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东风化雨 春泥护花:北京市党建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党员服务群众方式的实践研究》优秀案例集锦
62985100000003

第3章 创设生本文化陪伴教师成长

爱乐实验小学 刘晓群

一、案例背景

爱乐实验小学建校已经八年有余,我是2010年加入这个大家庭的。记得刚来时,我感到这里的老师很幸福,一片祥和,唯独缺少进取、创新的精神和意识,而这是制约学校和教师成长最致命的症结。我区一直倡导构建自主有效的课堂,老师们也一直在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大家都认识到“自主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灵动的课堂。所谓“灵动的课堂”,就是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二、案例描述

带着思考走进爱乐的音乐课堂,我们马上就被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样子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没有把学习音乐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用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更为关注的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使音乐逐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课堂上,孩子们用蛙鸣筒模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是一群孩子在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此诞生。瞧,黑板上简单的几个乐符在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灵性,被演绎出无数条优美的旋律。随着老师的指挥,声音或高或低,形式或唱或跳,笑容绽放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新音乐教育体系为孩子们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同时,孩子们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也加强了。他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配合,学会了共同去完成一个创作。美妙的和声出自小学一年级学生之口,如此清新悦耳。难怪,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被孩子们发自内心对音乐的喜爱所感染,所震撼。听课回来,老师们的思维火花不停碰撞在一起,并且达成共识:新音乐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将我区倡导的绿色教育理念具体、真实地呈现出来。绿色教育彰显的是教育对生命的尊重,而新音乐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则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它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老师们经过多次讨论,用四个词、八个字定位了音乐课程:参与、体验、合作、创造。

三、案例分析

在锻造生本文化的过程中,老师们以“爱乐教育理念为引领,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性,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体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整个实施过程,培养教师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关键是一个观念问题。老师们首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变“教室”为“学堂”,并做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随着教学方式的变更而转换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中“走出演讲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校为了将新音乐教育理念深植于每个爱乐人的心中,引导教师展开头脑风暴,制定出爱乐生本课堂评价体系,以学论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促进了我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实施。2010年,我调入爱乐实验小学,提出“参与、体验、合作、创造”的生本教学文化,带领大家砥砺前行,带头践行,参加市区级赛课均获得一等奖,做市区研究课近十节,学校连续七次被评为区级教学五星级先进单位。学校于2011年推出区级三级课程研讨会;2012年推出“依托奥尔夫教学理念,展现爱乐生本文化”的北京市课程会;2013年推出“走进数字校园,展现爱乐课堂”的北京市课程会;2017年推出“北京市义教课程”爱乐实验小学现场会。前三个大会都由我亲自上课,给大家做示范引领,到了2017年的北京市课程会,学校展示了八节课,却没有一位骨干教师,说明爱乐实验小学第二梯队(中青年优秀教师群体)在爱乐生本教学文化的浸润下已经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所做的就是倾尽所有,陪伴他们成长,在他们目力所及的地方一定能看到我深情、信任的目光。我传递给他们的就是踏实与自信,告诉他们,他们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