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04

第4章 雅致诗文(4)

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1)。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2)。

【注释】

(1)清景:春天清丽明朗的景色。这两句是说,诗人要欣赏、描绘清丽的景色,最好在最富诗情画意的早春季节,这时绿柳才吐出黄色嫩芽,颜色还有一半不匀净。

(2)上林:皇家苑囿。这两句是说,如要等待御花园的花开万紫千红似锦一样绚丽,那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都是出门看花的人了。

【简评】

作者杨巨源(755—?),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多题赠奉和之作,少数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切心情。其写景抒情小诗,文辞清畅,格调明快,含思蕴藉。

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从早春景物悟到事物都有一个生长发展过程。早春时候,杨柳方露出新芽,呈淡黄色,而且色泽尚不均匀,不久便成长为翠绿新叶。诗人应及早抓住这一契机,见微知著,激发灵感,浮想联翩,写出好的诗来。

因此,春天清丽的景色应在早春季节。如果要等待到上林花团锦簇时,便不足为奇了。清景的奇丽,应在百花未发之前发现它们,作到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方是上乘。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1)。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2)。

【注释】

(1)斗:和“争”字同一意义。芳菲:花开繁盛曲意思。这两句是说,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回去了,百般的花卉红的、紫的和其他颜色的争相开放,各呈鲜艳、芳香。

(2)榆荚:榆树的果实,榆树未生叶前先生荚,形似钱而小,连缀成串,也称榆钱。榆荚老而呈白色,随风飘落。才思,才气与思路。这两句是说,只有杨花和榆荚一点才气也没有,只晓得满天像雪花一样飞舞。

【简评】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诗也另树旗帜,富有独创精神,追求“以文入诗”,富有独创精神,不少佳作雄健壮丽、才力充沛,但有时流于奇崛险僻。

《晚春》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小诗。作者用拟人手法把花草写得有情有意。它们知道春天的日子不多了,于是竞相开放,以各种鲜艳的红紫等色彩,把大地点得万紫千红;它们用种种浓郁的芳香,让人们沉浸在芳馥的温馨中,充分享受不久的春光沐浴。多么可爱的香花奇卉,即使是榆荚、杨花不能以色香来点缀春光。它们也漫天飞舞,争取在短暂的春光中显出各自的绝技。

作者借花卉知时上进,抒发自己奋发进取的怀抱,使读者有所启迪。

立春(1)

玉律传佳节,青阳伴此辰(2)。

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3)。

腊尽星回次,寒余月建寅(4)。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5)。

流水初消冻,潜鱼欲振鳞(6)。

梅花将柳色,遍照越乡人(7)。

【注释】

(1)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二月四日或五日,俗以此日为春季的开始。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前三日,负责历法的太史去见天子,告诉他某日立春。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等官员,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

(2)玉律:玉制的标准定音或测量气候的仪器。青阳:即春天。《尔雅》:“春为青阳”。因春天气清而温阳,故名青阳。这两句是说,律管传来佳节将至的消息,春天随此良辰来到人间。

(3)土牛:土制耕牛。古俗农历十二月,驱土牛出城,表示驱走了寒气。后来演变成立春日制土牛,表示鼓励农耕,象征春天的开始,祈祷丰收。彩燕,古代立春日的装饰品,用五色彩布或彩纸剪成燕子形,戴在头上,还要写“宜春”贴于门上,表示春到门庭。这两句是说,制好土牛显示今年丰收在望,戴上彩燕表示春季到了人间。

(4)腊尽:十二月快完了。星回次:北斗星的斗柄依次回到指东的位置。月建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份,斗柄所指时辰叫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余类推。这两句是说,十二月完了,斗柄也依次回到指东的位置;正月寒气消尽,正逢斗柄指寅,月建为寅。

(5)云物:即景物。这两句是说,春天的风光随便走到哪里都很好;自然景物,目光所到之处皆焕然一新。

(6)这两句是说,溪河里的流水都解冻了;冬天潜伏的鱼也摇尾振鳞游动。

(7)这两句是说,洁白的梅花同青翠的杨柳,色泽鲜艳,映照越地的人们。

【简评】

作者冷朝阳(约公元773年前后在世),金陵(今南京市)人。唐代诗人。

《立春》是一首七言排律。凡五、七言律诗中间对仗句有三联以上的叫排律,也叫长律。这首诗中间对仗句有四联,符合排律规格。

《立春》这首诗,通过立春习俗、景物的描绘,展现初春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土牛”、“彩燕”,反映人们的迎春活动;“风光”、“云物”、“流水消冻”、“潜鱼振鳞”、“梅花柳色”写初春景色,显出生机勃勃,最后以“梅花将柳色”将无私地照遍人们,表达诗人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田家元日(1)

