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艺术欣赏(上)
73432200000003

第3章 戏剧艺术综述

一、戏剧艺术欣赏

戏剧的定义与分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它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舞台装置,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强烈、集中地再现于舞台之上,从而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的表现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编剧创作戏剧剧本阶段、导演指挥排练阶段、演员台上表演阶段。剧本是一剧之本,导演和演员的创造都要在剧本规定的基础上进行。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等的总称,有时也专指话剧。在欧洲,戏剧(Drama)即指话剧。戏曲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因表现手段不同而区别于话剧等其他戏剧艺术。中国戏曲有其独特之处,诸如舞台采取上下场的分场方法,可以自由地处理舞台的空间和时间;演员运用虚拟动作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所处的环境,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唱、念、做、打更是中国戏曲的特点。

戏剧的分类,根据表现手段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轻歌剧、戏曲、诗剧、舞剧、哑剧等形式;按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意义的不同,又可分为正剧、悲剧、喜剧、悲喜剧四种类型;根据作品容量大小,有多幕剧和独幕剧之分;按题材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童话剧等。在西方,还有问题剧、假面剧、宗教剧、情节剧、田园剧、结构剧等品种。

戏剧的艺术特点

集中性。戏剧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时,要受到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的限制,不能任意地描写各种场景,连贯地叙述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进程,必须把发生在广阔空间和漫长时间里的事情,浓缩在有限的舞台上和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因此,要求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矛盾高度集中。矛盾的集中,是为了防止喧宾夺主,淡化主要矛盾。场景的集中,是为了防止对制景、换景和表演带来麻烦。如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它所反映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近五十年来旧中国的风云变幻。作者按戏剧的要求,做到了人物、事件、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出场的人物尽管多达几十人,但其中大多数是“跑龙套”式的人物,作者着力刻画的只有几个典型人物,即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三个人物。全剧以这三个人物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埋葬旧社会的主题。全剧场景只有一个,即“裕泰茶馆”。再如曹禺的《雷雨》,剧作者巧妙地将周家几十年的罪恶史,用鲁侍萍到周公馆找女儿一天内发生的事表现了出来,通过对话使人物关系明朗化,使戏剧故事完整化,从而体现了深刻的主题。

冲突性。戏剧和其他文学作品一个鲜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可以不表现矛盾冲突,而戏剧则必须有矛盾冲突,而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另外,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就要求戏剧抓住生活事件中的主要矛盾,加以典型化,形成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利于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就是围绕着荆州的归属问题这一矛盾冲突展开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尚无立足之地,他趁孙权与曹操争夺荆州之际,用计谋取了荆州。当时刘备的兵力远不及孙权,只好向孙权称说暂借荆州安身,待取西川后归还。但刘备进川后,仍无意归还,并命关羽镇守荆州。东吴鲁肃清关羽赴宴,企图借机要挟关羽索取荆州,关羽威风凛然,只身过江单刀赴会,战胜了对手。全剧的高潮就在第四折戏里,剧中关羽、鲁肃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关羽以勇敢和机智赢得了胜利,揭露了对方阴谋后,安然返回。作者围绕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心刻画了关羽这一熟谙韬略、胆识过人的英雄形象。

扮演性。戏剧要通过演员扮演角色,用语言和动作的方式来表现生活。戏剧中的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同时还要动作化,就是说人物的语言要反映人物的动作、表情与心理变化,与人物的动作密切配合,能推动剧情的发展。如曹禺的《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向鲁侍萍的几次问话:“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哦、你、你、你是——”。在这些问话中,反映出了周朴园内心逐渐紧张的变化过程,即:随便问问,有些诧异,惊惶不安、猛然惊醒。最后严厉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凶相毕露,使矛盾进一步深化。

中外戏剧史概述

(一)中国戏剧史

我国戏剧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如狩猎舞、战争舞。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奴隶主用歌舞夸耀个人的功绩,装点自己的威严,有所谓的乐舞、战舞和文舞。在西周末年出现了由贵族供养专供他们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优”,也叫“倡优”或“俳优”,全都由男子充任。此后,秦汉时期出现“角抵戏”,三国南北朝时期出现“参军戏”,不仅有歌舞,而且有简单的情节以讽喻世事。

但是,唐以前的戏剧基本处于萌芽状态,各方面还不成熟,只能算具备一些戏剧的因素而已。

唐、宋时代,由于市井文学逐渐兴起并日益商业化,出现了“庙会”和“凡舍”这类大众娱乐场所,主演歌舞杂剧,成为当时都市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宋杂剧”,它继承唐代“参军戏”这个传统,又广泛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的技巧,同时加以进一步综合,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剧目,可惜剧本没有流传下来。

北宋时代的“官本杂剧”,后来发展为金朝的“院本杂剧”。金杂剧为元杂剧的发展开了先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便是这样的作品,被人誉为“北曲之祖”。

我国戏剧到了元朝大盛。元杂剧成就之大,在文学史上可以与诗经、楚辞、历史散文、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齐名,蔚成大观。一时间,名家蜂起,佳作迭出,剧坛出现鼎盛时期。其中尤以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成就最大。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六十三个剧本,他的戏剧活动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了近四百年。四折杂剧《窦娥冤》是其代表作。剧本通过一个蒙冤而死的普通妇女的怨恨使自然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情节,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这个剧本在艺术上最大特色是把深刻的现实主义和突发奇想的浪漫主义非常和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王实甫以“作词章,风韵美”著称,他写的五本二十一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被人誉为“花间美人”,其曲词之优美、流畅,堪称元杂剧的典范之作。

此外,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水平。与北方元杂剧相呼应、相媲美的,则是南宋开始流行,至元朝盛行一时的南戏,当时叫做“永嘉杂剧”或“戏文”。其代表剧作就是所谓的“荆”、“白”、“拜”、“杀”(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并称为元代“四大传奇”。此外,南戏创作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还有高则诚的《琵琶记》。

