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兴尽晚回舟:蔡怀森作品集
62982700000005

第5章 乔家大院印象记

暮春时节,晋中大地从长长的冬季醒来,处处显现着生机。虽说半年多未下过透雨,黄土地看上去显得干燥,可杏花、梨花还是不违时节地绽满枝头;杨树、槐树的梢头也都染上了淡绿。

由太原向南五十公里,不到一小时车程,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便到了。

在乔家堡的公路边下车,只见一条由东向西仿古式建筑的街市,两边商铺摊贩林立,特色招牌目不暇接,多为山西地方特产,以各种包装精美的老陈醋、风味不一的熟牛肉居多,间有古玩、古董、各式纪念品。其中具有风味特色的小吃摊点随处可见,只是未见大院踪影,虽疑惑又不便多问,只得继续前行。走了半条街,来到一十字街口,眼光向右,见到大院进口的门楼、照壁,知道这便是乔家大院了——原来是被商贩店铺层层包裹了。与其他知名景区的做法别无二致,借景生财,发展经济,惠及各方倒也不错。

与其他地方所见的大宅第、名建筑不同,乔家大院大门坐西朝东,门头上有高大的顶楼,居中是拱洞式门道,俨然一城门楼制式。大门对面立一大幅砖雕百寿图案的照壁。进得门来是一条石板铺地的甬道,平整且有气势。甬道两边即是南北朝向,各有门楣的各房各院组成的主体大院了。

乔家大院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二十多个小院,共三百多间房屋。整个大院形如城堡,四周皆为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有步道,有掩身女儿墙和瞭望口,保障家业安全牢靠又显得威严气派。纵观山西大户人家居所,无一不高墙深院,即或现时乡村民居亦是如此,体现了较为独特的建筑风格。

晋中和晋西北一带多为北方寒流南下之径,每遇冬季,寒风凛冽,雪飘不止,赖以高墙深院避风御寒。当然,大户人家则更兼防匪防盗的功能。

乔家大院各院落制式都是正偏结构,即院中正室为主屋,东西两厢房。正室主人居住,厢房多为子女住室,亦有作为账房、会客的。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附以灶房、库房。建筑上,偏屋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不相同。正屋都是瓦脊出檐,偏屋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体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主次分明。整个大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其斗拱飞檐,砖石木雕,工艺精湛。

山西雄踞黄河之东,古称“河东”,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兴盛之地,孕育了黄河文明,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尧、舜、禹传说到晋地关圣帝的忠义春秋,及早年晋商的“义”“信”“诚”,民间代代推崇传承,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很多都表现在大院的建筑装潢上。大院随处可见的砖、木、石雕、彩绘匾额或寓意吉祥如意、财喜福寿,或经世典故、教导做人。前者是一种追求和理想,后者就是明显的家风体现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院各门庭随处可见的匾额。大门顶楼为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谕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似有利国利民之意。黑漆大门对联一副:“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兴”,直白地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和希冀。影壁两旁是清朝重臣左宗棠题赠的一副楹联:“损人欲己复天理,蓄置道德能文章。”乔氏祠堂匾额“仁周义薄”为李鸿章所题。

乔家大院祖屋早先为“在中堂”。始祖乔贵发出身贫苦。康熙年间,山西大旱,穷困潦倒的光棍汉乔贵发为生存计与乡邻一道走西口,在包头等地帮佣、打工多年,有了些积蓄,期间与一山西秦姓伙计结为至交,成了异姓兄弟。两人合伙另起炉灶,合作经营开了草料行、豆腐坊、南北杂货以致富。乔家先祖创业致富的故事很多,细究下无一不浸透了勤勉、刻苦和“义”“信”“诚”三字。这也是后来被立为乔家商铺字号的由来和精髓所在。按今天说法就是“家族精神”“传统文化”“家风家教”。经几代人努力,乔家钱庄、票号经达湖广,商务外贸延向西欧。尚有扶大清财政,助左宗棠军饷之举。富甲一方,惠及天下。

游览乔家大院,最惹人注目的是到处悬挂的大红灯笼。特别是主院“在中堂”。这个曾经作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地的所在更成了一景,每每导游至此总免不了津津乐道一番,很是得意地表示电影如何令乔家大院声名大振,带来如今的滚滚财源。而游客至此往往也就忘记了乔家的创业致富史,反而把这里定格为某个猥琐隐晦的老男人每晚挂红灯笼与姨太太寻欢的场所。当然,乔家的后代们对此已无法或无权表示些什么了,他们早就不是大院的主人了。祖宗曾明示传承的家规中有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嫖妓,不准吸毒,不准赌博,不准酗酒。”在此已无意义。

大红灯笼高高挂,挂出一个热议的电影,也实实在在把乔家大院挂成了晋中的热门景点,当然,也挂出了当地政府和乔家堡村乡亲们的财运。有这些也就行了。

2012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