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轨的盛唐2:武后
7041800000035

第35章 一面是佛陀之音,一面是刀锋政治(2)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在感业寺当了几年尼姑。虽然她厌倦了感业寺青灯黄卷的生活,但对佛教的学说依然是比较相信的,从她的生活中可以找到根据。

由此可见,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不能全看成是虚伪的利用,至少她应该算是半个佛教徒。

她对佛教中关于女子为王的说法,尤其是当时佛教信徒众多的情况是十分清楚的。在没有先例可循,从儒家、道家经典中又找不到改朝换代的理由时,势必会利用佛教来制造舆论效果。

现在,武则天在朝堂已经掌握了近乎绝对的控制权;同时,她通过武氏家族以及长久效忠于她的将领们,控制着两京的兵权;再加上来俊臣、侯思止等人的特务力量,她可以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武则天专制的刀斧对准了一切政敌和所有对她可能造成威胁的人。宗室诸王是李唐王朝的支柱,是一批顽固地守护着李唐宗室的势力。

朝堂内外传播的那些流言使武则天陷入莫名的感伤,她以为,一个统治者的私生活是不应该被人臧否的,然而,朝臣们太关心她的私事了。李唐皇室诸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无法容忍武则天日益膨胀的野心。

武则天对李唐皇族早就怀有戒心。前些年,李敬业扬州叛乱时,武则天就曾经暗中派人监视过诸王。武则天认为,这些人断然不会与她同心,一有风吹草动便很可能酿成祸乱。武则天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他们,限制着他们手中的权力,并伺机予以铲除。

当年太原起兵,唐高祖李渊借助宗族势力为自己建立李唐攫取第一桶金。随后初唐的统一战争中,领军挂帅的也基本上是李唐皇室自己人。

大唐监国以来,已历三代,宗室子弟大都封王。高祖二十二子,太宗十四子,他们已形成一支不容小觑的抱团势力。宗室诸王中虽然不乏庸常之辈,但有才能的也不乏其人。

开国之后,天下局势尚不明朗,李渊也是大封本家兄弟,用自己人来管理天下,广封宗室数十人为郡王,李唐皇室权势达到顶峰,很多人更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兄弟相残,很多皇室成员卷入其中,因此遭到第一次大规模的清洗。

李世民即位以后,吸取教训,削减皇室力量,加强君权。除了寥寥几个做出特殊贡献的李唐皇室成员被封王,大部分都被降为郡公,取消留京指标外放为刺史,让他们远离大唐帝国的政治核心。

也就是说国家把他们养起来,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只要不给添乱,其他的都好说。

高宗时代,长孙无忌为了巩固高宗的皇位,刚执政就连杀几个亲王,一度造成李唐皇室人心惶惶。高宗的亲哥哥蒋王李恽被人诬告谋反,竟然连吭都不吭一声,就自杀了。

经过燕王李忠案、章怀太子案等一轮又一轮的清洗,到了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李唐皇族在帝国权力系统中的活跃分子已经所剩无几。

高祖二十二子尚存四人: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舒王李元名。

太宗十四子尚存二人:越王李贞、纪王李慎。

高宗八子之中,武则天亲生的死了两个,还有两个在囚禁中。然后就只剩下李上金和李素节这两个早已被折腾得半死不活的庶子了。皇族亲王也就只剩下这八个人以及他们的子嗣了。

武则天亲政之后,本着表面上过得去,暗地里狠折腾的原则对待李唐皇室成员。先是将其全部尊为三师三公,但却剥夺他们的实际权力,同时将其频频调动,不让他们在一个地方做刺史太久。不光如此,武则天还安插了一些特务一天到晚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李敬业拉大旗造反的时候,武承嗣曾经向武则天进言,找机会把李唐皇室好好清洗清洗,不听话的该杀就杀,该贬就贬。武则天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条件还不成熟,这么做会失去人心。

随着武则天将手中权力一步步收紧,就连有功的李唐皇室成员也被她一脚踢开。比如说,平叛李敬业的李孝逸,就被武则天当作一次性抹布用完后就随手丢弃。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李孝逸被流放岭南而死。

武则天的所做所言无不在传递一种信号:李唐皇室的时代正在走向颓势。

武承嗣的建言,皇室成员不可能没有耳闻,这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恨不得改名易姓。山雨欲来风满楼,韩王李元嘉之子李撰与越王李贞之子李冲开始四下串联,相约京城之外的李姓皇族共图义举。

