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农论”
7532000000028

第28章 农村的改革与发展(12)

1997年668个市的建制镇已发展到16660多个。这些小城镇多数建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正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向中部、西部推进。发展的趋势是“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很多小城镇,特别是县级政府所在地的镇,依靠本地和农民的力量,已经建设得颇具规模(有的已集中10多万人口),并相当现代化了。中国农民正在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实现城市化的道路。

5.实行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政治民主化

在人民公社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靠行政指令运行。1985年,人民公社解体后,农村建立了7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90多万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是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贯彻,现在全国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的干部,已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入经都能按时由村民进行直接选举,农村的重要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并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监督。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又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完善、规范和法制化。

农村基层实行村民自治,农民直接选举自己的基层领导,进行民主管理,这是保证亿万农民直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有效的实现形式。实践的效果很好。

二中国农村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国农村改革经过了20年,道路很不平坦,好像一艘巨大的航船,依靠众多船员们的共同努力,依靠指挥员始终把持正确的航向,一步一步地驶向目标。实践证明,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成功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转换了农村经济体制,使之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原来以“统购统销”为特征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市场得到了全面发展,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已经放开,由市场定价,农民为市场而生产。农村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得到发育,市场成为配置资源和各种要素组合的主要手段,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2.粮食和各种农产品大幅度增产,保证了对12亿人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1996年,粮食总产50454万吨,棉花总产420万吨,至今已连续三年丰收,粮食等农产品仓盈库满,销售困难,价格普遍下跌,成为买方市场。

3.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34元,1997年增长到元,扣除物价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3%。农民生活普遍改善,吃、穿、用、住的水平,都有了提高。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只有8.1平方米,1997年提高到22.45平方米。

1978年,农民家庭都没有电视机,1997年平均每百户已有台(主要是黑白电视机),多数农户,已过上小康生活,有少数农民已经率先富裕起来。广大农民是农村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农村改革每前进一步,农民积极性就提高一步,农村生产就增长一步,农民的收入就提高一步。所以农民是积极拥护改革的,农村实现了改革、发展和再改革、再发展的良性循环。

4.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革,形成中国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齐发展的特有的经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做出了越来越多的重要贡献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专家分析,1997年全国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由农村第二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5627亿元,占20.9%,由农村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亿元,占11.3%,加上农业创造的13683亿元,占18.3%,三项合计1997年农村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50.5%。

5.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村首先改革,取得成功,农村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社会安定了,城市的工业、商业的和其他经济活动就有了广阔的市场,奠定了大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改革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城市改革的勇气,增强了进行城市改革的信心,而且农村改革的许多经验,也直接给城市改革提供了借鉴,如实行承包责任制、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等农村率先改革起到了极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所以,有专家说:中国的这场改革,实际也像武装夺取政权一样,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并且再一次取得了成功。

三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农村改革的深化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过去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开了个好头,找到了一条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今后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就目前来说,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众多的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1997年,我国农村总人口为86637万人,农村总劳动力为49393万人。在农业就业劳动力有34730万人。1997年我国的总耕地只有9497万公顷,每个劳动力平均只耕种0.27公顷,显然劳动力多田少,田是不够种的,劳动力不能够充分就业。据专家测算,按照现在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一个劳动力至少可以种好1公顷耕地。那么,全国只要有1亿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就够了,那还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去做什么呢?出路何在呢?

2.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问题1996年,全国农业特大丰收,加之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当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2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但自1996年以后,粮棉等主要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农民收入增长趋缓,1997年增长4.6%,1998年增长4%。

今年农业生产有望继续增长,但自年初以来,各种农产品销售困难,市场疲软,价格继续下跌,加上乡镇企业正在改制、调整,效益下降,进城打工的农民继续回流,工资性收入减少,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将在3%以下。这种状况近期很难扭转。

3.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渠道不顺,还未形成市场化的经营体系在改革以前,农业生产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靠国营粮食、商业部门统购统销,供应城市,流通渠道单一。改革以后,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放开了,但加工、储存、运输、经营、销售等市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所以买难、卖难的状况交替发生。农民的生产规模小,又未相应建立合作社一类的中介组织,单枪匹马同大市场交往,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农产品在加工、运输、营销等环节的利益农民都得不到,这也是农民收入增加不多不快的原因。

