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6993400000073

第73章 其他病证(7)

第22章 其他病证(2) (3)

(方解) 本症候临床十分常见,以头晕目眩,伴耳鸣、恶心、呕吐,闭目静卧稍安,开眼、运动则症状明显加剧为主要临床特点。西医谓之梅尼埃病,以为内耳淋巴积水和迷路水肿所致。积水、水肿何由而生?至今原因未明。故仅以镇静、血管扩张、自主神经调整类药对症治疗,别无良法,疗效甚微。陈老通过系统研究仲景治眩心法,并结合临床所见,患此症者,大多身体素质较差,肺、脾、肾三脏偏虚者尤多的特点,究明眩晕一症,多为浊阴上泛,蒙蔽清阳所致,实与西说相契合。其所以然之理,在于肺主气而司宣降,虚则宣降易失而清气不布;脾主运化而升清,虚则运化易碍而清阳不升;肾主温煦而泄浊,虚则气化无力而浊阴不降。且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诱发,既有正虚的一面,又郁邪实的一面。

昧者不识,多以“阴虚阳亢,肝风上扰”立说,机械照搬张锡纯“镇肝熄风汤”治之,效验者十不过一二。吾师指出:本症的辨证要点为舌胖苔滑,脉弦细或紧。治疗当以肺、脾、肾三脏为中心。宜开宣肺卫以畅通表里,表里通畅则清气敷布,浊阴自散;健运中土以复升降之机,升降复则清阳上聚,浊阴下趋;温通肾气以复其气化,气化流行则浊阴自泄。三管齐下,共同体现益气通阳、解表导浊的治疗原则。方中人参补益肺、脾、肾三脏元气而振奋清阳;白术健脾除湿而布运水津;半夏化饮降逆而引流下趋;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而排泄浊阴;桂枝温经散寒,开宣表卫,上通肺窍,下暖命门,最能推动三焦气化流行,既助人参布张清阳,又助苓、泽化浊散阴;眩晕发作之际,神气虚怯,故佐天麻以益智安神。全方共奏补虚泄浊、宁神定眩之功。经长期临床验证,运用本方治疗梅尼埃病,无不效如桴鼓。

(加减) 舌苔白滑而外感症状较重者,桂枝用量加倍,人参用量减半;舌红苔黄,有热象者,去桂枝,加桔梗、薄荷、淡竹叶各10g;舌苔厚腻者,加苍术、紫苏梗、藿香各15g。

(验案) 眩晕 郑某,男,57岁,干部。1992年2月13日因眩晕月余不愈就诊。自述:月前某日晨,醒来即头晕目眩,动则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遂投西医治疗,被诊为梅尼埃病,先后给予********、******、抗眩啶、谷维素等药,历时旬余,症状略有缓解,可下床行走,但总觉进展甚微,于是改投中医治疗。三医给予镇肝熄风汤,一医给予知柏地黄汤,服药20余剂,四更医而不效。经某病家介绍,从数百里外辗转前来求治。询知既往并无此病史,此次发病亦无明显诱因。观其神气清朗,舌质无异,苔薄白润;察六脉浮细而滑。似此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似虚非虚,似实非实之证,最难辨识。余默思良久,以苔白润、脉浮细、且年近花甲又病发于数九隆冬为辨证依据,断为气虚表郁湿滞,主以定眩饮倍桂枝,加紫苏治之。首煎服1次,1小时后,小便畅解,量倍于常,立感神定晕止,全身轻快。

又:吴某,女,29岁。1992年8月3日以剧烈眩晕伴视力模糊7天就诊。自述月前赴川东公干,历时旬余,时值盛夏炎天,一路渴饮茶水,恣食瓜果无度,返程途中即感脘痞纳呆,两眼混蒙模糊,自思劳累使然,初不以为意。归家后,视力急剧下降,心甚恐惧,即去眼科检查,颅内、双眼底及外眼均未见异常,而两眼视力均从原1.5度降至0.5度,西医深感怪异,不知所为,劝其改投中医治疗。前医从肝肾阴亏入手论治,投驻景丸3剂,服后不仅于视力无补,且并发剧烈眩晕,改投另医治疗,服旋覆赭石汤2剂,仍无效。询知两眼模糊,如烟如雾,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夜暮尤甚,便溏尿黄,脘闷纳呆。观其体魄尚健,神形无异,唯舌苔黄腻而滑,六脉浮滑。诊断:眩晕。辨证:暑湿郁遇气机不利。治法:利湿解暑,通阳益气。方药:定眩饮化裁。桂枝3g,茯苓3g,泽泻3g,白术15g,半夏20g,人参5g,滑石30g,甘草5g。上方服1剂,小便清长,眩晕立止。连服4剂,视力恢复,诸症全愈。

按:暑性开泄,湿浊氤氲,弥役天地,濡蒸万物,人在气交中生,气交中长,难免不受其影响,何况旅途劳顿,受之更易,加之生冷伤中,脾运失健,内湿滋生,内外合邪,伤人尤甚。本病正是暑湿上蒙清窍所致,故始即视昏如雾,治当清暑利湿。前医不察,误以秽浊上蔽为阴血亏损,妄投滋腻填塞,更滞其脾,增其闭,令浊不得泄,暑不得越,进而并发眩晕,其治仍当涤暑泄浊,方仍选用定眩饮。本病既有暑热耗气,又有生冷伤中,参桂不可去;还有暑湿蕴结阻滞于内,故参桂又不可多。