昨日斗回北,今朝岁起东(2)。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3)。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4)。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5)。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也称“元旦”。《燕京岁时记》:“京师谓元日为大年初一。”现以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2)斗回北:斗,北斗星。古人认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回北:即斗柄由指北回到指东的位置,时令已进到春天了。这两句是说,昨天北斗星的斗柄已回到指东的位置;今朝新年的阳光从东方升起,天下已进入春天了。

(3)强仕:《礼记》:“四十为强仕”,意谓男子40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做官。后以强仕为40岁的代称这两句是说,我年龄已有40岁了,没有俸禄却还为农民的饥寒担忧。

(4)耕父:“父”(伯),指农夫。这两句是说,在桑田野外我跟农夫学育桑种植;荷着锄头随牧童去锄草。

(5)占气候:也叫占候。指从天象变化中占测气候来预卜农业的丰歉。这两句是说,元旦这天,农民占测了一年的气候,都说今年风调雨顺是一个丰收年成。

【简评】

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不得志,长期隐居农村,写了许多山水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诗多反映隐遁生活或描绘旅途山水风光,平淡自然,真切生动,有时也含有苦闷之情。

《田家元日》系作者隐居林下之作,抒发一年开始的良好愿望。年已40岁,无官无禄,由于长期接近农民,同他们一起从事农桑劳动,故以农民生计为忧,希望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太平日子,是作者的愿望,也是广大农民的愿望。

乙丑人日

自怪扶持七十身,归来又见故乡春(1)。

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偷生作老人(2)。

【注释】

(1)扶持:搀扶。这两句是说,我很奇异地感到要人搀扶的70岁的老身,归来又见到故乡的春天。

(2)偷生:苟且活下去。今朝是人日,逢人都很高兴,不料我却苟且活着作了老人。

【简评】

作者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人。唐代诗人、评论家。长期隐居山林,其诗多为山林遣兴,闲吟自适之作。他著有《诗品》,提倡“韵味说”。

乙丑年即公元905年,作者已是71岁的老人,行动需人扶持,在人日到来之际,能在家乡见到春天非常高兴。但他壮心不已,感到自己无所作为是苟且偷生,有愧于心。而唐室已危在旦夕,任何人已无能为力了。全诗以口语写来,明白如话,却道尽人世沧桑,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正月十五日夜(1)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2)。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3)。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4)。

金吾不夜禁,玉漏莫相催(5)。

【注释】

(1)正月十五日夜:即“元宵节”,又叫“元夜”、“元夕”、“灯节”。自唐代以来,元宵夜张灯结彩,由城镇遍及农村,故称“灯节”。京城更为热闹。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杂,乐声嘈杂十余里。”

(2)火树:指悬灯的树。据载,唐睿宗时,京城元夕作灯树,高20丈,燃灯5万,号为火树。银花,指各种彩灯发出洁白光芒,似银花耀眼。星桥:据传李冰守蜀,作桥,画斗魁七星,名曰星桥,上加铁锁。这里以星桥铁锁开,喻金吾驰禁。这两句意思是说,元宵节灯树下的灯光与各种彩灯发出的光芒结合在一起,璀璨的灯光汇成银花似的灯海;京城特许夜行,星桥的铁锁都打开了。

(3)暗尘:夜间走马,暗中扬起的尘埃。这两句是说,夜间走马,扬起一片灰尘,它又随着马蹄消失。天上的明月好像追逐游赏的人群慢慢走上中天,照得大地格外清澈。

(4)游伎:即歌伎。行歌,即踏歌,连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奏。落梅:歌曲名,又称“梅花落”。这两句是说,成群的歌伎都打扮得像洁白鲜艳的李花;她们手牵手用脚步击拍尽唱“落梅花”歌曲。

(5)金吾:即执金吾,官名,执掌京师治安。玉漏,玉制的滴漏计时器。这两句是说,金吾将军取消了夜行禁令,计时器你要慢慢地走,莫相催,让我们尽情地玩耍、观灯。

【简评】

作者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官至相位。其诗多为咏物、应酬之作,内容贫乏,唯《正月十五夜》一首,颇为后人所称道。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都城长安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从灯光明、游伎踏歌,彻夜欢愉等方面,反映了初唐时期统治集团生活奢靡和都市经济繁荣的实况。语言朴素,情景逼真,在当时称为绝唱。

社日(1)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tunzha)鸡埘(shi)半掩扉(2)。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3)。

【注释】

(1)社日:旧俗祭祀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次,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按五行属性“戊”属土,故以“戊”日祭土地神。有“吃社饭”、“分社肉”等习俗。

(2)鹅湖山:在江西铅山县。稻粱,指精美的饭食。豚栅,猪栏。鸡埘,鸡舍,鸡笼。这两句是说,在鹅湖山下集会宴饮共享丰盛美味的饭食,直到傍晚猪栏、鸡笼的门都半掩的时候。

