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67241100000003

第3章 不同材质的民居

我国各地资源丰富,人们就地取材或依山傍势建造民居,形成了各种特色民居:石头民居、竹木民居、木头民居、地下民居、土中民居等等。各类民居以就地取材为主,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特点。朴素材料质感的效果突出,材料的天然色彩和纹理,使各地民居颇具地方风格。

一、石头民居

石材分布广泛,特别是山区常以石头为主要民居建筑材料,不同的砌石技术使石头民居的风格各异。石材还被用在宅前平台、地面、道路、室内外楼梯等方面。

(一)贵州布依族石板房

利用地方建筑材料是布依族民居的主要特色,片石屋面独具风采,全部房屋由石结构筑成。有的地区运用土、木、竹、石材料,混合使用,外观朴实简洁,又富于材料质感的对比与变化。

石板房建筑的形制原出于贵州的干栏式木结构民居,屋下的底层部分作牲畜圈及贮存空间,上层为生活居住空间,住宅常以石梯或木梯设于屋前。平面布局为中国传统的三开间形式,中间为堂屋,两旁为卧室,后部为火塘及厨房。外观石墙小窗,窗洞很小,室内光线黑暗。

(二)四川甘孜藏族民居

四川甘孜藏族民居一般为两层,底层为牲畜圈及草料房。用独木梯或板梯上下,楼层住人,各房间围合成一间晒台,作为生活、生产、晾晒、纳阳等家庭内部户外活动场所。石筑的墙体,草泥的屋面,木结构的屋顶,室内用2.5平方米左右见方棋盘式梁柱承重。外围砌筑的毛石、片石墙体很厚,楼层上面用半圆木做灯笼框或井干式木墙。

(三)西藏碉楼

西藏碉楼民居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以毛石砌筑墙体,为了防御功能,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坚实块体。常为三层,首层贮藏及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居室,设平台及经堂,经堂是最神圣的地方,设在顶层。由于少雨,木结构平顶,木梁架,屋面抹草泥、小树枝和麦草,屋面的构造以石片及石块压边。大型的西藏民居单独设置可以嘹望的碉楼,厨房和厕所也是单独设置的,厨房顶上有出气孔,厕所有时架高或悬空以便粪便落下后收集积肥,做饭及取暖的燃料是牛粪。藏居的外观特征是在厚实的石块墙体上面挑出的木结构平顶挑廊。

二、竹木民居

在我国南方,竹子生长茂盛、周期短、竹、草、叶取材方便,施工简易,分布着多种多样的以竹木为主体材料的民居。

(一)西双版纳竹楼

中国云南的傣族民居属热带雨林竹楼形式,包括德宏、景颇、西双版纳一带,竹楼即“干栏”建筑。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彝族民居称“土掌屋”,有上千年的历史。村落以佛寺为中心,屋脊的方向都朝向一致。傣族民居木柱承重,无墙,廊前有展,展即宽大的平台。整个房子是架空的,离开地面以利通风隔潮。没有窗户,靠竹墙缝隙采光。廊外的展大约4米×3米见方,全部用竹料制作。木构架歇山顶,坡度很大,屋面用小平瓦或排草。由于屋面大而陡,屋顶呈两折,出檐深远,并有重檐可防雨遮日。竹笆的外墙略向外倾斜,以利出檐的稳定。民居环抱在热带雨林之中,朴素自然。

湿热带的太阳弦光很大,所以墙应该通风却不能开窗,竹编的墙透光柔和,通风又排除了弦光。屋檐挑出很远,屋边还有周围外廊遮盖。宅旁种落叶树,冬天叶子掉了,阳光可以射入,夏天枝叶茂密,正好遮挡烈日。

(二)台湾高山族民居

台湾高山族民居也是一种适应湿热气候的竹木家屋。台湾的雅美人部落、麻里部落、派宛人部落、布嫩人部落均依山之势建立家屋,借地势建半地下的竹墙草顶木屋,并充分利用山石和石料铺砌地面修筑平台,创造室内外贯通的田园环境。朱欢人、泰雅尔人、阿眉人住宅是建在地上的竹墙草顶木屋。高山族民居中的床、灶、谷仓、厨房、庭院、室内室外组合成整体,庭院中设有头目的标石和司令台。

三、木头民居

我国木材种植广泛、森林茂密,木材的加工简易、构接方便、用途多样,无论南方和北方,都是人们最理想的建造民居的主要材料,而现在,木材越来越成为稀少和贵重的建筑材料了。

(一)云南白族民居

云南洱海之滨的白族民居以穿梢结构为特征,构架设地脚枋,以挂榫及穿梢联接木结构的节点。结构有大出厦、小出厦、吊楼、倒座等做法,在统一的木结构做法限定之内,门窗装修,格子门雕花、大门入口的立面檐饰、一滴水照壁等处均做丰富多彩的雕花镂刻花纹,特别是格子门,只在节日喜庆时装上。木雕的隔扇镂空精美,雕出的层次可达二至四层,平时收藏起来,是更换轻便的家庭陈设艺术品,以炫耀主人的豪富。

(二)苏州花园民居

我国东部沿海江浙民居代表长江下游水乡民居的共同特色。小天井围合的院落,木结构单元式宅院,堂屋居中,布局紧凑,居室和庭院连通。外墙封闭,采用木柱砖墙或土墙,隔扇式门窗开向内院。苏州的私家花园以室内外空间交融独具特色,称之为半隐藏的花园。花园以高墙和街道分隔,把居室和花厅组合在内天井之中,花园和居室若隐若现的交融在一起,花园居于建筑的前、后和中央,花卉植物贯穿房屋,房间穿过庭园。

