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汇率战争
7228100000025

第25章 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汇率战争史(5)

8月23日,由于俄罗斯金融危机日益恶化,叶利钦解散了刚刚组建不到5个月的基里延科政府,重新召回了3月份被解职的切尔诺梅尔金。这位代总理上台后即对国内债务重组。8月25日,莫斯科公布一揽子近400亿美元的以卢布为面值的国内债务重组计划,计划包括:所有在1999年前到期的俄罗斯财政短期债券和票据转化成以卢布为面值的3~5年期的俄罗斯国债,第一个三年期内归还30%,第四年至第五年分别归还25%和20%,接收美元债券的投资者可以将20%的卢布债券转换成美元债券,债券面值的5%以现金支付。市场上交易的债券为债券面值的51%。该债务重组方案显得非常的仓促,令投资者感到迷茫,并进一步对俄罗斯的投资信心造成重大打击。

26日,俄罗斯金融形势仍未好转,汇市连动股市,以前所未有的幅度继续下跌。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的卢布汇率狂泻,从开盘时的7.86卢布兑1美元下探至8.26卢布兑1美元,美元供不应求,被迫停盘。俄罗斯中央银行当即宣布当日交易无效,并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维持在7.86:1上,这在俄罗斯外汇市场上还是第一次。与此同时,股市价格猛跌,蓝筹股价格在开盘后一个半小时内比前一天收盘时跌去10%~20%。

8月27日,金融危机总爆发的导火线终于烧到了最后。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开盘后,卢布汇率狂泻之势更是难以阻挡,卢布兑美元的汇率达到了13.401:1的历史新低,卢布当天的汇价贬值了30%。俄罗斯中央银行不得不下令停止全部的卢布交易。俄罗斯股票指数下跌至63.195点,与前一天的76.262点相比,下跌了20.65%。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当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创下了有史以来单日下跌点数第3大纪录,其它各国股市也都告下跌,而且跌幅均较大。

到9月份,由卢布贬值引发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余波未尽,而且俄罗斯经济形势也在进一步恶化。物价飞涨,店铺货架上食品急剧消失,街头上卢布兑换美元的黑市交易十分活跃。9月7日,卢布兑美元的黑市价已经跌至20:1。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导致新政府迅速垮台的政治后果,而且给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以致命打击。从1998年8月17日到9月4日,俄罗斯的股市、债市和汇市基本上陷于停盘交易状态,银行已无力应付居民提款兑换美元,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于瘫痪。1998年9月4日,俄罗斯政府被迫宣布允许卢布自由浮动,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猛跌至17:1(非官方的银行间交易价为22:1),并由此引起市民蜂拥至银行挤提卢布以兑换美元,或者抢购消费品。大批俄罗斯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物价飞涨,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

俄罗斯这次金融风暴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使本国已是困难重重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

第一,国内居民存款损失一半。进口商品价格上涨2~3倍,国产品也连带成倍上涨。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40%,超过1992年2月的上升36%,成为体制转型以来的最高指数。居民实际工资收入下降13.8%,近1/3的居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整个经济增长率为-5%,工业生产增长率为-5.2%,农业生产增长率-10%,外贸增长率为-16.1%。

第二,大批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损失惨重。西方报刊已惊呼“俄罗斯金融寡头们的没落”。它们前期为牟取利差,曾大量借取利率较低的外债,估计共约300亿美元,兑为卢布后,购进高回报率的国债券。现在卢布贬值,国债券又要由高利、短期转换为低利、长期,里外损失巨大。仅金融七巨头之一的SBS-农业银行当时就握有相当于10亿美元的国家短期债券,顷刻之间不值几文。据估计,商业银行中有一半濒临破产。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和国际商业银行已被暂时置于中央银行管理之下,其余几家大银行不得不将自己的商业账户转移到俄罗斯储蓄银行。

第三,外国投资者损失惨重。据估计,1998年9月份,偏左派的总理普利马科夫走马上任,并勇于向西方说不。由于加强了金融监管,以及受股价暴跌、债券冻结、卢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外投资者在俄罗斯市场上的损失超过1170亿美元。尽管有人指责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当初建议卢布贬值是别有用心,但事实上,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在这次俄罗斯金融危机中也损失惨重。德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债权国,所受影响最大,德国马克的汇率甚至一度受卢布拖累,德国东部与俄罗斯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第四,危机波及欧美、拉美,形成全球效应。本来,俄国经济经过连续6年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已微不足道,它的GDP仅占全球的不到2%。俄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小,到1997年股市最兴旺的8月,日成交额也不过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也无足轻重。但是,这样一个配角却撼动了全球经济,引发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惊慌。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从1997年7月到1998年8月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都相继出了问题,使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形成连锁反应。二是美国对冲基金染指俄罗斯金融市场,并遭到了巨大损失。据悉,外国投机者在俄罗斯金融大风波中约损失330亿美元,其中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即对冲基金)亏损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4.88亿美元。由于对冲基金拆巨资进行金融投机,一旦失利,提供贷款的银行即闻讯逼债,甚至惊动政府出面救急(如美政府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使原来的“暗箱”操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多方面惊恐,从而形成连锁反应。三是由于德国是俄罗斯的最大债权国,俄罗斯出现由金融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很快波及德国乃至欧洲。俄罗斯当时已欠德国750亿马克(约合444亿美元),其中主要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俄罗斯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影响德国债权人的安危,因此引起震动,其冲击波也进而传到了欧洲金融市场。

