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鼓吹:终结帝制的集结号
6513900000056

第56章 专制王朝的最后哀鸣

1912年1月3日,在梁士诒的“策划”下,驻俄公使陆征祥和其他驻外使节,根据袁世凯的示意,纷纷电请清帝退位。l月16日,袁世凯明确要求皇帝退位,同时以全体国务员的名义密奏太后,内称:“海军尽叛,天险已无,何能悉以六镇诸军,防卫京津?虽效周室之播迁,已无相容之地。”“东西友邦,有从事调停者,以我只政治改革而已,若等久事争持,则难免无不干涉,而民军亦必因此对于朝廷,感情益恶。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隆裕太后完全被袁世凯的意见所吓倒,她连忙召集御前会议,讨论国体问题。在所有的王公大臣中,只有奕劻和溥伦表示赞成退位,其他人都反对退位,以良弼为首的一些贵族还组织了“宗社党”,反对议和、反对退位。26日,北洋军段祺瑞、姜桂题、张勋、何宗莲等48名将领联衔通电,要求清政府明降谕旨,宣示中外,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声言如清帝不退位,将带兵入京。同日,宗社党领袖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宗社党成员个个胆战心惊,纷纷逃离北京。至此,清廷已无路可走,无奈之下,隆裕太后含着眼泪,只得同意退位,以换取优待条件,谋求个苟延残喘。

袁世凯与南方商量的优待条件内容是:

1.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400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400万圆,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3.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5. 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6.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7.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8. 大清皇帝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1912年2月12日,清廷接受了这一优待条件,颁发了皇帝退位诏书。其诏曰: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帝退位,宣告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彻底覆灭。革命党与立宪派的旨在结束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宣传与鼓动,终于结下了累累硕果。以此为起点,中国的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