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中华趣味语文(青少年版)
7514200000019

第19章 巧联妙对(3)

许应龙五岁妙对

南宋闽县(今天的福建闽侯县)人许应龙(1169—1249),字恭甫,嘉定年间进士,官至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

许应龙幼年时候,异常聪敏,5岁时就熟读经书,远近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许家来了客人。小小年纪的他,在陌生人面前大大方方,举止得体,很得客人喜爱。

客人见小应龙聪明乖巧,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小儿气食牛;

别看这个句子短小,里边却包含着典故。战国时尸佼的《尸子》卷下说:“虎豹之驹,未成文(纹)而有食牛之气。”意思是老虎、豹子的幼仔虽然连身上的斑纹还没有长出来,就已经有吃牛的气度。比喻少年气盛。唐代杜甫《徐卿二子歌》一首诗有这样的句子:“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贵客皆回头。”

小应龙听出来这是客人在夸奖自己人小志大,他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从容地对道:

丈夫才吐凤。

这个简短的句子,同样也包含了典故。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说: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著《太玄经》的时候,梦见自己吐了一只凤凰,停在《太玄经》上。后来就以“吐凤”称颂文才或文字之美。许应龙用这个典故,是在向客人表示自己的志向。

客人听了,连声赞叹。

许将童年妙对

许将(1037—1111),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北宋大臣,宋仁宗八年中首名状元。自幼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9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返回途中,口干舌燥,于是向路边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于是没有马上给茶,而是提出条件:“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对出来,我才给你茶喝。”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出于对长者的尊重,就很有礼貌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于是,这位老伯就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吟出一比上联: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无句以对。然而,小许将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理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跷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却边叫“慢”边往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

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吟出一比上联:

茶饮客吞杯中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好茶,不敢往嘴里送,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正在吊水时,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了。

文天祥巧对肉贩茶贩

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在童年时就聪慧过人,很多有趣的妙对出自他们幼时之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文天祥,7岁时就会赋诗应对。一次,一个卖肉的和一个卖茶的出对子为难文天祥。

卖肉的出联道:

肉连骨,骨连肉,骨肉相连;

文天祥对道:

水依山,山依水,山水互依。

卖茶的出联道:

千回煮沸长江波涛水;

文天祥对道:

万户泡开庐山云雾茶。

翁迈妙对县宰郡守

翁迈(生卒及生平事迹不详),字仲和,明崇安(今属福建省)人。翁迈13岁那年,以聪慧机警、才学出众被推举为郡中童生之首。

一日,崇安县宰欧阳竦亲见翁迈,并当众出了联句,让翁迈即对。联道:

笋出钻钻天;

翁迈听后,信口对道:

蕈生钉钉地。

对得轻松捷当,县宰大喜,连道数遍:“妙联,真才子也!”

后来,翁迈至郡中,郡守元昧见之,以其年幼不甚礼之,漫不经心地问道:

解元读何书;

翁迈见状,觉得郡守有些轻慢之态,心中不悦,便借对句以嘲之:

诗之相鼠篇。

这下联虽不甚工,却表现出翁迈不媚权贵的气质。联中“诗”系指《诗经》,《相鼠》是《诗经》中的一个篇目。意在以“相鼠”讥笑郡守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看不起有才之人。

法式善七岁应对

清代文学家法式善(1753—1822),是蒙古正黄旗人,姓乌尔济氏,字开文,号时帆,原名运昌。乾隆年间进士,做到皇帝的高级顾问(侍讲学士)。能诗能文,又极为熟悉当代制度掌故,著述丰富。

法式善小时候聪明超人,博览群书,善于对对子。他7岁那年,塾师出题命对:

马齿菜;

法式善应声对道:

鸡冠花。

这个对子,堪称既工又巧。其一,二者都是植物名;其二,“马”与“鸡”为动物名相对,“齿”与“冠”为动物形体名相对;其三,“马齿菜”三字都是仄声,“鸡冠花”三字刚好都是平声。小家伙对得这么工,又这么快,的确难得。

药圣幼年对佳句

李时珍(1518—1593),明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人。官楚王府奉祠正,好读医书,苦心经营30年,穷收博采中草药,考辨历代本草异同,校正舛误,三次易稿重修《本草纲目》,为我国药物史献出巨著。另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行世。

李时珍从小就是个颖悟异常的机灵孩子,还未上学时,就跟着父亲认了许多字,念了不少诗文,作诗联对的本领不亚于大人。

一日,李时珍晨读之后,跟塾师在院外漫步,那塾师是位饱具才华的夫子,吟诗咏联是行家里手。闲聊间,塾师眼望远处静谧的树林环抱着青山,泛起了雅兴,深情地吟了一句:

远声隔林静;

李时珍见塾师的联句清丽细致,表意深邃,简明而富有诗意,便欲对下联。恰巧,田野的大路上过往旅客络绎不绝,天边朝云如火,“烧”得斑斓多姿,呈现出一派迷人的良辰美景。于是便道出下旬:

