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轨的盛唐2:武后
7041800000005

第5章 母子之间的政治赌局(3)

明崇俨的一席话同时加深了武则天内心的不安与忧虑,但她依然没有放弃让李贤回到自己身边的努力。几个月之后,武则天利用一次返回长安的机会,命人急速赶往东宫,召太子李贤来太极殿相见。

武则天从来没有如此不安,而这种不安却是自己的儿子所带来的。

太极殿与东宫只有百步之遥,武则天身边的近侍不一会儿就返回禀报,太子宿疾新发,不便前来。武则天在得到这个消息时,显得黯然神伤,不觉中竟已落下泪来。

侍臣和宫女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武则天流泪的表情,在他们看来,这个比男人还坚硬的女人是没有眼泪可流的。

在武则天驾临东宫的途中,太子李贤就接到了门下的密报。当武则天的鸾轿来到东宫外时,太子李贤这时候已经仓皇躲进了东宫花园的一间马厩。他还是不愿意与母后见面,他厌倦了武则天在他面前摆出的那张寒意逼人的脸,毫无母子之间应有的温情之意。

武则天独自一人绕过花园的护栏,朝太子的内房走去,她的内心波澜起伏。

房间里空空荡荡的,朱阁绮窗,锦帘绸帐,与往昔并无不同之处。残阳的余晖洒满了窗台,深秋的凉风从回廊下一阵阵掠过。屋子里弥漫着透人心肺的酒香,墙帷下挂满了从天南海北收集来的古怪玩意,桌上的一只三彩茶壶似乎余热萦绕。

看见眼前的一幕,一想到太子李贤是在故意躲避着自己,武则天内心的伤感瞬间就化作无边的怒火,她顺手拿起桌上斟满酒的高足杯狠狠地掷于地上,酒花四溅。

她用手指着两旁垂首肃立的宫女和太监,厉声叱道:“一个大活人,说不见就不见了,你们平日就是这样侍候太子吗!”

两天之后,武则天再度派人从东都洛阳给太子李贤捎来一封书信,申诫他不要纵情恣肆,贪恋声色,要做一个安守本分的太子。语词和行文透着严厉,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4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太子的两位得力助手宰相戴至德、张文瓘先后辞世。东宫同时折了两只臂膀,这也给了武则天反扑的机会。为了限制武则天的力量,高宗皇帝苦心经营的以反武人士组成的宰相班子被打开了一道缺口,自然减员,非人力所能及。

事情朝着不利于太子李贤的方向发展,是坐以待毙,还是反戈一击?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一场母子之间的政治赌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心事重重的李贤将内心的不安与挣扎谱写成了一首《宝成之曲》。作为一名非专业乐手,李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太子他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挤压得难有立足之地。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悲怆的音符从他的内心深处缓缓流淌而出。妙解音律的始平县令李嗣真偶然听到这首曲子后,叹息道:“这首曲子过于忧伤,听了让人想就此了断自己的生命。”

一问之下,他才知道,如此销魂之曲是太子李贤新谱的琴曲。

李嗣真再次感叹:“此乐宫商不和,其中蕴含着君臣相阻之征。角徵失位,又同时蕴含着父子不协之兆。杀声既多,哀调又苦,若国家无事,恐怕太子会有难吧。”

人因为清醒而痛苦,面对母后的步步紧逼,父皇的爱莫能助,李贤的太子之旅,不是一路风景,而是一场死亡游戏。一首曲子,让知音听出如此多的弦外之音。琴曲曼妙,也不过是风月撩人。唯有放手一搏,才有得道升天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李贤已经多次听说正谏大夫明崇俨妖“媚”后宫,蛊惑皇后,说他这个太子本来不具备继承大统。现在看来,道士明崇俨的挑唆似乎已经对母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深知武则天的风格,她有着异于常人的政治嗅觉,一旦让她嗅到了什么气味,并决定将计划诸付实施之时,她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出手。

太子李贤整日忧心忡忡,如坐针毡,一连几天闭门幽思的结果,促使着他做了一个更为大胆的举动。

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四月,正谏大夫兼御医、皇家方术顾问明崇俨从皇宫出来,在随从的护卫下回到寓所。黄昏时分,东都洛阳满城牡丹花香,令人沉醉流连。明崇俨独坐庭院,突然有人从院墙上跳下。就在明崇俨迟疑之际,那人已近身上前,一把利剑穿胸而过。

