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神童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6363500000084

第84章 巴甫洛夫

——童年顽皮的生理学家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从1903年起,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生理的研究。晚年转入精神病学的研究,并提出两上信号系统学说。190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巴甫洛夫出生在沙皇统治的俄国,他的故乡在俄国中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生活异常穷困。

巴甫洛夫的兄弟妹妹很多。他父亲是个小牧师,职业低下,收入很少。妈妈是位非常吃苦耐劳的人,每天都从早干到晚。爸爸也下地种菜种粮,像一个农民一样干活,即使这样,一大家人仍然缺吃少穿。

巴甫洛夫的爸爸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要求严格,从不迁就、娇惯孩子。他要他们参加劳动,学会劳动技术,锻炼体力,培养意志。

有一次,爸爸要巴甫洛夫和弟弟德米特利一起到果园里挖几个树坑。兄弟两人费了很大劲儿,累得满头大汗,总算按爸爸的要求挖好了。

他和弟弟松了一口气,正想坐下来休息,这时爸爸走过来,皱着眉头说:

“怎么搞的,树坑位置不对,要重新挖!”

弟弟一听,就抱怨起来,倒在地上直发怨言。巴甫洛夫二话不说,按爸爸布置的位置挖起来。其实,这是爸爸在磨练他们的意志。

儿时的巴甫夫格外顽皮。他和小伙伴们经常跑到瘸腿敲钟人的守卫室去听鸟叫,那里的鸟数不胜数。他们还到钟楼上去赶鸽子。

可是有一天,巴甫洛夫却惹了大祸。夜里,他们从钟楼上垂下一条用纸叠成的长蛇,蛇的两只妖眼还冒着火,这引起周围居民的一片惊恐。当地的警察找上门来,告诫巴甫洛夫的父亲好好管教儿子。

警察一出门,父亲就忍着怒气把小巴甫洛夫叫了进来。父亲是严厉的、易怒的,但也是公正的、好动脑筋的。父亲踱了几步,冷静下来,他没有责怪巴甫洛夫,只告诉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然后父亲出了房间。

巴甫洛夫因一次意外事故而严重摔伤,直到10岁才开始上学读书。他就读的中学是一所神学学校。

在神学校里,他是品学兼优的高材生,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可是,他对学校所学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越读越觉得枯燥乏味,所以,他不想继续在神学校里读下去了。

中学毕业前1年,他听说中学肄业生也可以考大学,于是,他决心离开神学学校,到当时俄国的京城彼得堡去考大学。

他这时已对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父亲谈了后,父亲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1870年夏,巴甫洛夫只身来到了彼得堡,考上了彼得堡大学,学习他向往已久的生理学。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巴甫洛夫完成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这是一篇关于胰腺神经生理学的论文,学术价值很高,获得了金质奖章。

1875年,巴甫洛夫以优异的成绩,修完了大学课程,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他大学毕业不久,又考进了外科医学科学院后改名为军事医学院,在那里学医学。

学医是为了有高超的手术技术,为搞生理实验做准备。在外科医学院里,他当了齐昂教授的助教,此后,巴甫洛夫一边学医,一边开始了他几十年的生理学实验研究工作。他一生的辉煌事业,就从这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