体内流淌着皇族的血,想洗刷都洗刷不掉。李唐皇室成员早就对武则天当权心生不满,在武则天刚刚临朝称制之际,他们就私下相互勾连,蠢蠢欲动。

由于武则天采取了预防叛乱的措施,给他们升了官衔,加之高宗刚刚过世,正在办理后事,他们才没有行动。

后来李敬业起兵,他们只是隔岸观火。之所以没有参与其中,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李敬业别有用心。李敬业败亡后,他们又慑于武则天的势力过于强大,暂时减少了串通。

可如今他们看到武则天坐明堂,收符瑞,即将拜洛受图时,再也沉不住气了。

建明堂,拜洛图,老妇人武则天的野心昭然,这次召集我李姓诸王齐集神都,凶多吉少。去,凶多吉少;不去,落下口实,难以自保。

暴风雨即将来临,御用文人的颂圣文章到处传扬,舆论哗然。江湖到处都是武则天的传说,天命已移,武王登基。此次召集李唐皇室,意在一网打尽,连那些街头小贩都在私下里议论。

就在流言满天飞之际,武则天下诏削减东阳大长公主的封地。时间不长,又找个理由把公主的两个儿子流放巫州。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武则天讨厌这个公主不是一天两天了,公主本无错,错就错在她上错花轿嫁错郎。她嫁的是谁呢?长孙无忌的舅舅渤海高氏一族,山东门阀士族的代表。武则天以前修理李唐皇室还需对这些人有所顾忌,会试图找一些说服人心的理由。随着自己权势的不断强化,李唐皇族渐渐势弱,她也不用再看朝臣们的脸色行事,只要谁敢与自己对抗,说翻脸就翻脸。

3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七月,韩王李元嘉之子通州刺史黄国公李撰用暗语给越王李贞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情况越来越不妙了,应该及早想办法,否则,延误时日,我们将受戮于人,后悔莫及。

二人都是交游广阔、政治敏感度较高之人,他们以密语的形式四下串联相约举事。两人还共同伪造了一封皇帝的书信。以睿宗李旦的名义向各地李唐宗亲发出号令:“皇帝的权力已被架空,请接到号令的各地李姓王速速派兵进京勤王。”

这次秘密串联的有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李灵夔等宗室诸王子弟。韩王李元嘉又煽动说:“皇太后拜洛受图,令我等李唐宗室进京赴会。就在天下臣民欢庆之际,武后必遣人告密,然后大兴诛戮。到那时,皇家子弟将会成为刀下之鬼,无一留存。”

兄弟几个如果不是生在帝王之家,凭借着自身的才华也能谋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天地。

韩王李元嘉自幼好学,藏书万卷,又广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李元嘉和他的弟弟李灵夔关系很好,兄弟相聚常行布衣之礼,且洁身自好,在诸王中少有人可与之相比。

霍王李元轨是多才多艺之人。贞观初年,太宗李世民曾经问过群臣,宗室子弟中谁最贤能。魏征首推李元轨。李元轨曾同太宗游猎,遇到野兽,太宗慌乱之中命李元轨射杀,李元轨箭无虚发。李世民大为赞赏,说:“你武艺过人,只恨现在难以施展。”

李元轨先后被封为蜀王、吴王,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才改封霍王,授绛州刺史,不久改为徐州刺史。他在担任刺史时整日闭门读书,谨慎自守,与物无忤,为人不妄。高宗朝多次上疏陈述时政得失,很得高宗皇帝欢心。

太宗的第八子越王李贞、第十子纪王李慎也都是文史方面的高手,时人称之为“纪越”。

这些人虽然都是宗室人员中的出类拔萃者,但是在武则天看来,越是有才华的人就越容易成为她的政治对手。诸王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武则天挥舞刀斧对政敌进行无情镇压的时候,他们都惶惶不可终日。与此同时,匡复之念也悄悄地滋生蔓延。

李撰与李贞忙活了半天,收效并不明显。有的人甚至唱起了反调。纪王李慎就是其中一个,他坚决拒绝起兵。老子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去过,偏要去擒什么王?人家娘俩谁当家,与我们何干?凭什么把我们卷入其中?就算是上战场被人砍死都没人收尸。

李唐皇室出过无数英雄,也出过很多狗熊,生为李唐皇族,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也就在李唐皇室诸王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位女性的声音划破凛冽的风。

“当年隋文帝篡夺周室,尉迟迥身为北周皇室的外甥,尚能领兵匡救社稷。虽然没有成功,但却威震海内,青史留名。现在诸王都是先帝的子孙,怎么能不把李唐的江山社稷放在心上!面对今天的困境,作为李姓诸王不能舍生取义,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就算是兵败身死,也无愧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