木结构梁架体系为这种灵活的室内外空间处理创造了前题。苏州民居的外观朴素,只在山墙墙顶做简单的瓦饰,粉墙小窗。入口宅门十分突出,天井、内院及室内的装修丰富。

(三)浙江阁楼、吊楼

浙江民居为木结构石墙瓦顶,造型优美,变化多样,有多种阁楼组合形式和出挑方法,室内空间利用充分。

阁楼是以木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的方法,犹如西方建筑房顶上的亭子间或老虎窗。吊楼是利用地势和木结构特点把上层挑出以争取空间和扩大楼层面积的方法,犹如西方建筑框架鸡腿上的悬挑部分。阁楼和吊楼是中国民居木结构体系所特有的利用空间、争取面积的做法。这种带阁楼吊楼的民居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民居艺术造型。

四、地下民居

中国窑洞民居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大体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土坯拱式三种。三种形式窑洞常常因地制宜结合采用,地下窑洞有两大优点,一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是冬暖夏凉,节约能源。

中国的窑洞民居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在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就地取材,经济省钱。窑洞的院子、土屋、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乡村住宅应该寓于大自然之中,好像是大自然的延续。在国外这种把住宅与外界大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表现在美国建筑大师莱特(F.L.Wright)及其草原学派的许多作品中,这种建筑的哲学思想是要表现人类原本是生根于大地的,建筑应该恢复本来的面目,寓于大地之中,与大地相联系。

(一)甘肃下沉式窑洞

甘肃东部下沉式窑院,用坡道将窑院与地面联系。下沉式窑院体现中国式庭院的向心性,四周每孔窑洞面向中央,以庭院将分散的各个居住空间联系起来,形成整体。下沉式院落根据高差的变换,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分开,强调过渡空间。居住空间向内庭敞开,人们在庭院内饮茶谈天,充满安静舒适的气氛。下沉式窑院的平面形式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三角形和刀把形等等。

(二)河南巩县的地下窑居

河南巩县地下窑院有地方特色,土壁外表做砖面防水并有精美的砖刻。

单窑平面形式可分带耳室与不带耳室的,单窑的立面有尖拱、抛物线拱、圆弧拱,也有特殊形式的单窑。

窑洞民居的格局安排,由地面进入地下或由地面登上坡道,都得经过一定的层次流线,将许多空间组织起来,在人的使用上按其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渐进的层次如实地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同时在空间布局的流线上也达到了过渡关系的渐进层次。人们由公共街道通过门洞,绕过影壁,进入半公共性的内院,最后达到私密性的居住空间。这是一个穿过式的由上至下的流线程序,许多诸如花园、踏步、坡道的转折,标高与材料的变换等等有特色的手法,经过这些层次,使人们在心理上的感受要比直接进入单一的空间幽静得多,产生了明确的定居之感。

(三)陇东半敞式窑洞

半敞式窑院往往是结合天然冲沟布局的,黄土高原上的冲沟如不加以整治将扩大和延伸,蚕食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半敞式窑洞民居建于冲沟之中,节约可耕土地,农民经营自己的家园时在沟壁上种植绿化,阻止了冲沟的扩展,这种民居的选址对保护自然生态有积极意义。

五、土中居民

土地、草地、铺面材料在室内外交替布置,赤脚步入房屋的内外没有多大区别。这种设计思想表现人类原本是生根于土地的,民居也要寓于大地之中,与大地相联系。土中的民居表现建筑材料的表面取其天然不加工的状态,粗犷的天然材料可以伸延到室内,室内外尽量没有明显的边界,看不出建筑与环境的界线,这也是现代民居所追求的效果。

(一)青海民居

青海民居以厚厚的土墙围合着木结构的中庭内院,庭院封闭向心,平屋顶向内倾斜,外部高大敦厚的土墙是青海民居的特色。

青海撒拉族大型民宅分庭院、侧院和果园几个部分,此外还有多院庄宅。大多数民居是典型的标准化方形家庭单位的群体组合,房前、屋后、宅旁以及院子布局也是青海民居的特色。

当代设计思想由单体空间的概念进入了环境设计,人、自然界生物、房屋构成环境设计的三个要素。民居的宅旁的庭院,屋后的菜地,家禽家畜的饲养棚圈,都围绕着民居布置得体,构成一幅优美的农家生活图景。青海民居的房前、屋后、宅旁的布置正是这种环境设计理论的见证。

(二)新疆民居

新疆民居的外观是厚厚高大朴素的土墙,内部是装修华丽的伊斯兰风格庭院。厚墙在建筑内部为人们提供了创造各种表现力的条件,有凹入墙内的橱柜,做墙内的壁龛及种种富于变化的表面。厚厚的生土外墙除了具有挡风隔热的物理功能以外,也为室内创造了各种可塑性条件,原始时代这种土墙还可能有防御作用。

新疆民居的内檐特征主要是伊斯兰风格精美的内廊装修,花饰丰富的檐口、木柱、木栏杆、木楼梯、木空花挂落,在阳光与阴影的变化中格外秀丽,与外部敦厚的平板土墙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