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6329700000031

第31章 附宋太祖赵匡胤皇太后杜氏

杜氏,宋太祖赵匡胤生母,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其父亲杜爽,赠太师;母亲范氏。960年被尊为皇太后,谥号“昭宪”。杜氏况礼治家严谨,对宋初政治有重大影响。

严教辅政助子登基

杜氏于后梁时期与官宦赵弘殷结婚,婚后他们的生活并不平静,她饱受兵荒马乱、颠沛流离之苦,生下的一儿一女都先后夭折了。直到婚后第10个年头,才在洛阳夹马营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赵匡胤,12年后又在浚仪(今开封)官舍生下了三儿子赵光义。后又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杜氏娘家家境殷实,信佛教,乐善好施,在安喜一带名声颇好。她家位于从幽涿通往汴洛的官道附近,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络绎不绝,来她家歇憩做客的人也时常出现,这使她有机会接触三教九流各种人物,因此,她待人处世的见识远非名门闺秀所能及。在婚后,她的见识也随着生活的磨炼,以及丈夫、儿子在政治上的发展而逐步增长。

杜氏性格坚毅,治家极有礼法,对孩子的训导也很严格。但她又与一般严格教子的母亲不同,杜氏不是一味地把孩子拴在身边,而是让他们循着自己的天性发展。匡胤好舞刀弄枪,学习骑射;光义嗜好读书。杜氏和赵弘殷就尽力按他们的喜好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赵弘殷在后周时领兵征伐淮南,每破州县,对金银财宝一概不问,只搜求各类古书捎给光义,赵光义的学识因此十分渊博,善于谋略。

赵匡胤在五代十国社会大动荡时期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一些藩镇为夺取皇位,征战不已,朝代更替频繁。赵匡胤投奔了郭威,并受到郭威的赏识。郭威灭亡后汉建立后周。郭威死后,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因屡建功勋,职位提升很快,被任命为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后周最高军事将领之一。杜氏也被封为南阳郡太夫人。赵弘殷去世后,杜氏跟随儿子匡胤生活在军旅之中。几年后,当赵匡胤准备发动兵变时,杜氏不仅坚定不移地支持儿子,而且还积极参与谋划。

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太子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消息传来,赵匡胤的夫人王氏颇有些紧张,而杜氏则神态自若,说道:“吾儿平生奇异,素有大志,人们都说他能极尽富贵,没有必要为他担心。”

赵匡胤登上皇位,尊母杜氏为皇太后。建隆元年二月,杜氏高坐朝堂,赵匡胤率百官行朝贺礼,杜氏的脸上并没有欣喜的神情,却显得忧心忡忡。几个大臣连忙趋前问道:“自古以来,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贵为天子,这是陛下的齐天洪福,太后为什么闷闷不乐?”杜氏徐徐说道:“我知道圣人说过,位于万民之上,若治理国家有方,自可博取万民拥戴,皇帝自然尊贵无比。一旦出现失误,恐怕想要做一个普通百姓也很难,这还不值得担忧么?”这番话使侍立一旁的赵匡胤怦然心动,急忙向太后拜谢:“儿一定牢记母亲的教诲,不敢有违!”

赵匡胤称帝后,杜太后经常与儿子共同讨论国家大事,参与一些重大决策。赵普被赵匡胤视为股肱之臣,杜太后常对他说:“赵书记(赵普曾在赵匡胤手下担任掌书记),我儿子阅历还很少,以后你还要多费心啊!”赵普对杜太后的信任非常感激。赵匡胤本来就很佩服赵普,母训更增强了他对赵普的信任,长期用为宰相。赵普为北宋初期开创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杜太后对赵普的信任,使君臣关系更加密切,政治也平稳安定。

金匮之盟真假莫辨

建隆二年,身患重病的杜太后起不了床,赵匡胤煎药侍汤,不离左右。有一天,太后突然问赵匡胤为什么他能得天下,赵匡胤呜咽着说不出话来。杜氏严肃地说:“你当皇帝只是因为柴氏让幼儿主天下,如果柴家朝廷有年长的人坐江山,不把大权交给你,你又岂能夺皇位。我们不能重蹈柴氏的覆辙,你百年之后,帝位先传给光义,以后由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你的长子德昭。治理幅员辽阔的天下,安定百姓,需要一个年长的皇帝,这才是社稷的福分呐。”赵匡胤一面哭,一面叩头说:“儿一定遵从母亲的教诲。”杜氏又对赵普说:“你要记下我说的话,不可违背。”赵普当着杜氏的面记下了她的遗嘱,并在后面写上“臣普书”的字样,然后把它放进一金匣里,交给谨慎老成的宫女掌管。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金匮之盟”。

赵匡胤在他死前,一直没有公开太后遗命,但也没有明确继承人。近代史学家认为,“金匮之盟”是根本不存在的。赵普公布“金匮之盟”时赵光义即位已有7年之久。此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已死去。因此人们推测这是赵普与赵光义共谋杜撰的。如果“金匮之盟”确有其事,它很可能是引起赵氏兄弟为争夺皇权而相互残杀的原因之一。

建隆二年六月,60岁的杜氏死于滋德殿。葬于安陵,良德二年,改谥号“昭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