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妈妈,为什么这么难?
70327000000007

第7章 总与人“绝交”的女儿——情绪勒索型的母亲

她觉得自己很像壁虎,遇到危险,总是要断尾才能求生。

只是人的心终究不是壁虎的尾巴,每一次所受的伤都改变了她,让她越来越胆小、越来越神经质。

只要关系里面一有风吹草动,她就决裂似的翻脸。

她告诉自己,绝对不要让自己又被像母亲那样的人控制了。

“阿静,你也太久了吧?为什么要帮新人加班呀?你不会是看上人家了吧?还没搞清楚人家有没有女朋友呢!”

辰静白了同事一眼,同事耸耸肩继续道:“就算你对人家没意思,但是你对他们那么好,难保对方不会会错意,你在公司的烂桃花还不够多吗?”

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为她好,但听在辰静耳里,却不是如此。

砰的一声,她用力关上抽屉,背起包包,快速起身离开办公室。

同事在后面追着:“不是约好要一起吃晚餐吗?”

辰静头也没回地说:“我身体不舒服,先回去了。”

好心的女同事想都没想到这样半开玩笑为对方好的话,会让自己被辰静列入黑名单。她们不只冷战了好几个月,两人心里的疙瘩一直到离职前都没有解开。

仍萦绕耳边的谩骂与威胁

自小在充满情绪勒索的母女关系中长大,辰静学会用决裂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你不想煮饭、做家事,那也不要去上学了!”

“你以为你是公主,我是你的下人吗?”

求学阶段母亲的谩骂与威胁,仿佛昨日一样萦绕耳边。

她只不过是想与妈妈商量考前几天让她专心念书而已,并不是不想做家事,但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不顺她的意,她的情绪很快就会暴怒,也不听她把事情好好说清楚,立刻就要拿她最在意的东西威胁她,逼她就范。

从与母亲相处的经验里,她学到两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母亲总是说:“如果你不完成我想要的,那你也不能得到你想要的。”所以她在母亲面前隐藏自己的喜好,尽量降低自己对母亲的需求,提早独立,不再依赖;如果变得和母亲太亲近,会有另外一种危险,像是“我没有你,该怎么办,你千万不要离开我”。为了让自己能够脱离母亲的控制,她学会在心里和母亲保持距离,不去想母亲的心事与需求,也不让母亲知道自己太多事情。

母女两人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长大后,她听过很多与自己相似的故事,一辈子和母亲有剪不断的牵扯。她庆幸自己足够独立,也够好运,靠着打工,努力撑完高中,之后就毅然离开母亲到外地念大学,自此不再回家,一直到母亲改嫁,才偶尔联络,但每一次都不欢而散。

不能依赖任何人,也不能和人太过亲近,确实让她觉得很孤单,但比起孤单,她更害怕被人像吸血虫般黏着。

内心的矛盾使她过着渴望亲密,却始终疏离的生活。

女儿的内心世界

“全面断绝的生存哲学”:只有不再需要妈妈,我才能照自己的意思生活

如果谈起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代罪羔羊”和“亲职小孩”是我们比较熟知的词。意思是指双亲缺乏彼此支持,像是夫妻感情不睦、单亲,或一方内心有严重未处理的情绪问题等原因,父(母)会和某一个孩子间形成过分强烈的情感依附,使亲子之间的情绪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孩子吸纳了父母间的冲突或家庭问题,而产生情绪或精神困扰,就称为“代罪羔羊”。

另一种状况是孩子在内心层面坐了父母的位置,将父母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或是取代了双亲中的一方,和另一方变成“精神上的伴侣”,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孩子的身份与童年,成了取代父母功能的“亲职小孩”。

在许多困扰的家庭故事中,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除了“代罪羔羊”和“亲职小孩”外,还会有很高的概率发现另一种“远离家庭”的小孩。

这一类孩子,选择用“逃离/疏离”来因应亲子关系中过分亲密并缺乏界限的困境,但选择离开家庭,是被孩子自身解释为“离乡奋斗”的成熟表现,还是因为得不到关爱的“发配边疆”?不同的自我认知,影响着他们离家后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如果觉得自己是因为抢不过留在家里的孩子而被“发配边疆”,这种处境的人甚至比留守家中的孩子更容易受情绪困扰,而另一类觉得自己是因为成熟独立才离开家的人,在适应上相对较良好。

但不论是哪一种状况,未来他们在经营亲密关系时都很容易遇到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当关系出现冲突时,他们总是要和内心想逃避的念头交战,像是“遇到挫折只能逃开吗?”“吵架比离开更好吗?”“解决问题的方式只有断绝关系吗?”而切断关系往往是最容易的选择。

这就是辰静面对的难题。离开家后,她确实变得更自由,更能够做自己,拥有自己想要的工作与生活,但心里总觉得空空的!