明崇俨被刺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大为震惊,立即成立专案组调查此事。但朝臣们希望这个案子能够不了了之。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明崇俨只不过是个江湖术士,死不足惜。可武则天却指示司法部门,要求彻查此事。这个案子成为震动帝国上下的大案,许多人受到牵连被捕下狱。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政治嗅觉灵敏的武则天已经隐隐地感觉到了异样。关于明崇俨的死因,当时有如下几种传说:一是被鬼神所杀。有大臣半开玩笑地说,明崇俨精通异术,最善驱使鬼神为他办事。或许是他把鬼神逼急了,为鬼神所杀。二是被流窜的强盗意外所杀。三是被太子李贤遣人所杀。

正史上记载的是第二种说法,当时流行的是第一种说法,但武则天却坚信第三种说法,因为只有第三种说法有文章可做,并且是大文章。

明崇俨死了,本来一个人的生与死算不得什么,可这个人偏偏是明崇俨。很多时候,我们错误地认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可能开口说话,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死人同样可以开口说话,开口说话的死人往往会要了活人的命,因为死无对证。

武则天这次是动真格的了,自己不发威,别人就会先下手为强。

若知道自己的死亡还有利用价值,明崇俨在九泉之下,亦当含笑。武则天一面派人监视李贤的举动,追查刺杀明崇俨的凶手;一面在朝中任命与太子有隙之人,以此束缚太子李贤的手脚。

面对武则天的步步进逼,太子李贤和东宫的僚属们焦虑难安,接连在东宫的密室里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对策。太子李贤明白,武则天拘捕了赵道生,下一个就有可能是自己。李贤了解母后的性格,对方决不会轻易地放过他。

谁胆敢在天子脚下把皇帝和皇后宠幸之人杀了?明崇俨的血不会白流。

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在对待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十足的诚意,追赠明崇俨为侍中,就连他的儿子也被封为秘书郎。

在安抚死者家属的同时,武则天着令刑部尽快缉拿凶手归案,她将这件谋杀案作为帝国头号大案要案来抓,整个京师为之震动。在武则天的亲自督办之下,大批疑犯被抓捕归案。

有人被屈打成招,交代出新的“凶手”。办案人员折腾了数天,也没有问出一句有价值的口供。

武则天下令大理寺缉拿那个神秘的刺客,诏告张贴于长安和洛阳的大街小巷,可收效甚微。她亲自过问的大案要案,用了一年依然是毫无头绪。

不论是同情太子李贤的人,或者对此事漠不关心的人,大致上都认为暗杀明崇俨的凶手就藏匿于东宫。太子李贤经常借酒排除内心的不安,用酒能够消除的心中块垒,又岂是一句简单的“不安”可以形容?随着酒量一天比一天增加,李贤那张英俊的面庞,逐渐涂抹上了一层颓废的阴影。

太子李贤知道武则天从一开始就在怀疑自己,她没有直接说出来,她还要借着这件事做一篇更大的文章。太子李贤已经记不清楚,武则天在自己面前多少次提到明崇俨的名字,她那哀惜的语气和锐利的目光无疑是一种谴责。

面对威严无比的母后武则天,李贤开始变得惶惶不安,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在政治斗争中,从心理上击垮对手往往更具有效果。母子关系的破裂,又加上朝堂内外谣言四起,紧张的气氛给太子李贤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一国之母对一个人关心至此,让李贤感到不正常,可他又不便将心中困惑向每一个人倾诉。不过他相信,母后对明崇俨有着非一般的宠信。或许正是因为这份非同寻常,让太子李贤觉得明崇俨的死是应该的。武则天无法容忍李贤对自己的态度,有一次她直截了当地试探对方:“太子知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吗?假如有一天太子也犯了法,我和你父皇该怎么治罪于你呢?”

李贤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镇定自若地回答对方:“当然是与庶民同罪,儿臣自幼熟读诗书,朝典条例不敢有丝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