明霞对客飞。

塾师对李时珍如此敏捷的对应拍手叫绝。两句联同是写景,然而色彩各异。塾师的上联庄稳、静穆,带有老文人的气质;李时珍的下联则明快、活跃,散发着无量的朝气,反映出一个踌躇满志少年的风华正茂。

陆元幼时联话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为乾隆进士,历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阮元博学多才,通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等,能书法,擅联语,他的许多妙对佳联为后世传诵。

阮元自幼聪慧过人,“5岁教识字,6岁就外傅”。他8岁即能作诗,常常大发诗兴,朗诵自作诗句,令同伴羡慕不已。他的老师起先对此有点怀疑,就命他即席赋诗。阮元诗成后,其中有一对令先生惊叹。句云:

雾重疑山远;

潮平觉岸低。

阮元幼时酷爱读书,常到当时仪征城内的名屋书店“买书”,因家境贫寒,他往往读而不买。据传,有一天书店主人问他:“你看了许多书,难道一本都不中意吗?”阮元答:“看过的书我都已记住,不用买了。”原来阮元能过目不忘。店主有点不信阮元的话,顺手拿出阮元看过的《易经》,让他背诵开头几句,哪知阮元一口气背了5页。店主大为惊讶,又让他以买书为题作副对子,阮元稍作思索,便道:

难付千金,诸子百家仍躺架;

纵观万卷,一目十行已藏胸。

店主听后连连称赞,知其前途无量,便将那部《易经》送给了阮元。

乾隆五十年,阮元参加科试,为一等第一名;乾隆五十四年,阮元参加会试,钦取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第二年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乾隆五十六年大考翰詹,阮元又取得一等第一,升少詹事(1)。

注:(1)少詹事: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创设于1644年,品等为正四品。该官职名为模仿明朝旧有机构并加以扩充。该官职设置于詹事府,主要辅佐詹事等主官。

孙中山巧对业师

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孙中山幼年人私塾读书,聪明机灵,应对敏捷,曾被启蒙老师称为神童。

孙中山11岁的时候,业师程籍笙先生曾经出个对子让学童们对:

虎豹诚能格;

“虎豹”在这里比喻勇猛的战士;“格”的意思是打斗,战斗。全句的意思是,勇猛的战士确实是最能战斗的。

其他孩子还都在苦苦思索时,孙中山率先对道:

龙蛇未可知。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有刘邦起义时曾在泽中力斩巨蛇,所以后来常以“龙蛇”指刘邦和项羽,或比喻杰出的人物。孙中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成为非凡的人物。不但对得工整无比,更表达了少年孙中山远大的志向。

林则徐牛郎对织女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埃村老人,清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历官两广、云贵总督。在鸦片战争中为抵抗派代表,清末政治家,为维护民族尊严立下功勋。传世著作有《政书》、《左云山房诗集》、《林则徐集》。

林则徐小时十分聪明伶俐。他7岁入私塾读书,勤奋好学,文思敏捷,才高过人,所学功课门门都很好,塾师很喜欢他。

有一年,正逢中秋佳节,林则徐的父亲见塾师孤身一人,便叫林则徐去邀请塾师来家过节。那天晚上,天高气爽,月明星稀,林则徐陪塾师坐在院子中吃饼赏月。这塾师见林则徐一家对他这么热情,满心高兴,抬头见银河横空,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触景生情,即想出了一联,脱口吟道:

织女点灯,偷看万人赏月;

塾师吟完,望着林则徐,向他点点头,意思是要他对下联。林则徐想了想,一时却想不出好对子,正在沉吟之际,忽然西门鼓楼传来“咚咚”的更鼓声。林则徐心里一动,立即想出了下联,便朗声吟道:

牛郎击鼓,明邀百姓观天。

这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合辙押韵,塾师听了连声叹绝。

朱德巧对表志向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朱德(1886—1976),是四川仪陇人。他小时候在家乡读私塾时,很喜欢读《声律启蒙》,学习对对子。

朱德9岁那年,马鞍场私塾的席聘三先生应一位学生家长之邀,带着几个学童去赴一种叫“打谷酒”的宴会。路上,他们看见一棵结满果子的大梨树。席先生有所感触,吟出一句:

路边梨不摘;

古代有“瓜田李下”的成语,意思是在瓜田中不弯腰提鞋,在李树下不抬手整理帽子,以免被人怀疑偷瓜偷李。这时,席先生看了看小朱德,想让他来对。

朱德想了想,对道:

月里桂当攀。

“里”与“边”的方位词之对,“桂”与“梨”的植物名之对,“攀”与“摘”的动词之对,无不工切。旧时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席先生听了,见他小小年纪,有如此志气,不禁连声赞叹。

兰仙果对句拜师

兰仙果(1865—1929),又名仙杆,清末民初湖南株洲县三泉口镇人。著名武术家,后又改业行医。他医道高超,当时被誉为“华佗再世,扁鹊复生”。

兰仙果5岁随父到新堤进私塾学文,兼练武术,进步很快,7岁就能临阵对敌了,学业也大有长进。1873年春节,8岁的兰仙果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

生意如川,川流不息;

财源有道,道畅无涯。

人见后皆称奇。但一老道士看了此联却不以为然,说:“此联还可改。”

仙果问:“你说怎样改?”