她不是没有朋友,但每个朋友都只是一个阶段的过客,因为关系一出现冲突或挫折,对她来说,就是画下休止符的时候。

交朋友都如此,更遑论交男朋友了。在亲密关系中,她让自己处于无论何时都能够完美离开的心理状态,所以不太让自己习惯去依赖另一半,也不热衷于花时间彼此了解。

毕竟对她来说,在关系中,“保持距离”比“亲近”更能带给她安全感,只要双方有更亲密的互动,就会让她不自主地开始担心被威胁或勒索。

情绪上折磨人的加害者

虽然辰静的心里不断担心自己会成为被威胁或勒索的受害者,但在别人心中,她却是个会在情绪上折磨人的加害者。

很多人际关系不是说断就能断,就像工作上的合作关系,即便私人关系有摩擦,仍必须维持工作时的互动,而辰静常因为和同事间有摩擦,就完全对关系冷处理,严重时,连工作上的互动礼仪都不顾。

久而久之,同事们为了不影响工作气氛与效率,只好对辰静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触怒她,辰静无形中成了同事心中会威胁人的加害者。

在感情中,辰静也有一样的问题,每次和男友吵架,她总是轻易地把“分手”挂在嘴边。

她似乎没想过,对一个爱她的男人来说,就像是在告诉对方“如果你不能顺我的意”,那我就要和你“断绝关系”,把两个人沟通、磨合的机会都变成了情绪威胁与勒索。

母亲的内心世界

“用勒索避免分离”:连女儿都不能属于我吗?

情绪界限模糊的问题可能在家族间代代相传。一个把女儿当成自己的附属或延伸的母亲,过去极可能也是原生家庭中的“亲职小孩”,与自己的母亲在情绪上紧密相依,毫无分界。

如果通过亲子之间的“融合”,去漠视自己生命中未竟的问题。不管是父母将不恰当的期待加诸子女身上,还是孩子过分依赖,并接收来自父母的期望,都会让彼此的生命越活越困顿,导致相似的问题一代一代更加鲜明。

生一个完全属于我的小孩,她不会离开我

辰静的母亲在原生家庭里就是个承担重担,却不受重视的孩子。

身为家中排行中间的女孩,她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让母亲觉得自己比姐姐更值得信任,比弟弟对家庭更忠心,这心愿使她成了家里唯一没有外出开创自己天地的孩子。但到了三十几岁,没有得到家庭的重视,也缺乏事业成就来肯定自己,更缺乏适当的社交,让她只能嫁给母亲属意的相亲对象。

姑且不论她是否能遇到一个好丈夫,光背负着前半生在原生家庭未解的问题,进入婚姻前,可能就已经拿了一手坏牌。

如果她把对原生家庭父母的期待转移到丈夫或公婆身上,一味地想用付出换得重视,还是学不会观察他人及保护自己,那么,她已经伤痕累累的心,势必会被别人一点点的不领情深深刺伤。

另一种可能的发展,是她不再抱着希望,而是带着失望与防备的态度进入婚姻。负向的态度容易引来负向的响应,正好成全了她心里认定“所有人都会辜负我”的信念。

当原生家庭与婚姻生活都让一个女人失望,生下一个女儿,或许可能会燃起她些许生存下去的斗志。

“这是一个属于我的小孩,那么她应该会理解我,如我所愿,不会离开我”,从一开始,这样的亲子关系就包含着这个女人一生中对许多人的期待与失望。

理解这样的背景,也许我们就比较容易想象为什么会让自己的女儿感到被母亲勒索。

你在一个充满情绪勒索的环境下长大吗?因为太害怕再次落入情绪勒索中,所以你总是小心翼翼地和别人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一旦关系有任何风吹草动,你就可以快速切断关系。尽管这样的选择要承担一些寂寞或不舍,但起码能让自己保有仅剩的尊严与自由。

