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直说:中国在发声
62780700000001

第1章 序言: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王京生

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新型发展道路和核心价值构建逐步深化,推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使国家文化主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不断拓展和提升,也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

与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政治主权、经济主权一样,文化主权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主权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拥有的集体文化权利,是一个民族尊严和自我认同的必要依归。只有独立的民族意识觉醒,才能有与之伴生的文化主权感。文化主权的提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外部的世界大环境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状况。

首先,文化主权的兴起来源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无时无刻不发生联系,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全球化浪潮。全球化对传统的国家主权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文化主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普遍性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及其世界影响和地位的文化焦虑,世界各民族都会面临和提出文化主权问题。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日益发展,国家核心价值的渗透都是以文化产品、信息传播等方式来进行的。在国际关系中,规则和标准的制定通常会不自觉地按照话语权的大小行事。事实上,在追求开放国际市场的同时,某些西方国家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主导力量,在追求开放国际市场的同时,致力于西方政治和文化价值的推广,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文化支配权,把经济全球化变成一场文化扩张运动。比如,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电影、广播电视节目、流行音乐、新闻出版物、游戏软件等强势文化产品出口和信息传播等方式,推广其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从而达到不断扩大文化话语权和主导权的目的。根据莱斯特·布朗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的世界发展状况报告,全球一体化正在造成一个20∶80的人类社会,即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最富裕国家决定着全世界84.7%的社会总生产,占据着世界贸易总额的84.2%、世界各国国内储蓄额的85.5%。这些最富裕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不断扩充自己的话语权,最大限度实现本国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

文化支配权的建立导致世界文化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必然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焦虑。同质化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否定,是对各具个性的民族文化的摧毁,更是对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的侵略甚至颠覆。即使是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面对美国的强势文化,也产生了危机意识,最早提出“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认为文化涉及国家主权,必须加以保护而坚决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

伴随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开始有意识地捍卫民族文化的自身价值,重新塑造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努力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因此,在世界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否则中国文化会被西方思想淹没,这是我们提出文化主权的基本出发点。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主权承担了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其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文化主权的张扬。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很少提文化主权,甚至有一些西方学者也不承认文化主权的存在,这是因为他们今天已经享有当然的话语主导权和传播主导权。在中国提出和张扬文化主权,是因为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如果在世界上没有文化主权,没有自己的声音,那么这种崛起就是不完美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不能称为真正的崛起。经济并不是决定一个民族崛起、强大的最终和唯一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其文明和文化尊严在世界能够得到认可和尊重,以及文化话语权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因此,包含文化尊严、文化话语权等在内的文化主权的张扬,是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核心要素和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崛起,中国崛起在最终意义上是文化的崛起,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可以说,文化话语权关系着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重要的是中华古老文明重新焕发生机,以新的姿态和形式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创造的“中国奇迹”,引发和推动了人们对文化主权的日益重视,逐步构建起文化的主权体系、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以鲜明的文化主权主张,让世界刮目相看,日益形成了中国更加和平、合作、开放和负责任的鲜明国际形象。这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必然,是文化自觉的高度体现,更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所展示的强烈文化自信。

张扬中国的文化主权,核心的内容是传播中华文明,告诉世界“我们主张什么”,并以中华优秀价值引领世界,创造一种“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理想局面。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国人自古就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在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的核心价值,并使之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尊重。比如,深圳原创大型儒家交响乐《人文颂》,承载了这样的期望。这两年,《人文颂》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演出,还在马其顿、保加利亚以及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奏响华夏正音,唱响世界和平的大同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人文颂》作品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也符合人类的最高准则,与新人文主义内涵、现代价值观都高度契合。这表明,中国文化主权一旦形成,并通过适当方式传播出去,就必定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抢占文化交流高地,争取全球文明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当今世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和发展,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支撑、以价值创新为动力、以文化话语权为主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我封闭、自说自话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生产已不复存在,不同文化之间全方位交流、碰撞和融合是发展大势。在这种交流、碰撞和融合中,代表国家文化主权的文化话语权至关重要,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保证国家和民族主体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舍此不能发扬光大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不能保障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神圣。

文化话语权表征的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拓展。文化主权拓展国家利益,任何主权主张实际上都和民族利益紧密相连,维护民族利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都是通过文化主权拓展国家利益的题中应有之义。以美国为例,之所以经济发达,参与乃至主导各种国际事务都有所谓的“正当性”“唯一性”,与美国建立起强大的话语体系,具有比较完备的文化主权和主张,在世界上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在国际关系中,规则和标准的制定通常会不自觉地按照话语权的大小进行。

