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数学教学的趣味游戏设计(上)
72699700000003

第3章 数学教学的趣味游戏运用(2)

数学游戏以其雅趣的形式“娱人”,以其丰富的内容“引人”,以其无穷的奥秘“迷人”,以其潜在的功能“育人”,古往今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游戏对于数学学习是有极大的价值。正如布鲁纳所说:“游戏活动是生命的自由表现,它是生活乐趣”教师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从而让数学更“好玩”。

一、在新概念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数学概念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但也是教学的难点,现行的教材严肃,呆板有余,生动活泼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艺术性的再加工处理,其中在新概念教学中引入教学游戏,不失是一种好学方法。

教师先做了个大骰子在课堂上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当学生纷纷回答大骰子用于麻将时,该师却出其不意的告诉学生骰子还有一个新用处,而且与教师们的数学有关——可以用来产生无理数,然后请两位同学上台来,一位同学在讲台上掷骰子,另一位同学在“0”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地掷,点数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不断延伸的小数,0.3154265123…这时,老师喊“暂停”然后教师通过恰当的提问,从而引出无理数概念。这样的数学设计,使学生接受“无理数”这一难懂的概念时,因为有了游戏作基础,而变得较为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例习题数学中引入游戏

对于一些例题如能借助游戏加以改造,则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们能潜心研究,不难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

三、在重要定理,性质中引入游戏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怎样让学生参与活生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这是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究的课题,而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则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在引言,诸论数学中引入游戏

中学新生刚入学第一节课,每块知识体系的第一节课,教师一般会安排一节诸论课。一方面学生通过这节课可整体上把握这块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也可激发学生学好这块内容的欲望,其中安排适当的游戏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五、在数学竞赛辅导中引入游戏

数学竞赛问题往往是十分抽象枯燥的,教师在辅导时应不失时机,巧妙地将问题“引趣”,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保持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坚持对数学竞赛的学习。其中适当引进游戏,让学生胡思乱想,但又小心求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在一次数学竞赛辅导中,某老师表演了猜扑克牌的游戏,他拿出一幅牌(52张不含大小怪),让在座的随便哪一位学生任意抽出五张?手将其中的四张牌一字排开,依次亮在桌面上,这老师看了桌上的四张牌,他就猜出了他所没看到的那一张牌,(花色和牌点)如此猜了五、六回,全部正确无误,他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然后这位教师卖了一个关子说:这是一种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知识的扑克游戏,你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讨论后,教师娓娓道来。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戏促趣、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认为,在数学活动的众多形式中,游戏是一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游戏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联系,从而展开学习活动。如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时,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学生乐园”,于是就在课堂上进行“游数学乐园”,让学生在数学乐园中进行“排队”、“对口令”、“送信”等数学活动,这样的游戏活动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从而使数学实践活动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游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安排了3个游戏活动,游戏一:整理同桌的书包。让学生在整理同桌的书包的过程中,自觉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要把书包里的文具分类放好,使其既好看,又方便,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动脑、动手分一分,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从而初步感知简单的分类就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游戏二:把学具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可按颜色进行分类,也可按形状进行分类,体验到分类标准不一样,分出的结果也不一样。游戏三:教材41页第5题,让学生自定分类标准,把图中的人物分成两组。只要分类标准清楚,按这一标准分成了两组,都要给予肯定。通过这三个游戏活动,学生完成了相关的学习任务,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培养。

3.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合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评价能力。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用同桌“摆小棒”的游戏就能起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如学生甲说:“教师出6”,摆6根小棒;学生乙说:“教师出4”,摆4根小棒。然后学生分别说出“6+4=10”,“4+6=10”,“10-4=6”,“10-6=4”。如果一个学生说错了,另一个学生就纠正,并且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10的加减法。同时游戏中也增添了交流、讨论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交往、评价的能力。

二、游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除包括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还包括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是教师应挖掘的教育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要。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教师们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因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十分重要,而教师们可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三、游戏使学生更生活化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如教师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教师这个电话打给学生,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学生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一个十,9个一。”然后生生之间再做。这样,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既学会了11—20各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又从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打电话打得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愉快。

总之,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