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皇后传
6329700000021

第21章 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氏(2)

除管理好嫔妃外,独孤皇后还十分注意维持与文帝的感情,否则身为皇帝、坐拥江山的丈夫就有可能被其他女人所迷惑。所以,她对待文帝总是极尽的温柔与体贴,每当黎明钟鸣之际,独孤皇后就小心翼翼地侍候文帝洗漱穿戴,然后与他同坐一辇,把他一直送到朝阁。皇帝上朝,自己则在殿下静静地等候,待散朝之后,又同辇返回内宫。这样的行动,她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坚持着,使文帝从不敢怠慢朝政。在内宫,她对丈夫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皇帝每餐的食谱、每日的装束等事她都亲自过问,妥善安置,以便文帝能够毫不分心地专理朝政。每至深夜同寝的时候,她常在文帝耳旁回忆往日的情谊,细述曾经的恩爱,渴望用柔情蜜意来系住文帝的心,使他一直就这么只属于自己一个人。

好在隋文帝正致力于国家大事,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在后宫的脂粉堆中取乐;而贤慧干练的妻子所推行的种种措施,正是可与他的朝政改革密切配合,他自然是极力支持的。

一次,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约定:“此生永矢相爱,海枯石烂,贞情不移,誓不愿有异生之子。”想到妻子与自己患难与共数十年,总是一心一意辅助自己,惠心可嘉,文帝心中一热,当即答应了皇后誓约。但文帝毕竟是个40岁出头,精力旺盛的男人。一天,他来到后院洗衣局,几个女子正在洗衣,见皇帝驾到,都慌忙伏跪行礼。其中一个年约20岁的女子,眉清目秀,气质典雅,鹤立鸡群,文帝不由心动。

“你姓什么?来宫多久了?”文帝故意找话问她。那女子答道:“奴婢复姓尉迟,来宫4年了。”

文帝听这女子说话,声音清脆悦耳,更是喜爱。他有心将尉迟氏带在身边,又怕独孤皇后知道了生气,可几天过去了,尉迟氏的形象总在他眼前浮现。于是,利用皇后午睡的机会,文帝命内侍引尉迟氏来见。尉迟氏略加妆饰,更显得清纯美丽。文帝急不可待,在内书房后室便和尉迟氏温存起来。文帝为美色所迷,加上尉迟氏又体贴人意,于是他们常暗中欢聚。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被独孤氏给知道了。

独孤氏气愤地对文帝说:“你当初山盟海誓,现在是嫌我年老色衰,还是你做了皇帝就可以随随便便?”文帝一向敬爱独孤氏,此刻也有些心虚,他淡淡地说:“我只是一时之兴,皇后何必认真。”“认真”的独孤皇后毫不相让:“那狐狸精是尉迟迥家的人,她如果不安好心,你岂不危险?你怎么如此糊涂?快把她撵出宫去。”文帝深知独孤皇后的脾气,没法缓和,只好忍痛割爱。

这件事给了独孤皇后很大的刺激。她知道,只要放松一次,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类似尉迟氏的女人出现。她越想越有气,越想越不甘心,她绝对不能容忍丈夫不忠的行为,她决定以暴行断绝此类事件再发生。

次日,文帝退朝后正想着如何打发尉迟氏,只见独孤皇后命人提来一个盒子,放在内寝走廊上。文帝一看,脸色陡然大变,只见盒里装着尉迟氏的人头,气得说不出话来。

“我替你了结了她,免得你为难。”独孤皇后望着吃惊的文帝说。

文帝大怒,愤然离去。他到后院御厩,骑上枣骝马,从右侧门直出长安北门,没有目的地狂奔而去,停在一个山谷边的松林下。他心情很复杂,也想施龙威,囚禁独孤皇后,让她吃点苦头,但“皇帝偷情,皇后吃醋”,实在不好听。他只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当太阳西下之时,从长安方向飞奔而来两骑。原来独孤皇后见文帝怒气冲冲地离开,自己也有些后悔,生怕文帝出什么事,特命近侍召来杨坚的两个亲密大臣高和杨素,告知他们事情的原委,请他们帮忙。见面后,他们力劝文帝息怒回宫。

“朕贵为天子,想怎样就怎样,皇后这样未免太过分了。”文帝气愤地说。

“皇上应以天下为重,怎么能够因为一个女子而丢开天下呢!”高极力劝解。

“皇后也为此深感不安,非常后悔。所以才特命臣二人出宫找寻皇上,皇上息怒,臣等护送皇上回宫。”杨素也从旁相劝。

一直等到天黑,在高、杨素的劝慰下,杨坚怒气才稍平,同意回宫。独孤皇后早已在宫中阁道前迎候,一见文帝,便呜咽流泪,跪在地上请罪。高、杨素见此情景,连忙好言规劝:“皇上回来了,皇后就不要再忧伤自责了,皇上到现在还没有用晚饭呢。”

独孤皇后说:“可真难为你们了。”

文帝终于开口了:“你们就留下来一起用膳吧!二位在外朝政事上为朕分忧,在内朝又为朕的家事挨饿,朕要好好谢谢你们。”经过这一番波折,独孤皇后为讨杨坚欢心,刻意修饰,夫妻重温旧情,和好如初。

但是自高劝文帝“陛下岂能因一妇人而丢开天下”的话传到独孤皇后耳中后,独孤皇后就一直衔恨在心。当时,在废立太子的意见上,高与文帝有分歧,独孤皇后知道后便暗地里计划要除掉他。

