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7376100000030

第30章 此红岩非彼《红岩》——澄清一个常识性误解

近年来,有关红岩精神的宣传在重庆市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到重庆视察工作,再次强调发扬红岩精神,并把红岩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定位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列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四大优秀传统精神,这就更加突出了红岩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但是,在对红岩精神的宣传、介绍中,有的单位、有的媒体,甚至有的学术著作人,未能把握红岩精神的内涵,对红岩精神作了不准确的理解和阐述,把红岩精神与解放前夕牺牲在重庆国民党军统特务集中营的烈士群体精神混为一谈,误导了公众,产生了既广又深的误解。有关领导、有关人士和有关部门都曾正面阐述红岩精神的内涵或提出意见,却屡纠不正,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因此,必须正本清源,端正概念,消除这个常识性误解。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庆有两个同名的著名品牌,都叫“红岩”。

一个红岩是地名,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驻地红岩村,这是当时中国共产党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指挥中心和对外窗口。南方局坚定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几度力挽狂澜,开创新的局面……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下,在长期的艰苦工作和斗争中,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和培育下,锤炼出一种革命精神,为世人所认同,因以驻地为标志,名为红岩精神。这就是红岩精神的来源和本意。1991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题词“发扬红岩精神,沿着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

……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只能从这个高度上来理解红岩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在重庆还有另一个同名的品牌,这就是小说《红岩》。这部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发行的小说,以解放战争时期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牺牲的烈士的生前狱中斗争为主线,面世以后,风靡全国,脍炙人口,江姐、小萝卜头等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影响巨大,长盛不衰。

这是两个不同的“红岩”,有着不同的内涵。因不准确的介绍,引起公众误解,把红岩精神当做了小说《红岩》中表现的烈士精神。

在常识性误解背后,还存在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反正都是宣传革命精神,歌颂革命传统,唱的都是“主旋律”,只要能教育公众,受到公众欢迎就好,不必区分得那么清楚。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红岩精神这段历史了。历史是一门科学,不是一坨面团,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要宣传和弘扬红岩精神,可连它的内涵和实质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呢?

另一种看法认为,牺牲的烈士们生前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过红岩精神的教育和影响,在烈士们身上传承和体现了红岩精神,宣扬烈士精神也就是宣扬红岩精神。

的确,烈士精神与红岩精神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但是它们的主要内涵是不相同的,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简单相加;否则,其结果往往会以烈士精神代替了红岩精神。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烈士精神最为形象生动,最具感染力,小说《红岩》中的人物、故事有很高的知名度,把它们和红岩精神混合在一起,正好相得益彰,更能吸引公众。这实际上仍然是以烈士精神代替红岩精神,以小说《红岩》代替南方局红岩。其实,红岩精神同样十分生动,十分形象,十分感人,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深入发掘,灵活运用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使之在宣传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应当肯定,烈士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过去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很有特色,很有成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后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做到日新又新,使烈士精神永世长存,万古长青。但是不要笼统地把红岩精神说成是烈士精神,或者用某种模糊手法来混淆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红岩精神的宣传,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正名、定位,把它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放在同一个层次上来认识、研究和学习。当年南方局是中共高级决策层的领导机关,对红岩精神的宣传,要面向公众,同时重点应该放在党员和干部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党员模范作用教育结合起来,深入下去……进一步得到弘扬。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历史资源,特别是革命历史资源。其中,南方局历史和军统集中营烈士斗争史,是两个最为光辉的亮点。对这两段光辉历史和其他革命历史资源,应该按照它们各自的本来面貌和精神实质,进一步作好学习、研究和宣传。不宜生搬硬套,什么“品牌”吃香就一窝蜂地贴同样的标签,造成概念混乱。我们应该留给世人和后人以正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