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日本世相系列(套装共2册):妻子们的思秋期+饱食穷民
75042000000002

第2章 《妻子们的思秋期》:前言

本书所收录的纪实报道的主人公,都是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熟年主妇,我想从现代社会关系的背景出发,捕捉她们的心理状态。

全书的前半部分记录了六位家庭主妇陷入酒精依赖症的过程。她们是书里的主角,也是最近不断增多的患者中的典型代表。她们的丈夫是上班族,是企业战士,但眼中只有在公司中的晋升,完全看不到妻子们的诉求。女人们因此积攒起种种寂寞、不满,乃至因丧失生存目标而茫然,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最终深陷酒精的泥潭。

后半部分的主题是“妻子抛弃丈夫的时刻”,文如其题,主角是四位正值中年的妻子,她们主动向身处企业管理层、地位稳定的丈夫提出离婚,选择离开。在外人看来,她们财务自由,有着幸福的家庭,为什么要主动放弃这一切呢?我试图描绘出她们一边挣扎一边寻找新生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状态。

原本,我并没有打算以“妻子们”为采访对象写这本纪实作品。我的初衷是记录“男人们”,记录那些奋战在国内外经济战争第一线、永不止步的日本上班族。我想以他们的工作内容、人事管理组织、经历的烦恼以及生活方式等为线索,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出发来描写日本,展现出这一经济大国的真实模样。

大家都在说经济进入了低速成长时期,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竞争甚至进入了更为激烈的阶段。我有机会走进日日加速前进的企业内部,了解到了最真实的情况,亲眼看到焦虑如何产生,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精神衰弱,最后不得不入院治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视线却被这些“男人们”背后的“女人们”所吸引,当丈夫出征企业前线时,妻子在大后方的家里承受着种种悲苦。我试着站在“女人们”的角度去观察,竟然清晰地看到我苦苦寻求的目标渐渐浮现出轮廓,投影在她们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察结果愈发明晰。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采访内容,开始把镜头对准“女人们”,也就是中产家庭的妻子们。这样一个调转方向的举动——“从女性角度观察真实状况”,让我看到了意料之外的东西,也最终有了这本纪实文学。

在我任职的新闻单位,有一类采访主题是“女性问题”。作为男性记者,我以前对此几乎无感,对很多内容都不曾深入思考。直到我真正开始将“女性问题”纳入视野,才意识到自己曾经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操控得多深。我以前一直觉得那是女性自身的问题,和政治、经济这些有分量的课题相比,女性问题太浅层了,这些问题也许对女性自己来说很重要,但终究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情,我甚至都没有想到它是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今不得不承认,我们真是太冷漠了。女人们的呼声就那样被忽视了,不要说身边个体私下发出的抱怨,就算是面向大众、高声呐喊的呼吁,在我这个男记者听来也相当不耐烦,左耳进右耳出,最多“好像有点印象”。

然而,随着我对“妻子们”的采访不断深入,我听到了女性的诉求,这诉求里包含着她们逐渐苏醒的独立意识,诉求的内核也不仅仅只与女性自身利益有关,对包括我在内的男性,也可以说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人应该怎样活着,以及让人活得有尊严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换言之,这件事不完全是女人的问题,也是男人的问题。但令我羞愧的是,如此简单的事情,我直到如今才恍然大悟……

当男人们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构筑时,女人们却并不将之视为理所当然,她们通过丈夫这样一种存在,用近似本能的感性提出了疑问,也用灵魂与肉体向男人们表达了自身的诉求——在采访过程中,我切实地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这系列报道并不仅仅面向女性读者,我也深切希望各位男同胞能认真读一下。

一九八二年春夏之际,我在日本全国三十八家与共同通信社有合作关系的纸媒上连载了系列报道《日本的幸福》第一部(“妻子们的思秋期”)和第二部(“妻子抛弃丈夫的时刻”)。文本经过整理之后,就有了本书。

在报纸连载阶段,我基本没有正面提及两性生活的内容,但这部作品想要深入探讨夫妻关系,就不可能避开性的话题。对我来说这是初次挑战,而我也只是把采访中妻子们谈到关于性的描述如实记录下来。这不仅仅是两性关系的问题,也涉及影响夫妻关系的微妙的心理脉络。在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的协助,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学家等,他们让我看清了采访中难以明晰的阴暗部分。如果没有主角们配合采访,允许我进入她们的内心私密领地,如果没有专家们的专业支持,我一定无法完成这本书。

整本书的采访由我和共同通信社的记者中豪、池田信雄三个人一起负责。《日本的幸福》[1]尚未完结,第三部“老后之路·女人之路”将聚焦长寿之国背后日渐严峻的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问题。妻子们即将面对养老与女性身份并存的人生阶段,她们将如何在人生夹缝中生存,这是有待我今后继续追问的课题。

斋藤茂男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