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走出孤独
66207300000002

第2章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史上,社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这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都会选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

群居——人唯一的生活方式

很早以前,达尔文就发现,越是个体柔弱的动物,越会选择群居生活。毫无疑问,人类也是这样柔弱的物种,因为我们没有强大到足以独立生活的身体。纵观整个自然界,人类如此渺小脆弱,以至于为了在地球上继续生活,只能通过制造工具来弥补身体上的不足。试想一下,在没有武器或装备的情况下,把一个人独自扔到原始森林里,他会遭遇怎样恐怖的经历。此时,他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不上其他动物,因为他没有其他动物的速度和力量,没有敏锐的听觉和视觉,也没有肉食动物的牙齿。在大自然中想要保全性命,这些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类想要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制造工具。只有制造出强大而完备的工具,人类才能健康发展。

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其实非常高。没有人能在离群索居的情况下,获得这种优越的生存环境。在人类社会中,劳动分工使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变成了群体的一部分,社会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劳动分工(文明)使人类能够更快更好地制造出各种进攻、防守的工具,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学会劳动分工,人类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类的个体本就十分脆弱,成长期又如此漫长。想想吧,孕育婴儿、将其健康地抚养长大,要耗费成人多少精力。任何一个孩子的出生和成长,都离不开劳动分工。比成人更加柔弱的婴儿,在各种疾病和危险面前,几乎没有反抗之力,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就该知道,照料、保护和社会生活对人类有多重要。总之,社会是人类持续存在的最佳保障!

既然在社会中生活,我们就要受到社会规则的限制,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受到自然环境,比如气候规律的限制一样。我们无法逃避这种规律,只能想办法去适应。为了抵御寒冷,我们建造房屋;为了填饱肚子,我们耕种渔猎。社会规则通常会以制度、风俗等形式展现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加以影响和约束。比如,宗教信徒会不约而同地将神圣用语转变成公共俗语,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人类的生活中,最初一层的影响来自宇宙自然,接着便是公共生活的规则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总之,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先有社会生活,才有个人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社会生活是一切生活形态的基础,没有人能完全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不难理解,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条基本法则:任何个体柔弱、无力自保的物种,都会选择群居生活,以群体的力量来加强自身力量。人类先天就具有社会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而通过社会合作来抵御残酷的外部环境,则是群居动物的本能。

社会感是人的生存本能

你是谁?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即使别人不问,自己也要问。我们在界定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向内考察,去了解他的内心,而是向外,通过观察他所处的环境,来了解他的人格、地位。个人只有在社会的背景下,才能称其为个人,才有人格、地位可言。所谓人格,是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身心状态,是人处理人生问题的习惯方式。所谓地位,是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人生问题(比如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等)的态度,是他在职业、社交和亲密关系等方面的一种体现。

外部环境——人自出生就要受其影响——给人留下的所有印象,将以一种不可阻挡,也无法逆转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人生态度。孩子从一出生起,就开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想要适应环境,对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统觉表逐渐形成。统觉表,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的兴趣倾向。当原型(能够体现个体生活目标的早期人格)形成时,个体就会朝着某一方向发展,人的行为也变得可以预测。从那时起,个体的感知就有可能落入他们为自己建立的模式。儿童将根据个人统觉表来感知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他们将带着他们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倾向来看待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生命最早期的印象,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人生态度。婴儿长到几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不可能把两个婴儿的行为相混淆了,因为他们已经表现出明确的模式。随着他们的发展,这个模式会更加清晰,而不会发生变化。在孩子之后的成长中,社会关系对其心理活动的影响也会不断加深。

在早期寻找关爱的过程中,孩子第一次展现了与生俱来的社会感,他开始寻求接近成年人的机会。儿童的爱总是指向别人,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指向自己的身体。据那个人[1]说,这些性驱力的强度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两岁以上的孩子中,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他们的言语之中。但我们认为,在这个时期,社会感早已牢牢植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灵,只有在最严重的精神疾病的压力下,社会感才会离他而去。

社会感将伴随人的一生,有时它会被改变、掩盖或压制,有时会得到增强和扩大,直到它不仅影响他自己的家庭,而且影响他的家族、他的民族,最后影响全人类。社会感可能还会超越这些界限,扩展到动物、植物、无生命体,最终甚至扩展到整个宇宙。总之,人先天就有社会感,这是我们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辅助手段。

【注释】

[1]指前面提到的弗洛伊德。阿德勒之所以以这种略带鄙夷的语气指称弗洛伊德,是因为两人因理论分歧而走向了决裂。——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