书城政治“三农论”
7532000000051

第51章 农民分化与农村社会阶层(2)

看到,1978~1988年,10年间我国劳动力增加1418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418万人,城市工业10年只吸收4753万人,平均每年吸引475万人。所以大部分新增劳动力还是安置在农村,10年间农村新增劳动力9429万人,但是由于国家允许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可以从事非农产业,新增的劳动力基本上都转到乡镇企业去了。到1988年,全国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已占43.8%,加上还有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个体工商业、到城镇当临时工、合同工、当保姆未统计进去,所以实际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不足50%了。

农村的一系列改革,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使用形式,使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第一,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农村经济繁荣发展。1990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2%,粮食从30477万吨增加到43500万吨,平均每年增产1085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更可喜的是,因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1987年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已超过农业,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300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4.6%。农村非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显着改善。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7元,1990年达到630元。平均每年增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农民生活质量加41.4元。在1949年建国40多年的历史上,这一阶段是农民收入增加最多,生活质量提高最快,最受实惠的阶段。目前,全国近9亿农民,绝大多数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沿海诸省和大中城市周围的郊区,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约有2亿农民已先富起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可以看出,10年来,农民消费的粮食、布变化不太大,这主要是因为前一段农民正处在解决温饱阶段。另一个特点是耐用消费品的增加很快,最显着的是电视机从无到有,目前,平均每百户农民已达到37.5台。现在全国有电视机1.6亿台,大约60%在农村,有的地区已经普及了。农村住房有了极大改善,12年间农民新建了76亿平方米的住房,人均住房由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1989年的17.2平方米,而且住房质量也提高了,楼房已占20%,76%为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另外,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娱乐、社会保障、闲暇生活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12年间不仅是农民物质生活大为改善,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到1988年全国农村有中小学79.1万所,有2089万青年农民接受各种技术和专业训练。1988年全国有农村乡文化站50041个,集镇文化中心11099个,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第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拓宽,农村经济繁荣,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表4历年全国农、林、牧、副、渔产值分析年份类别农业总产值(亿元种植业产值占林业产值占牧业产值占副业产值占渔业产值占1978137976.73.4153.31.61980192271.74.218.441.719853619635.2226.33.51989653456.24.427.56.65.3资源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

198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比1978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其他各业的比重都有增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使劳动力就业范围扩大,客观上也要求改善自然环境,保护并发展森林、草原和水面资源。另外,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了,有能力购买煤、油、天然气等作为生活燃料,改变了原来专烧秸秆和草木的传统,使森林和草地得到保护,使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增加。农民生活改善之后,也自觉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大量植树,使村庄道路绿化。加上国家有了财力,大量投资,治理大江大河,营造防护林体系,大搞农田林网化和全国绿化,改善自然环境。1978年国家决定营造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嫩江地区,西至新疆的和田地区,12个省区,514个县,全长7000多公里,经过10年建设,已营造913万公顷人工林,成为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10年来使全国人工造林并保存好的面积达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农民生活质量万公顷,有190个县达到平原县绿化标准,实现农田林网化,全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2.98%。到1989年全国已建立了300个生态农业试验点,建立了41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3%,对389种珍稀植物和247种珍稀动物国家规定了实施保护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对环境形成了不利的影响。从1985年开始,我国对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一些乡镇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如江苏省吴江县一个镇,在1平方公里土地上,新建工厂61家,有废水排放口32个,有害气体排放点65处,噪声源处,对当地居民环境造成了污染。徐州市一个乡有选筛厂15个,每天排放废水3万多吨流入附近河道,使河水变黑变臭,两岸地下水也被污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乡镇工业还属初级阶段,管理不善,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有些工业项目和设备是城市淘汰的,搬到农村造成污染。

三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仍很严峻10年来我们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仍很严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劳动力仍将大量增加,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1986年以后,我国进入自1949年以来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潮,每年净增人口在1500万人以上,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将超过12.8亿人,接近13亿人。每年新增社会劳动力约1100万个,到2000年,全国社会劳动力将为6.6亿个左右。如果国家在这10年中,城乡政策不做大的改革,仍按80年代的发展模式,那么,到2000年,70%的劳动力将在农村就业,农村劳动力将达到4.6亿人,比1990年净增5000万个劳动力。

年代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平均每年吸纳600多万个劳动力。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相当一部分老的乡镇企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转化,吸纳的劳力将会减少,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更困难了。即使乡镇企业仍按平均每年吸纳600万个劳动力计,到2000年乡镇企业也只能容纳1.6亿个劳动力,仍有3亿个劳动力要在农村就业。

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仍有较多的剩余。据国家统计局报告,1989年实有耕地14.3亿亩,当年播种面积为21.7亿亩。按现有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水平,平均每播种一亩地,需要20个工日。以每个劳动力年劳动300日计,只需1.45亿个劳动力就够了。就是说,目前农村就有约1.5亿个劳动力是剩余的。90年代,农村新增的劳力即使都按上述最好的发展估计,转到乡镇企业里去,甚至还多吸收一点,到2000年农村也仍有1.5亿个左右剩余劳动力。