道士说应改成:

来客如川,川流不息;

生财有道,道畅无穷。

仙果心里虽叹服老道士改得好,但口头上却故意不服,就又出上联请道士对出下联。仙果的上联是:

春入门庭多秀色;

道士不假思索,随口应出:

瑞呈宇宙有光辉。

仙果见道士确有才学,便拜其为师。

陶澍儿时对东家

陶澍幼年时,家里生活比较贫困,但是,父亲还是想办法让他人私塾上学。就这样,小陶澍一边为人放牛,一边抽时间读书。他刻苦勤奋,不但读完先生布置的书,还主动找来其他书读,很快就是满腹才华,出口成章。

有一天,小陶澍放牛收工早了一些,东家看见了,开口就骂:

小子牵牛入户;

陶澍应声对道:

状元打马还乡。

不但对得工整,尤其是表达了小小年纪陶澍的雄心大志。东家听了,大吃一惊,从此,再也不敢小瞧他了。

王锡龄对佳句显才华

王锡龄(生卒及事迹不详),清末民初甘肃永登县红蓼营人,曾以“神童”美称驰名乡里。可惜的是,成年后不求进取,未成大器。

王锡龄是颇具文识的老秀才之子,从牙牙学语起,一直受到其父的启蒙。加之天资颖慧,不到10岁,就被当时省内的最高学府—国文高等学堂破格录取为生员,到省城继续深造。由于年龄太小,生活不能自理,他父亲只得亲自跟随照管。

王锡龄才思敏捷,擅长文学应对。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刘尔欣初见他时,不禁当面呼他:

神童子;

王锡龄随口应对道:

太史公。

原来,刘尔欣曾在自己门楣上书“太史公”三字,恰为王锡龄发现,深深记在心里,所以信口借来应对,非常恰切得体。刘尔欣大喜,遂又出一联:

红蓼营神童十岁;

王锡龄开口即答:

紫禁城天子万年。

刘尔断赞不绝口。

王锡龄入学之后,常常与大同学一起谈诗论文,做些文字游戏,多占鳌头。有一次,一位大同学出了个上联:

火烧赤壁兵难进;

王锡龄即刻拈来韩愈的诗句属对:

雪拥兰关马不前。

众人倾服。他泉涌一般的才华,至今为当地传诵。

莫少年傲对国老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左丞相方献夫为权臣,尊称为“方国老”。他告老还乡—广东鹤山县古老坡山方屋村之后,为显示威严,便大兴土木,修建了方氏大夫祠,以图名留百世。

兴建祠堂期间,他在工地上立一木牌,规定过往行人,一律干一天杂工,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对这个朝廷一品命官敢怒而不敢言。

说来也巧,当地有一位姓莫的少年书生,年方15岁,生得聪明敏慧,性情刚正。这莫少年闻听方国老的不法行径,便决定去找他一试,碰碰硬茬。于是,他故意从工地走过,恰被仆人拉住。莫道:“为何无辜拉人,还有没有王法!”

仆人指指木牌道:“这就是王法!”

莫少年义正词严反驳:“这是你们自己的玩意,要拿圣旨来,才是王法。”

争吵间,方国老闻声赶来,见这少年出口不凡,心想,说不定有些才学,不如先考后罚。于是出了个上句让莫少年应对:

岭顶苍松,久经风霜方国老;

这上联是借夸耀自己的经历来威吓莫少年。少年见国老出联,略加思索对道:

池边春草,未逢雨露莫先生。

这下联对的既工整又贴切,表示出自己目下年少,尚未有机遇,来日未必不能飞黄腾达。

方国老听了,顿称其才,不得不放莫少年的行。此后,方国老那块立在工地上的木牌也不见了。莫少年的勇敢行为,深为乡亲们赞叹。

彭辂妙联对考官

明代海盐(现在的浙江海盐)人彭辂(生卒年不详),字子殷,嘉靖年间进士,做过南京公安部里的处长(刑部主事)。

彭辂8岁那年,到县里参加童子科的考试。这童子科,是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在考场上,有个考官廖某见彭辂小小年纪就来考试,感到很有趣,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八岁儿童,岂有登科之志;

彭辂早在来考试前就听人们说过,这位考官是经历(1)出身。彭辂听了这句话,以为考官是小瞧自己,就讥诮地对道: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之心。

廖某一听,非常惊奇,想不到这孩子竟然有如此大志。

注:(1)经历:是当时的官名,职责是掌管官府文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