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世界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2010800000006

第6章 以无产阶级民主替代资产阶级民主[1]——学习列宁关于解散立宪会议的理论与实践

召开立宪会议是俄国人民在反对沙皇统治和克伦斯基政府的斗争中反复提出但一直没能实现的民主要求。在民主革命中支持过召开立宪会议这一要求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理应满足人民的愿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便完成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当资产阶级政党所把持的立宪会议拒绝通过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时,布尔什维克党团立即退出会场。1918年1月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委会下令解散立宪会议,粉碎了资产阶级利用立宪会议这个工具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阴谋。从同意召开立宪会议,到参加立宪会议的斗争,直到最后解散立宪会议,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的这些措施都是发扬人民民主、根据人民的意志所采取的。布尔什维克的措施没有失策,而是取得了重大胜利,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一些不觉悟的人认清了立宪会议的反动实质,抛弃了对立宪会议的幻想,转到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立场上。苏维埃政权没有犯巴黎公社使用专政权威太少的错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它果断地解散了立宪会议,坚决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用无产阶级民主替代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苏维埃民主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民主给了群众、劳动者、工人和小农,在民主与专政的结合上显得比巴黎公社更为成熟。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反击国内敌对势力政治进攻时所采取的一项重大行动是于1918年1月解散了立宪会议。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领袖考茨基就此指责布尔什维克没有原则,说列宁曾要求召集立宪会议并试图缓和与立宪会议的冲突,而当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中占少数时便贬低和解散它。这种责难既无道理,又与历史事实不符。

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本人在十月革命前确实支持过召开立宪会议的要求,因为同沙皇制度和克伦斯基的共和国比较起来,立宪会议要比那些臭名昭彰的政权机关好些。为了完成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布尔什维克赞成召开立宪会议;在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革命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开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列宁立即在1917年《四月提纲》中指出“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

既然苏维埃共和国高于立宪会议,为什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后还要召开立宪会议呢?这是由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召开立宪会议是俄国人民在反对沙皇统治和克伦斯基政府的斗争中反复提出但一直没能实现的民主要求。在民主革命中支持过这一要求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理应满足人民的愿望,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便完成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列宁清楚地看到,对有些群众来说,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在政治上还没有过时,一些群众对立宪会议还抱有幻想。在这种情况下,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不能简单地反对和抵制立宪会议,而应参加议会斗争,以教育和唤醒落后的群众,争取更多的人民群众脱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影响,和布尔什维克党一起去建立和建设苏维埃共和国。

这样一方面,布尔什维克党参加了立宪会议的选举。由于立宪会议的代表是按十月革命前旧的候选人名单选出来的,因此这一选举结果总体上没有真正表达人民的意志。另一方面,布尔什维克通过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展开斗争。为了纠正立宪会议选举不符合人民意志的现象,1917年11月24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委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罢免权法令草案》,许多选区的苏维埃根据这一法令罢免了社会革命党人出席立宪会议的一些反革命代表。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开幕。布尔什维克重要领导人斯维尔德洛夫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委会主席身份宣布大会开始,并提议大会讨论和通过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当资产阶级政党所把持的立宪会议拒绝通过这个宣言时,出席会议的布尔什维克党团立即退出会场。1918年1月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委会下令解散立宪会议,粉碎了资产阶级利用立宪会议这个工具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阴谋。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解散了立宪会议,这是否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同意召开并参加立宪会议是一个失策呢?列宁对此做了回答,他说:“参加资产阶级民主议会,不仅对革命无产阶级没有害处,发而会使它易于向落后群众证明为什么这种议会应该解散,易于把这种议会解散,易于促使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在政治上过时’。”[2]从同意召开立宪会议,到参加立宪会议的斗争,直到最后解散立宪会议,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的这些措施都是发扬人民民主、根据人民的意志所采取的。布尔什维克的措施没有失策,而是取得了重大胜利,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一些不觉悟的人认清了立宪会议的反动实质,抛弃了对立宪会议的幻想,转到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立场上。