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根本的出路,是要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开放搞活,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要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革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城乡间交叉流动,开拓多方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造成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创造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道路。

(1991年7月在日本神户召开的国际社会学协会学术研讨会上的论文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和农民生活质量现阶段农民分化问题研究一农民由一个阶级分化成若干阶层解放初期,我国农村人口中,贫雇农占70%,中农占25%,地主、富农约占5%。经过土地改革,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变成了依靠家庭劳动力在自己土地上进行家庭经营的小生产者。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夏季以后,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农民带着土地、役畜和大中型农具,参加了集体化、公社化运动,农民的身份由小私有者,变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虽然,在名义上社员仍保留着原来家庭的阶级成分,人民公社严格执行着阶级政策,但是,实际上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社员个人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上没有自主权。在同一基本核算单位中,农民收入差别很小,经济生活状况基本相同。所以,到1978年,中国的7.9亿农民用社员这个名称就可以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解体,农民不仅有权自由流动和选择职业,而且还可以购置生产资料。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农民身份的变迁,农民由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逐步变成了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农民身份变迁以后,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整体、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开始分化为若干个利益不同、愿望要求不同的阶层。

1.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承包集体耕地,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劳动,依靠农业收入作为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他们是我国目前农村的主体劳动者。这一阶层可分成四个部分:

农业专业户或承包大户。他们承包集体的大片耕地、山场、水面,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有较多的农机具,有相当的流动资金,能提供较多的商品农产品,收入比较多。这些户除家庭成员参加劳动外,一般还雇请帮工。

比较富裕的农业劳动者。劳动力较强,有一定的文化技术和经营能力,农用生产资料齐全,承包集体的耕地,产量较高。

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还向市场出售一部分农产品,生活比较富裕、安定。

温饱型农业劳动者。耕种集体耕地,只有役畜和简单农具,生产资金不足,年成好,国家政策好,他们生活略有节余;如遇天灾人祸,则连温饱也难维持。

贫困农户。有两类:一类在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西南、西北的部分地区,他们虽终年劳动也不得温饱。据统计,如果以1985年可比价格计算,目前尚有个县,5788.5万人年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另一类在中部、东部地区。这些农民家庭因缺少劳动力,或主要劳动力有病,或智力低下,资金不足,农具不全,土地收成少,需靠社会救济和帮助,才能勉强度日。

2.农民工阶层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国有和集体等企事业单位里,从事第现阶段农民分化问题研究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籍在农村,家中还有承包田,不吃国家供应的平价粮,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这一阶层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离土离乡的农民工。据调查资料,全国大约有多万农民离土或到异地城乡务工、经商、承包经营土地或从事服务业。其中跨出省界的达800多万人。他们不但补充了一些地区城乡劳动力的短缺,而且给一些边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在城市,他们不但承担了绝大部分脏活、苦活、累活以及有毒、有害、有危险的工种,而且在务工过程中,自己的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已能承担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如上海港的码头装卸工、上海纺织行业第一线的挡车女工,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在外地待遇低,但比在家乡好。所以,一有机会就闻风而动。今年春天数百万农民大流动,就是一例。

另一类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本乡本村的集体企业里劳动,吃、住在家,多数还承包土地,不过主要精力不在农业上。

农民工的人数仅次于农业劳动者。据最新资料,全国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近1亿人,除少数经营管理人员外,大部分都是农民工。

3.雇工阶层他们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工人。他们在农村拥有足以谋生的承包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他们之所以受雇于私人,主要是没有其他就业门路,而收入又比种田高。

同一般乡镇企业的农民工比较,雇工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差,社会地位低,心理压力大,收入与雇主相差悬殊。虽然如此,大量的青年农民还是向城市和集镇移动,“找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到私营企业里当雇工。因为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在太多,而农村的就业门路又如此狭窄,“在家里是浪费青春,当雇工是出卖青春。”

据统计,1987年受雇于私营企业的雇工有360多万人,加上受雇于个体户的雇工,全国雇工约有700万~800万人。

4.农民知识分子阶层在农村从事教育、科技、医疗、文化、艺术等智力型职业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非农业户口,属于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干部和职工。另一类是农业户口,其自身是农民。

如民办教师、乡村医生、农民技术员和乡文化馆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等。据统计,1988年从事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农民知识分子有309.3万人,从事卫生、福利事业的有129.1万人,从事农村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工作的有17.1万人。

近几年,农村智力型劳动的事业发展缓慢。原因是有关政策不完善,农村知识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部分人转去从事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

5.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在农村里拥有某种专门技艺或经营能力,自有资金,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经营小型的工、商、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