(3)桑柘:桑树、柘树,均系落叶乔木,树叶都可饲蚕。是宅旁长种的树木。醉人,喝酒过多的醉人。旧俗社日,四邻聚会,先祭神,后饮酒以庆丰收。这两句是说,门前桑柘树影横斜,已临日暮,社祭已经散场,各家扶着醉人慢慢地回来了。

【简评】

作者王驾(公元851—?),字大用,号守素,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他一度弃官隐居,今存诗仅6首。

《社日》这首诗是描写江南农村祭祀社神集会宴饮的情景,用“稻粱肥”,六畜兴旺,突出丰收;“桑柘影斜”点明时间已是日暮,衬出人们尽情欢饮了一整天;“家家扶得醉人归”,是宴饮的欢洽。诗从侧面烘托出丰收年景农民的欢乐气氛,也突出农村民性质朴,风俗纯厚的特点。语言朴素自然,诗意蕴藉,读后余味无穷。

上巳(1)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fu)禊(xi)辰(2)。

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3)。

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4)。

犹言时尚早,更向九龙津(5)。

【注释】

(1)上巳: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是古代的节日,汉以前必须是三月上旬的巳日,自魏晋以后,定在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宋吴自牧《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曲水流觞,即在环曲水渠旁集会宴饮,把酒杯置水中,随水流至某人之前,即取杯饮酒赋诗。也有结伴郊游踏青的,这些都是古代上巳节的习俗。

(2)祓禊:古代人们于三月三日,在河边洗涤污垢,然后祭神以除灾祈福,叫祓,禊。祓是除灾,禊是洗涤污垢。这两句是说,春天上巳节的京都,是全城人民在水边举行祓禊祭神的好时候。

(3)这两句是说,车子要停在河水的旁边,奏乐的人多了,因声音很大而惊起了尘埃。

(4)这两句是说,河边的嫩柳,柳条低垂,阻碍了行进中的车骑;很多看热闹的人挤上了浮桥。

(5)这两句是说,看热闹的人们还在说时间尚早,更要向九龙渡口去看一看。

【简评】

作者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他曾游历山水,从军出塞,因此许多边塞诗写得慷慨豪迈,雄浑自然。

这首《上巳》五言律诗,形象地描绘出唐都长安上巳节日盛况,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节日里全城人都涌向水滨,举行消灾祈福,洗垢涤污的祓禊仪式,车流似水,鼓乐扬尘;柳障车骑,人拥浮桥,场面十分热闹。不假华丽辞藻,描绘得生动如画,形象鲜明,真是不同凡响。

寒食(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2)。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3)。

【注释】

(1)寒食:传统节日,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据传说这一节日起源于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即位后,晋文公封官时忘记给他加封,他于是隐居绵山不出。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树而死。为了纪念他,文公下令于这一天禁火,只能吃冷食,故叫“寒食节”。最初只在山西流行,后来推广到全国。

(2)春城:指唐都长安城。御柳:指皇帝御苑里的杨柳。这两句是说,春天长安城没有一处不是鲜花怒放。寒食节时的阵阵东风把御苑的柳条吹得斜斜的。

(3)汉宫:借指唐宫。传蜡烛:旧俗寒食禁火,清明节皇帝取榆柳之火分赐近臣。而唐宫却于寒食节日暮时以传烛方式分火给宠幸的五侯。五侯,原指东汉桓帝依靠宦官单超等五人诛外戚梁冀,封单超等五人为侯,世称“五侯”。这里借指唐德宗宠幸的宦官或近臣。这两句是说,寒食节傍晚皇帝把已燃的蜡烛分送给幸臣,轻烟便散入到五侯家里,他们提前生火了。

【简评】

作者韩翃(ho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送行赠别之作,但很注重声律技巧,词藻华丽。

《寒食》这首诗对唐肃宗以来,宦官权势日盛有所讽喻。以“京城飞花”喻京师的繁荣;春风中“御柳斜”,写寒食节宫中生活平静。而平静中却潜伏着宦官权势日盛的危机,当时宦官之势几同汉末相等,故寒食节日暮传蜡烛,超越寒食禁火的俗例,而且首先传给“五侯”,可见宦官之威已炙手可热了。后二句是借汉讽唐。

清明(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

【注释】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15日,斗柄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皆安秋千,嫔妃作秋千之戏。久之民间亦有荡秋千者。

(2)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纷纷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3)借问:向别人请问。杏花村:地名,在安徽贵池县,以产酒著名,这里用来代酒店所在地。这两句是说,行人欲思以酒浇愁,便向路人打听何处有酒家,一个牧童用手遥指着说:“前面杏花村有酒家。”

【简评】

作者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诗多有反映现实生活感时伤事之作。尤其是写景抒情的绝句,词采清丽,富有情韵,在晚唐诗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