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书法名家(上)
73433000000014

第14章 智永

二、隋唐五代书法家

隋朝年代短暂,多数书家都跨越前朝后代,且虽留有传世碑版及书者姓名,但多无事迹考证。惟有智果、智永二僧,存有论述及墨迹且颇有影响。

智果,今浙江绍兴人,居于吴兴永欣寺内,晚于智永。其墨迹后世无流传,仅有名为《心成颂》的论书一文传世。

智永,居吴兴永欣寺阁上,今浙江绍兴人,乃王羲之第七代孙,后与其兄孝宾出家为僧,号智永禅师。他学书30年,人称“铁门槛”,因求字者将其门槛踏平,于是他用铁包住门槛,故得此绰号。其风格在于弃笔成冢,用志不分而凝于神,堪称隋唐间学书者之宗匠。作有《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浙东诸寺各置一本,现今其石刻本传于西安碑林之中,墨迹则藏于日本。

智永以王羲后人之名入空门,成就了隋书与二王书的法度之间的联系和韵致的区别。其八百卷的《真草千字文》真迹传至宋代仅存留一卷。而早在唐代,日本遣唐使和长安的归化僧就将其墨迹连同王羲之墨迹一起带走。今经中日双方学者鉴定,藏于小川为次郎处的墨迹乃智永真迹。

对于初唐大兴王字,确立王字在唐代的宗主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真书的楷模地位,乃至影响唐代楷书规则建立方面,智永的作用和贡献不容忽视。

智永以真草两种书体书写的千字文,就其本身已包含有一种书法规范化与审美明确化的意义,因此从作品本身而言,其意义也非常显著,此点尤为重要。另外,这件作品由于其本身作为中国书法楷模的代表和象征,成为书法史上最为炬赫的名帖之一,很少有习字不摹此帖者。历代不少书评家赞其为“天下书法第一”,可见其意义之重大。其意义还并非仅限于此,《真草千字文》作为代表书法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典型作品,以其自身所体现的多重特征和作用来充分反映了当时书法的发展。

与南朝书法作品比较,《真草千字文》与其他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有东晋以来冲和娟秀的遗风,而不同之处在于已渐失高古的丰韵。由此来看,该作品仍有古、今和隋、唐之分别,但其对楷则标准形态设计所作出的努力却是功不可没的。

智永书虽承古而实立今;且法于王书,但实呈智永之性。智永通过王书来立法本,以此开启初唐时期弘扬二王之大旗、以法令天下之先河,其卓越功绩后人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