戏剧发展到了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更加发展,戏剧方面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传奇”。

元代杂剧和明代传奇在戏曲表演手法上,有一个很大的改进:元代杂剧是一折戏曲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明代传奇则是一折戏分角色演唱。这是演出实践增多而带给剧作者的一种创作启迪,也使剧作者更灵活、更自由、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了。

在芸芸众多的明代传奇作者中,汤显祖是佼佼者。他和莎士比亚是分别生活在东西两半球的同时代的戏剧大师,各自以辉煌的创作登上本国剧坛的最高点,

汤显祖的传世之作是所谓“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其中,尤以《牡丹亭》最为有名。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漠和虚伪;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剧本中,作者大胆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其构思之奇特,文思之优美,戏剧结构之巧妙,的确令人击节叹赏。

戏剧创作到了清朝也有许多上乘作品产生,如李玉的《清忠谱》,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尤为可喜的是,一些戏剧理论研究者还写了一些戏剧创作论著。其中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一书,不仅对当时就是对当前的戏剧创作也非常有指导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狂飙,带来了气势磅礴的新文化运动,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有名的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郭沫若、叶圣陶、郁达夫、田汉、曹禺、巴金等一大批作家彪炳文坛,写出了一系列思想深刻、艺术成熟的巨著,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戏剧创作活动也出现了新的高潮。特别应该提到的一点是,现代文学期的文学活动包括戏剧创作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其组织形式则是“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在戏剧创作方面,成就比较大的是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个才华横溢、多方面有所建树的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时候,他遵从党的指示,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反共投降活动,以极大的愤慨,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其中尤以《屈原》一剧,极大地震动了山城重庆,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在解放以后,他又相继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历史剧,为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评价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除郭沫若以外,曹禺和田汉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戏剧家。曹禹的代表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这些剧本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暴露了都市罪恶,而且独具艺术魅力,历数十年而不衰。

田汉的戏剧创作活动开始得较早,1927年即从事剧本创作活动,成为党领导下的左翼戏剧活动的主要领导人,培养了大批新人。其解放前的代表作主要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丽人行》等;解放后的则是《关汉卿》和《谢瑶环》。田汉的剧作充满了革命者的激情,戏剧的矛盾和冲突组织得非常严密、巧妙,层次感特别强。

解放以后,中国戏剧活动一直非常踊跃、蓬勃,各类剧种都非常发达,形成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局面。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风雨,使剧坛遭到了灭顶之灾,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奇怪现象。粉碎“四人帮”之后,戏剧舞台才又重现百花争艳的动人局面,话剧《于无声处》(宗福先)和《丹心谱》(苏叔阳)曾经轰动一时,预示着中国戏剧创作的春天必定会出现百花争妍的局面。

(二)外国戏剧史

外国的戏剧发端于古希腊戏剧。当时的统治者伯里克理执政,鼓励戏剧活动,建造半圆形的露天剧场,组织戏剧竞赛,戏剧活动几乎成了全体自由民的政治论坛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之一。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古希腊喜剧的兴起晚于悲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产物。那时(公元前487年后的一段时间),英雄悲剧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矛盾重重,因而以揭露社会矛盾、讽刺现实为主要特征的喜剧兴盛起来。

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其代表作《阿卡奈人》通过一个单独与斯巴达议和的农民狄开俄波利斯与阿卡奈人的矛盾,以及他与主战派将领拉马科斯的冲突,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矛盾。

戏剧创作活动的再一次掀起高潮是在14—16世纪欧洲出现的以复兴古代文化为旗号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戏剧方面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成就最大。16世纪中叶,伦敦的戏剧活动极其兴盛,出现了众多的剧场、一批职业剧团和剧作家。其中以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在英国中部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21岁左右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做杂役,后来参加剧团,当过演员、提词人,最后成为名重一时的剧作家。他写有剧本37部,其中脍炙人口、流传不衰的代表作就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和《李尔王》等等。

莎士比亚剧作的共同特色是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在曲折动人的戏剧冲突与矛盾中刻画多种多样的人物性格,戏剧语言丰富多彩,富于个性,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所以代表了当时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并极大地影响后世。

到了17世纪,在法国迅速兴起古典主义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文学上主张创作有规范、有法则,并以古典希腊罗马文学为榜样。古典主义以戏剧方面的成就最大,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理论代表“三一律”,即“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来作为一部戏剧的基本构想。这个“三一律”理论影响极大,统治欧洲剧坛达二百年之久。

在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家中,莫里哀喜剧可谓独树一帜。他在代表作《悭吝人》中,塑造一个名叫阿巴公的守财奴典型,辛辣地讽刺了法国资产阶级;而在另一部代表作《伪君子》当中,则塑造了答丢夫这样假装虔诚的恶棍,矛头直指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教会势力。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这部喜剧和我国元杂剧大作家关汉卿所写的《单刀会》在结构上有一点共同之处:莫里哀笔下的答丢夫和关汉卿笔下的关羽都是在第三幕才登场的。前两幕为主人公的登场做了必要的铺垫和渲染。

进入18世纪以来,德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发生了启蒙主义思潮。所谓启蒙运动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启蒙主义者把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作为攻击的主要目标,否定专制制度和贵族特权。到了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德国更发生了全国性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比启蒙运动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席勒作为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就是这一时期的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写的两个剧本——《强盗》和《阴谋与爱情》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叛逆精神。

此后,19世纪后期英国作家萧伯纳、挪威作家易卜生以及俄国作家果戈理、契诃夫等都有上乘的剧作问世。而高尔基写的剧本则标志着无产阶级戏剧事业的繁荣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