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
6874500000074

第74章 参考文献(2)

[67]向忠陶.住宅小区信息集成门户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68]谢义林,汪云甲.利用虚拟场景实现3DGIS的研究与应用[J].测绘工程,2006(6):25-28

[69]郝延锦,胡东宏,杨可明.矿山可视化技术关键问题探讨[J].东北测绘,2000(2):33-36

[70]许莉.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08(24):38-41

[71]李仲学,李翠平,李春民.地矿工程三维可视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2]曾芬芳.虚拟现实技术[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73]朱卫军,邹峥嵘,邹杰.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45-48

[74]高首都,李珂.VR技术在小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7(2):28-32

[75]郑丽萍,李光耀,沙静.城市仿真技术概述[J].系统仿真学报.2006(12):46-52

[76]刘一臻.浅析虚拟现实技术[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4):46-49

[77]韩晓玲.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趋向浅析[J].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006:40-45

[78]苏建明,张续红,胡庆夕.展望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仿真2004(4):51-56

[79]周前祥,姜世忠,姜国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计算机仿真,2003(7):45-48

[80]郑皓,蓝运超,范凌云.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6):45-50

[81]汪成为,高文,王行仁.灵境技术的理论现实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82]陈薇,冯玮,焦泽阳.虚拟现实技术与沿江景观研究[J].建筑学报,2001(6):54-58

[83]曹问鱼.港口三维GIS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84]建立“智慧”的公共安全系统[EB/OL].http://tech.sina.com.cn/b/2009-05-13/11373088375.shtml,2009.5.13

[85]魏巍,金龙哲.城市安全系统的研究[J].安全,2004(3):28-33

[86]冯志泽,胡政,何钧,肖兰喜,秦梅梅.建立城市自然灾害承灾能力指标的思路探讨[J].灾害学,1994(4):35-39

[87]张显东,沈荣芳.城市防灾救灾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初论[J].灾害学,1995(4):45-49

[88]杨青;田依林;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3):25-38

[89]丁志雄.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

[90]张明媛.城市复合系统承灾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91]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公共安全系统.数字社区&;智能家居,2009(6):28-32

[92]李艳玲.BBS内容安全监管系统框架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35-39

[93]包佳,潘浩东,李建华.基于多协议代理的互联网内容安全分级监管[J].计算机工程;2002(5):45-49

[94]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首都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EB/OL].http://www.bjpopss.gov.cn/bjpssweb/n29172c31.aspx,2008.9.05

[95]苗新,张恺,陈希.建设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策[J].智能电力建设,2009(6):51-56

[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EB/OL].http://www.sdpc.gov.cn/.2009.04.06

[9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EB/OL].http://www.eri.org.cn/.2009.04.06

[98]苗新.电力应急事件处理中的数学方法论探讨[C].中国电力发展和技术穿心院士论坛论文集.2008,10

[99]王明俊.自愈电网与分布能源[J].电网技术,2007(6):51-56

[100]谢开,刘永奇,朱治中.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2008(6):52-58

[101]武建东:如何认识与构建智能能源网[EB/OL].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guancha/20100809/15448448545.shtml,2010.08.10

[102]我国学者提出“智能能源网”概念[EB/OL].http://tech.qq.com/a/20100806/000345.htm,2010.08.06

[103]IBM智慧的电力———创新智慧—中国[EB/OL].http://www.ibm.com/smarter‐planet/cn/zh/smart_grid/ideas/index.html?re=sph

[104]匿名.IBM助力中国创建“智慧电力”[J].电力信息化,2009(2)

[105]陈其珏.智能能源网浦东、唐山试点见成效或将全国推广[EB/OL].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008/t20100819_6581120.htm,2010.08.19

[106]鲁明羽,陆玉昌.基于OEM模型的半结构化数据的模式抽取.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4(9):1264-1267

[107]秦杰,杨树强,窦文华.一种基于模型映射的XML文档存储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11):12-14

[108]陈晴光,李际军.汽车ERP中关联规则挖掘与动态更新的实现策略[J].机械制造,2004(6):69-72

[109]陈晴光.独基于Web访问信息挖掘的商业智能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6):1413-1416

[110]陈良刚,徐贵红等.区间约束数据库查询语言:ISQL[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6):677-683

[111]熊忠阳,任芳等.基于XML描述的数据挖掘结果的存储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0):3874-3877

[112]Jiawei Han,Micheline Kamber.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M].Bei 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145‐178

[113]Pereira Jr,A.R.Baeza‐Yates.Applications of an web information mining model to data min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tasks[R].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base and Expert Systems Applications,DEXA2006,art.no.1508410,pp1031‐1035.

[114]陈世卿.以自主创新信息网格云端计算技术建设全民教育信息化[OE/B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9‐12‐07.

[115]王炜.面向企业培训的e‐Learning系统设计——以知识管理与绩效技术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16]程志.浅议网格在教育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56-59

[117]刘福能.网络的融合与智能化[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7):58-63

[118]李天河,刘冰,宋暑春.语义网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前景[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6(3):28-33

[119]方宁,沈金龙.网格技术及其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05(1):45-49

[120]王腊梅.基于本体的学习资源生态化管理与应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121]赵宁,韩宁,郁玉龙.浅谈教育信息化与嵌入式系统[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