4.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别扩大在改革初期,我们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对克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工作,刺激经济增长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但经过20年的实践,随着经济的全面增长,人民的收入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扩大了,有些方面已扩大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由此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就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来说,1978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2.3∶1;到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1.7∶1;但自1985年以后,分配政策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再度扩大,到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47∶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多数都有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隐性收入,据专家测算,现在城乡的实际差距为3.9∶1。

在农村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差距也在迅速扩大。总的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农民收入增加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更差。1985年,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依次为2.32∶1.27∶1,到1995年差距扩大为4.9∶2.21∶1。1985年东部、中部、西部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依次为1.50∶1.16∶1,到1995年差距扩大为2.14∶1.35∶1。从目前的发展势头看,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上述农村面临的几个问题,只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深层次的问题还很多。因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又实行了多年人民公社和计划经济体制,要转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才能一步步达到既定目标。

第一,要从全局出发,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城市改革则相对滞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滞后,至今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发展迟缓,还没有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上。城市无力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更没有财力反哺农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所以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农村的问题在城市,农业的问题在农业外部,要靠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国内外的历史都证明,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有许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第二,要调整城乡社会结构,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经济发展。1997年,中国GDP中,第二产业已占49.2%,第三产业占32.1%,第一产业只占18.7%,但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1997年的城镇化率只有29.9%,70.1%还是农村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社会结构失衡。目前中国的诸多问题,如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销售困难,市场疲软,第三产业严重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都是由此产生的。要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发展小城镇,用几年功夫,使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目前世界人口城镇化45.5%的平均水平,打开城门、镇门,让约1.9亿农民到小城镇来安家落户,务工经商。诚能做到这点,1.9亿农民到城镇里来,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许多消费品就有了市场,建筑业、房地产业就会繁荣起来,第三产业就会兴旺起来,农产品市场也会扩大。而且农村减少了这1.9亿人口,农业生产并不会减少,实际也就使留在农村的农民增加了收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所以加快城市化步伐是一项一石数鸟的重大政策。

第三,要坚持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确立农民家庭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和帮助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支持农民进入农产品的加工流通领域,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实现农村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要继续完善20年来在农村行之有效的各项改革,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发展各种个体私营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稳定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这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这个体制稳定了,农村社会就稳定了,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就能稳步发展,这是大局,不能动摇。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村民自治都是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今后的农村改革还要坚持这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把农村改革和发展不断引向深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贡献。

(1999年10月莫斯科《中俄经济学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农村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关于开展以发展小城镇为中心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建议近几年,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乡镇企业滑坡;农民收入增长减缓。这些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反映。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农村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当前面临的这些问题,用什么政策和方法来解决?如何实现农村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回答。

一农村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1.1996年以来,农业连年丰收,但农民收入下降,农村市场难以启动1996年是农业获得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个特大丰收年份,粮食的总产破记录,超过1万亿斤(10090亿斤)。1997年全国大旱,1998年又大涝,但农业仍继续增产,其中,1998年与1996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为1.5%,棉花增长7.1%,油料增长4.7%,糖料增长17.1%,水果增长17.2%,肉类增长24.6%,水产品增长18.8%。1999年农业仍是丰收,粮食总产量将再度超过1万亿斤,与1996年持平。应该说,这几年农业生产形势很好,保证了供给。但是,自1996年冬季以后,粮、棉等农产品出现了“卖难”,价格下降;到1999年夏季以后,主要农产品都出现了销售困难、市场疲软、价格连续下跌的问题,农产品由短缺变为过剩,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价格全面连续地大幅度下跌,使农民收入成了问题。1996年11月,全国城乡集市的玉米、小麦、大米3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为1.0355元/斤;1999年11月30日,全国粮食市场这3种粮食的平均价格为0.7075元/斤,比1996年每斤下跌0.328元,降幅为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