资产阶级议会制在俄国的政治上完全过时、彻底死亡了。1918年1月10日,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完全拥护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对立宪会议的政策,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民主终于战胜了立宪会议所谓的“全民民主”。正如列宁指出,“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历史,那就很明显: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就不能说‘纯粹民主’,而只能说阶级的民主”。[3]立宪会议虽然是全民投票产生的,但按十月革命前所提候选人名单选出的立宪会议代表多数是社会革命党人,这个党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反对工农革命的政党。立宪会议拒不通过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列宁在揭露立宪会议的阶级实质的同时,批判了考茨基关于苏维埃阶级组织不能作为国家组织的论调。列宁指出,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胜利的工人阶级需要的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1917年2月革命后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那时的苏维埃就已成为实际存在的劳动人民的政权。十月革命把政权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来交给了苏维埃,实现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斗争目标。布尔什维克党执政领导国家,苏维埃成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是俄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俄国人居的自觉选择。列宁曾经指出:旧式的立宪会议和旧式的全民投票的任务是统一整个民族的意志,创造狼同羊、剥削者同被剥削者和睦共处的机会。我们不愿这样做,这一切我们已经受够了。我们需要的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而是能同剥削者进行无情斗争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代议制。[4]认真学习和领会列宁的这一结论,就能够充分认识解散立宪会议、以无产阶级民主替代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必然性。

考茨基还指责布尔什维克解散立宪会议是少数派“用武力和恐怖来压制人民大多数”“扼杀民主”“以专制统治代替了民主政治”。其根本错误在于把民主与专政割裂并对立起来,对解散立宪会议后建立的远远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苏维埃民主视而不见。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民主,就必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考茨基只讲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不提资产阶级专政。而实质上资本主义共和国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民主而对劳动人民实行专政的机器。

考茨基为了攻击苏维埃政权对立宪会议的专政,又故意歪曲巴黎公社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把公社说成是通过全民投票从纯粹民主中产生的全民机关,说普选制是公社权威的深刻泉源。

列宁驳斥说,巴黎公社选举不是什么全民投票,公社革命后资产阶级的精华、大本营和上层分子都从巴黎逃到凡尔赛去了,连冒牌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都跑到了凡尔赛。当时巴黎居民分成了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两个交战营垒,把这种情形说成是全民投票的“纯粹民主”实在太可笑了。再说,公社反对凡尔赛的斗争就是法国工人政府反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斗争。公社政权强大权威的源泉也不是什么全民普选制,而是“武装的人民”即无产阶级专政,公社如果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威连一天也不能支持。俄国苏维埃政权和巴黎公社都是无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相结合的国家,但苏维埃政权没有犯巴黎公社使用专政权威太少的错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它果断地解散了立宪会议,坚决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在民主与专政的结合上显得比巴黎公社更为成熟。

另一方面,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的专政,正是为了保障和发展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的民主,而不像考茨基所说的专政是消灭民主。列宁指出,专政意味着消灭(或限制)被专政阶级的民主,并不消灭对其他阶级实行专政的那个阶级的民主。苏维埃无产阶级专政所消灭的只是反动立宪会议这样的资产阶级民主,决不会消灭无产阶级民主;相反,它以无产阶级民主替代资产阶级民主,正是为了建设和发展远远高于资产阶级民主的苏维埃无产阶级民主。列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巨大扰越性:首先,与资产阶级民主是少数富人和剥削者的民主不同,无产阶级苏维埃民主“在世界上第一次把民主给了群众,给了劳动者,给了工人和小农。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像苏维埃政权那样的属于大多数人民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属于大多数人的政权”。[5]其次,与资产阶级民主不同,无产阶级苏维埃民主是真实的供劳动人民享受的民主。再次,与只以资产阶级议会装潢门面的资产阶级民主不同,无产阶级民主机构苏维埃“是被剥削劳动群众自己的直接的组织,它便于这些群众自己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建设国家和管理国家”。列宁的这些论述,有力地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苏维埃政权解散立宪会议、用无产阶级民主替代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驳倒对苏维埃政权解散立宪会议的指责。

学习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解散立宪会议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从中得到启示,无产阶级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无产阶级民主替代资产阶级民主,在无产阶级民主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替代过程中,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革命发展阶段不同的民主要求,根据不同觉悟程度群众的情况展开工作,以使这种替代稳步而顺利地进行,在实现了无产阶级民主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替代之后,应该努力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民主的优越性。

注释:

[1]此文原刊于《国际共运史研究》1991年第4期。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170页。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0页。

[4]《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468页。

[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