在此之前,高夫人去世,独孤皇后对文帝说:“高仆射年事已高,不幸失去夫人,陛下哪能不为他续弦!”文帝把皇后的话告诉了高,高流涕拜谢道:“臣今已老,退朝之后,惟有斋居读佛经而已。虽蒙陛下哀怜,至于纳室,非臣所愿。”但不久之后,他的爱妾却生下个男孩。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而独孤皇后本来就不喜欢男人纳妾,高的爱妾在这时却生下一子,皇后就更不高兴了。因此她便在文帝前诋毁高道:“当初陛下要为他娶妻,他心里想着爱妾,当面欺骗陛下。如今他的诡诈已经暴露,陛下哪能再信任他!”文帝向来对独孤皇后的话颇为重视,从此开始疏远高。

一次议论讨伐辽东事宜,高坚持认为不可出兵,文帝不听劝告,任命高为元帅长史,随从汉王谅远征辽东。恰巧军队遇到风雨疾疫,失利而还。独孤皇后又趁机诋毁道:“高当初不想发兵,陛下勉强派遣,妾早已知道高必将无功而还了。”出发前,文帝因为汉王年少,因此让高做了最高指挥官。高认为责任重大,一心为公,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遭到猜忌和谗毁。远征过程中,汉王的意见多数没被高采纳,对此汉王非常不满。军队回来之后,汉王对皇后哭诉道:“孩儿差点就被高给杀了。”皇后和文帝听到后,更加愤愤不平。不久,高就因受人牵连,被免除职务,以齐国公返回家乡。

错立太子后悔莫及

文帝有5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文帝为此颇感自豪,他曾从容地对臣下说:“前代帝王,内宠多,兄弟间互相争权夺利,废立之事由此而生。亡国之道,莫此为甚,朕别无姬妾,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但是文帝哪曾想到,即使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也会因皇位闹出兄弟相残、父子相争的悲剧。

杨勇是文帝的长子,文帝称帝后立杨勇为太子。军政大事以及审核罪犯,文帝都让太子参与决断。有关国家大政制度,太子经常提出意见,文帝往往采纳。太子非常好学,长于词赋,性情亦宽厚和善,从无矫饰之行。

独孤皇后为太子杨勇选定了元氏之女为太子妃,按照仪制另立云氏之女为昭训。元妃生性温婉贤淑,端庄有礼,独孤皇后认为她十分适合将来母仪天下,因而对她颇为器重;而云昭训却是一个活泼乖巧的女子,相貌俏丽,楚楚动人,相比之下,独孤皇后嫌她失于轻佻,立她为昭训本有些勉强,按她的意思是让太子尽量少接近云氏。然而,太子的情感与母亲的心意却不同,他对元妃更多的是敬重,对云昭训却十分宠爱,因此,平时多半是与云氏缠绵一处。独孤皇后知道后,心中大为不悦。

这时,杨勇的弟弟晋王杨广便乘虚而入。他故意装出一副节俭仁孝、不好声色的样子,广泛结交大臣,处处讨好母后。独孤皇后见杨广努力按自己的要求行事,心中自然十分喜欢,她对隋文帝说:“广儿大孝,每听到我们派遣的使节到他的守地,他必定出城恭迎;每次谈到远离朝廷、父母,他都悲泣伤感;他的新婚王妃也可怜得很,广儿忙于政务根本无暇顾及她,我派使婢前往探视,王妃萧氏常常只能和她们同寝共食,哪里像勇儿与云氏,终日设宴取乐。勇儿真是亲近了小人啊!”由于杨广的有意图谋和独孤皇后的不实评价,杨勇的太子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由于太子处境困窘,心存大志的元妃为他而担心焦虑,偏偏太子没有心计,根本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终于导致元氏抑郁成疾,抱憾离开了人世。而昭训云氏更是一个不甚操心政事的女子,她醉心于儿女之情,这种性格很讨杨勇的欢心,两人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就在元妃死后不久,云昭训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小王子。本来元妃的死就让独孤皇后耿耿于怀,如今太子又违反了她所订下的规矩——“后庭有之,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因此,偏妃生子成了太子杨勇的罪孽,这使得皇后对他更加不满。

这时,正好晋王杨广从他的守地扬州入京晋见母后,心怀叵测的他在独孤皇后面前暗暗挑拨道:“太子对儿存有异心,屡次派人刺杀为儿,让儿十分惊恐。”独孤皇后本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稍微理智些就不可能相信杨广的惑言,但由于她已经对杨勇产生了很深的成见,所以不经考虑就听信了杨广的一面之词。怜爱和气愤的情绪一起涌上她的心头,于是坦白地对杨广说明了她的心意:“勇儿已不成器,抛开正室,专宠云氏。有我在,他尚且敢欺负你们兄弟,倘若日后成为天子,太子竟是庶出,你们兄弟哪里还有生路啊!”

事情到了这种田地,废除太子一事已毋庸置疑。开皇二十年十月,隋文帝在独孤皇后主张下,以太子“情溺宠爱,失于至理,仁孝无闻,昵近小人”的罪名而将他废为庶人。一个月后,在独孤皇后的极力支持之下,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仁寿二年八月,独孤皇后病死。直到死前,她还认为自己替杨家的基业选了一个理想的继承人。她不知道,就在她的灵柩前,杨广也扮演了两面角色:当着众人,他手扶灵柩,哀号痛哭,痛不欲生;回到家里,宴饮欢笑,如同平时一样。倒是她丈夫杨坚,在临死前终于有所悔悟,可惜后悔莫及。精明一生的独孤皇后怎么也不会想到,她苦心保荐、极力推举的爱子杨广,仅用了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就断送了大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