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161

第161章 收起廉价的自尊(16)

起初,杜甫走的也是一般士子都走的仕进道路,即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时年二十四岁时年24岁,失败了;第二次是在十二年以后的天宝六载,这时,杜甫已经三十六岁了杜甫已经36岁了。这一次的考试,是唐玄宗为了广泛收罗人才而亲自提议的,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皆可报考,考试的科目,是杜甫所擅长的诗、赋、论;可惜主持其事的是著名的奸相李林甫,他担心应考者会揭露自己的劣迹,干脆一个不取,于是,我们以诗名永垂青史的大诗人依然名落孙山。从此,杜甫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转向了干谒。

杜甫干谒的对象,首先自然是当朝的豪门势要,据郭沫若先生统计,他在天宝年间上书的主要对象有韦济、鲜于仲通、哥舒韩、张垍、韦见素等。这可都是权倾一时的政要啊!郭沫若氏对以上几人的政治品德都有所指斥,除了韦济外,其余大致都说不上是正派人物,鲜于仲通、韦见素是由杨国忠提拔的,张垍后来投降了安禄山。可见,杜甫为了求仕,也同孔夫子一样,完全没有羞耻的饥不择食。

从杜甫的一些诗句中,如“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我们知道,杜甫在干谒的道路上奔波得十分辛苦,也十分屈辱;杜甫写给这些人的干谒诗中,总是将对方捧得很高,而将自己说得很惨。可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肯帮他忙。

权贵的大门打不开,杜甫于是杜甫直接向唐玄宗求援。前面我们说,汉以后,一个来自民间的布衣文人,要想使自己的片纸只字,直接送达帝王面前,真是难于上青天。为什么杜甫会有可能向皇帝干谒呢?原来,武则天时代,为了监视天下的官吏,曾设置过一种类似于今天检举箱似的铜匦,其中有一种叫“延恩匦”,专供求仕进取者投献赋颂的。

天宝九载,杜甫第一次献上了《雕赋》,这种赋,不过是借物言志罢了,值得注意的是同时献上的《进雕赋表》,从这篇表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杜甫的境遇、心态以及这种“书”本身的价值。表文纵横议论,没有切合帝王现实需求的政治主张,只有一副摇尾乞怜的可怜巴巴的样子。可是,没人理睬,估计根本没有送达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