如果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也许你会发现“离开”不见得会让一切终止,反而会让对方的影响力在你人生里以另外一种形式发酵。

学习分辨“情感羁绊”和“情绪勒索”的不同

当我们对一段关系投入感情,彼此间就会形成“羁绊”,就像两个圆开始产生交集,这样的联结不论发生在亲人、师长、同事、朋友或伴侣间,都能让双方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领域中增添不同色彩。

因为有情感羁绊的关系,会对关系双方都产生影响力,让彼此在想法、情绪,甚至行为上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可以丰富各自的生活,有时还会回过头来让关系更加稳固。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深刻关系中的“情感羁绊”,曾经受困于“情绪勒索”的人,通常会对“情感羁绊”过于敏感,他会非常担心自己在不乐意的状况下被对方改变,害怕在彼此依赖的关系中失去自我。

实际上,如果能拿捏关系中的界限,在对方利用彼此的羁绊来勒索你时,学会“坚持”与“拒绝”,你就可以自在地享受更多情感羁绊带来的正向效应。

一段有益而深刻的关系,会帮助你面对自己的不足,陪伴你从挫折中爬起来,让你自然而然地想要朝实践自我的方向改变。

永远选择“绕道而行”,是另外一种负向影响

习惯对他人“情绪勒索”的人,往往都是难以面对分离焦虑,或是在处理关系冲突上有困难的人。

因为太习惯通过与他人情绪上的“融合”,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延伸或附属。

一方面可以轻易地将自己不能面对的缺点,与难以实现的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借此减轻生命问题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控制对方不要离开自己,增加在关系中的安全感。

一味地用“情绪勒索”来处理个人问题,暂时的压力纾解了,但最终会导致长久的人生困顿,而这样的负向影响会通过亲子关系,代代相传。

受到勒索的一方,若是甘于被勒索,真的将自己当成是上一代的延伸,盲目地背负双亲,甚至家族的期许,因而失去探索自我的机会,未来自然也会用相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如果为了逃离勒索的处境,变得对建立关系戒慎恐惧,或轻易地以断绝关系来处理关系中的挫折,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负面影响?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八、练习在关系中说“不”

习惯以“决裂”或“断绝来往”的方式来处理关系冲突的人,实际上,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在关系中和他人保持适当的界限,特别是当对方侵犯自己的权益,或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时,他们无法说“不”。

想想看,你是否也是这样呢?总是想着“如果我拒绝了他,那明天我该怎么跟他相处呢?”

因为无法面对“拒绝对方”之后维持关系的难题,所以觉得选择“断绝关系”比较容易,但长久下来,可能会累积成人生的缺憾。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一段关系都有美好与痛苦的时刻。如果总是轻易地躲开痛苦,同时也会失去珍贵的事物。

请试着这么想,在关系中说“不”,是为了让对方更了解你,知道哪些事情会让你不舒服,让他不会在无意间伤害了你;此外,“说不”可以划清各自的权益与空间,这会让彼此在关系中更能做自己。

从这些角度来看,“说不”对关系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伤害。“说不”以后,你可以更坦荡、更真诚地与对方相处。

九、给予适当的信任,让对方有改变的机会

“绕道而行”表面上似乎可以立刻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躲开了彼此的人生问题。选择断绝关系的人,骨子里不相信对方能够改变,所以先放弃了关系。

受情绪勒索的童年经验可能会让你难以对关系产生足够的信任,但抱持着不信任的态度与对方互动,会让对方感受到比较多的挫折,也容易对关系感到绝望,所以改变的动机下降,形成关系的负向循环。

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自己总是遇到“不愿意为你做适当改变”或“对关系不够投入”的人,殊不知,自己的态度也占了部分的原因。

请试着在关系中做个“明辨是非”且“赏罚分明”的人,仔细地观察关系中所发生的事实。

如果对方做出让你开心,或对关系有帮助的行为,请大方地给予相对的肯定与回馈;反之,若有需要调整或改变的地方,请清楚地沟通,并聆听对方的看法,彼此调整,并给予改变的机会,这样才能带出关系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