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7209200000149

第149章 收起廉价的自尊(4)

升官是为了提高待遇,职务级别上去了,政治的、物质的随之而来的精神的种种待遇自然水涨船高,这是古来人们的共识。《官场现形记》里头,举人出身的王仁开馆授徒,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他说读书方可做官,而做官的好处则十分诱人,“点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鸣道。”当然,官员的待遇如果仅仅按照官方的规定恐怕也未必有人看得上,真正具有诱惑力的恐怕还是职务背后的那些有形无形的、若明若暗、灰色黑色的各种利益。所有这一切只有上司能给你,说到底这本事是上司给的,上司让你有你才能有,上司不让你有你本事越大越倒霉。在官场上混,是需要功夫的。要想活得滋润就要当官,要当官就须“破相”,不能把面子看得太重。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磕头就要不怕难为情。如果心中存了难为情三个字,那是不但不能做官,连官场的气味也难闻着了。

当官与演戏可有一比,官场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把面具变成脸,在面具上表现喜怒哀乐。官场上的面孔都带着面具,官场上的言行都出于利益的权衡。一个诚实的人在官场中遭到的命运,很可能只是歇菜、倒霉甚至会掉脑袋。如今磕头不会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磕头的姿势也无需考究研习了,但其作为官场的学问,“磕头”已然成为一种符号和暗示,研究其磕的时机、磕的对象,那么这些磕头的元素就会有很多规范性的东西被标示出来,成为一门学问,成为后人下跪磕头的理论指南。

说完磕头后,我们来看“少说话”,少说话不是不说话,更不是乱说话,而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倘若上司问起你对某事某人的看法,而你恰巧此刻还未能完全猜透上头的心意,那么如何应对呢?就怕你说了东而上司偏偏属意于西,如此必定禄位难保。这时紧急避险的最好办法便是少说话,不说自然就不会错。但是,光不张嘴还不行,因为大是大非面前,你总得拿出一个政治态度来,一个多磕头的顺从动作表示悉听尊便,如此才真正万无一失。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但奇怪的是,孙权并没有让张昭当丞相,而是让比张昭资历浅的顾雍当了丞相,而且达十九年,他最大的优点是沉默寡言。

张昭做不成丞相的原因之一是胸无城府、口无遮拦。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也急于发表,本意是想供主子决策时参考,然而言多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