这场金融危机一直持续到1999年才结束,即使是非常保守的估计数据也表明,俄罗斯的经济倒退比西方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的大萧条更为严重。按照西方战略家们的说法,这是“又一次的冷战胜利”。

4.东南亚的梦魇——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龙卷风

作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但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且,经过长时间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丰富而又充满了复杂性。在亚洲的东南部,人们习惯上将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称之为东南亚,也就是今天的东盟。这一地区充分体现了亚洲文化的复杂性,这里生活着90多个不同民族,而且宗教文化信仰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人口非常稠密,基本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东南亚在二战后成为了世界上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耐人寻味,当时的亚洲各国经济都在蓬勃发展,除中国外,东南亚成为新兴市场,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各国国力都迅猛增强。风头正劲的亚洲四小虎就是指这一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一样,在90年代,以这四个国家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经济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势头强劲。可是,就在这出口迅猛增长,外汇储备逐年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上,却发生了严重的席卷亚洲各国的金融危机,让人无法理解。毕竟,处在上升期的东南亚各国虽然各有各的问题,但经济在整体上是健康的。

要想看清楚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我们应当向金融大鳄索罗斯取经,这个动辄调动成百上千亿美元的金融刺客,并不是一个人们想象中的工作狂人。每周用于工作的时间从不超过30个小时,比起那些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的华尔街的基金经理,无疑,索罗斯的成功更有说服力。索罗斯以一个战略投资家的身份告诫人们,要想搞明白经济问题,分析经济发展趋势,抓住战机,就必须跳出固定思考模式,用整体的目光去看待经济。中国的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南亚国家利用比较资源优势在政府主导下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而出于遏制以苏联、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目的,围绕着中国疆域,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亚太地区构建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统一战线。所以,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安全条件,并且从全球经济战略利益考虑,加大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在贸易和金融服务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合作。到1995年以前,美国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投资者、债权人和贸易伙伴。双边关系如同热恋中的情人,从经济到军事,交流和合作无处不在,美国借助东南亚加强了在亚洲的经济控制和军事存在,而同时,东南亚地区的民族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耀眼的亮点。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这句冷冰冰的名言每每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让善良的人们哑口无言。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政治和军事大国可以影响美国的安全,动摇美元的地位。从此,美国把“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的首选目标”,东南亚地区不再作为两极对抗的前沿阵地。同时,随着东南亚国家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民族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也不再甘心惟命是从,东盟国家通过内部协调机制以及东盟地区论坛等方式来对冲美国在该地区的强大影响。如果说冷战时期东南亚的繁荣是符合美国利益的,那冷战结束后逐渐崛起的东南亚已不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更不希望看到一个能与之将来在经济上抗衡的力量”。更何况,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打击东南亚,可以进一步打击日元的区域优势,同时避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中国日后将东南亚变成自己的后院。而从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我们早已得知,一次成功的汇率战争,可以有效地将一国经济摧毁,更有利于美国向被攻击国推销新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可以向被攻击国强加各种条件,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封贡体系”。

于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美国为策源地的金融刺客携带大量游资开始了新一轮的征伐。让我们从正反两种结局为视角,回顾一下这次汇率战争的全过程:

(一)泰国及东南亚篇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采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其中以东南亚各国为甚。泰国是东南亚国家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的起源地。为了有利于出口,东南亚各国都制定了较低的对美元汇率来打击对手,泰国也不例外。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持续贬值,使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间接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而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上升到81%,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2%增加到29%;农业出口比重由47.7%下降到13.9%,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1%降为11%。

虽然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得看是不是靠得住的大树,显然,随心所欲升值贬值的美元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世界货币。钉住美元,也有其明显的副作用。那就是当美元升值时,钉住美元的货币也会随之升值,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假如该国的经济实力无法承受汇率的升值,就如同前文说过的19世纪40年代的英镑和1983年及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中反映的那样,国家的经济就会进入萧条期,外汇储备也会相应大幅减少。

而实际上在1995年,国际外汇市场就出现了新的情况,1994年以后,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势上升,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开始上浮,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面对这种情况,泰铢的实际有效汇率跟着水涨船高,削弱了泰国的出口产品竞争能力。从1996年开始,泰国出口增长开始大幅度下滑,况且作为典型的“出口飞地”,决定了泰国进口零部件的花销不会比出口换得的少量外汇小多少,经常还会出现逆差。出口减少,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财政赤字占GDP比率便越来越高。财政赤字多了,政府开支就显得非常困难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需要大量的投资,更多的出口才能带动泰国走出困境。政府没钱,那国内资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