(按语) 舌红少苔,阴虚阳亢者禁用。

(方源) 《临证解惑——陈潮祖教授学术经验研究》

梅尼埃病——眩晕宁(张学文方)

(组成) 橘红10g,茯苓15g,姜半夏10g,磁石30g (先煎),丹参15g,川牛膝10g,桑寄生15g,菊花12g,钩藤12g,天麻10g,女贞子10g。

(功效主治) 息风化痰,益肾定眩。梅尼埃病之眩晕或呕吐,时发时止,不能闭目站立,胸闷不舒,少食多寐,舌胖,苔白厚而润,脉弦滑等。

(方解) 方中用橘红、茯苓、姜半夏燥化湿痰,兼以行气止呕;天麻、钩藤、菊花清肝平肝,以平息肝风之上扰;磁石、川牛膝、桑寄生、女贞子滋补肝肾之阴兼以潜阳;丹参与川牛膝共用,可散瘀并引虚热下行。合用成方,既化痰息风以治标,又益肾活血以治本,润燥相济,滋潜结合,可平风痰上逆,兼顾肝肾之根本,故治风痰眩晕甚效。

(加减) 胸闷较重者,可加砂仁、白豆蔻以芳香化湿浊,呕吐频繁者加旋覆花、赭石、黄连、干姜,偏寒者合苓桂术甘汤或再加干姜、白芥子,偏热者加竹茹、黄芩,气虚症状突出者加白术、黄芪,瘀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

(验案) 一罗姓病人,女,53岁。1979年因眩晕,不能站立,站则闭眼欲倒,有时呕吐,腰酸乏力,经西医诊为“梅尼埃病”,迭进中西药无效。处以上方,连服12剂,其病根除,10年未发。患者单位有同样病人求到此方,用后亦收良效。后用此方治疗多例病机相同的病人,均获较好疗效。故记于此,以供同道试用。如遇肝风上扰,每加羚羊角3~6g,效果更佳。

(按语)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内耳眩晕比较常见,而少对症之方。古方半夏白术天麻汤虽可应用,但难以适应复杂事变的证情。经多年探索,发现梅尼埃病之眩晕往往病因多端,病情复杂,常常一个人兼有风痰、肝阳、肾亏、血瘀及偏寒偏热、夹虚夹实等多种病机。因此拟成上方,经多年应用,收效比较满意。

(方源) 《疑难病证治》

中毒——绿豆甘草解毒汤(张学文方)

(组成) 绿豆120g,生甘草15~30g,丹参30g,连翘30g,草石斛30g,白茅根30g,大黄15~30g(后下)。

(用法) 清水煎熬,日夜各1剂。必要时6小时服1剂,口服。昏迷病人可下胃管鼻饲。

(功效主治) 清热养阴,通利排毒。食物、药物(包括农药、毒药)等中毒后引起的呕吐、腹泻、昏迷、四肢逆冷,或高热、抽搐、惊厥、汗出等症。

(方解) 一般中毒的主要病机是毒热内聚,耗伤津液,伤及神明。绿豆甘草解毒汤中用绿豆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甘草甘平,是解毒常用药;丹参苦微寒,能活血祛瘀,清热除烦安神;白茅根甘寒,清热养阴利尿,可防止出血,并加速毒物从小便排出;大黄苦寒降泄,荡涤毒物实热,使毒物从大便而泄;连翘苦寒,清心除烦,解毒安神;石斛甘寒,清热养阴,防止毒物伤阴。各药皆重用,以重剂抢救中毒病人,以免病重药轻,毒物吸收。综合全方,有强有力的清热解毒、养阴护胃、排泄毒素的作用,可用于多种药物、食物中毒病人。

(按语) 此方是我们抢救一位误食大量商陆中毒病人所用之方。后来推广用于各种食物、药物中毒病人,表现为热毒伤阴证型者,皆取得较好疗效。应用时,首先要问清何物中毒,时间久暂。病人神情清醒时,应先用催吐、洗胃等方法,尽量排出未吸收的毒物。若属神志昏迷的病人,应同时应用输液、洗胃,配合针对性较强的解毒剂等多种救治措施,综合治疗。据应用体会,此方可以直接排泄毒素,有加速毒素从大小便排泄的作用。如出现中毒性黄疸时,可加板蓝根30g,茵陈30g,郁金30g;如遇抽搐惊厥者,可加羚羊角6g(另煎),钩藤159(后下)。

(方源) 《疑难病证治》

痛症——平肝止痛散(陈伯咸方)

(组成) 沉香3g,延胡索3g,醋香附10g,广郁金3g,琥珀粉3g。

(用法) 将上药共研细粉为1次剂量,痛时温开水送服。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他症引起的胸胁痛、脘腹痛、腰痛等,亦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肝炎胁痛、急慢性胃痛,泌尿系结石导致的腰腹痛,或妇女痛经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