美国等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话语权,在国际传播格局中占据着绝对的霸权地位。据统计,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中,90%以上由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发布,而其中仅有10%~30%的新闻用来报道发展中国家,其中美联社有3700多名工作人员,为世界130个国家1万多家媒体提供稿件。全球流通的每100本书中有85本、每100小时音像制品中有74小时、每100套电脑软件中有85套,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美国人口只占世界5%,却生产和制作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好莱坞影片放映时间占全球的50%以上,电影票房占90%以上,这还是各国加以限制情况下的结果。在互联网上,70%以上内容用英语传播,全球互联网服务器内存中,中文信息只占4%(包括新加坡、我国台湾等地),而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这里存在着强大的话语落差,也造成了国际上西方“一边倒”的话语优势和支配地位。

文化主权如果得不到张扬,国家利益就会受到巨大损失。譬如“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在国内虽然聚集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在国际上,受西方话语主导权的影响,俄罗斯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更谈不上“正当性”,被排除在世界主导体系之外,显然与其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有学者指出,俄罗斯最大的失败在于文化主权,在国际事务中缺乏话语权,即使是普京的个人魅力也不能有效解决张扬文化主权的问题。虽然俄罗斯可以通过控制天然气等经济手段让乌克兰“就范”,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具有一定的威慑力量,但由于没有强大的文化主权,没有国际话语权,就变成了一个失语的“庞然大物”。可见,经济和军事实力再强大,文化主权如果缺失,也无法弥补因文化主权缺失带来的国家利益损失。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近代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彻底改写了在世界上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政治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已是第二大经济体。但必须承认,中国在文化地位尤其是话语权方面还比较弱势,国家文化主权仍正在建构中,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与大国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还不相匹配。例如,对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文化贸易方面存在严重逆差。据统计,2013年我国图书、报纸、期刊出口共2375.31万册(份)、8115.46万美元,三类进口共2361.54万册(份)、28048.63万美元;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三类出口共12.12万盒(张)、2346.96万美元,三类进口共28.51万盒(张)、20022.34万美元;在版权贸易方面,全国共引进版权18167种,输出版权10401种。即使在这样处于相对弱势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正当性甚至还受到质疑,如孔子学院遭到西方一些国家抵制和排斥,中国文化主权和主张没有得到世界认可,更难谈得上掌握话语权了。

中国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展示自己的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是对正在兴起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严峻考验。中国的现代化如果不能在文化上为世界文明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复兴就有可能落空,这样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中国的大国崛起,不应只是经济的强大,更应体现为以自己的文化主张建构文化主权,以文化软实力凸显国家话语权,在全球文化版图中重新确立起中国的重要地位,参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体现为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迅猛增长,也不单纯是国家实力的显赫,更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价值的建构、国际认同的取得。当代中华文明的价值重建,不是古老文明的复归,不是复古,而是在东西文明交融中再造新文明、新价值。因此,必须挖掘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并使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构筑国家文化主权。新的形势下,如何建构文化主权?

首先,必须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这是张扬国家文化主权的根本内容。核心价值观为文化主权奠定了价值基础。建构强大的核心价值观,是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的精神支柱。从世界历史发展看,价值观的竞争,是引领历史发展趋势、掌握国际话语权、占领道德制高点。谁有了强大的核心价值,谁就能够创造出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政治制度,从而激发出社会无穷的创造力和生产效率。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写照,是人类历史上的新价值观。

在弘扬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着力避免“自说自话”和“尽说他话”这两种倾向。“自说自话”,就是自己说、自己听、自己学、自己评,许多话语在国内听得懂,放在国际上却叫人听不懂。这样的价值观貌似强大,实际上并没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尽说他话”,就是全部模仿、照搬西方的价值观,放弃自己的民族精神,本民族的独立精神得不到尊重和认可,这样也不能张扬国家文化主权。因此,“自说自话”不行,“尽说他话”也不行。

只有在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明传统,建构和张扬自己的核心价值,把民族精神对接到当今世界的语境和认知习惯中来表达民族的核心价值,才能建构起有生命力和传播力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就是说,一个国家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就世界或人类共同面临问题创设观念或话语的能力,没有这样的话语创设能力,我们就很难获得国际社会思想论争的话语权。

其次,必须注重传播能力的建设。强大的传播能力是价值观传播的形式体现,是维护和发展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保障。文化传播力的核心是文化话语权。在传播能力的建构过程中,一方面,不仅需要聚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公信力的政治家与有国际声望的专家学者,从而赢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和学术理解,增强传播的预期性、实效性;另一方面,需要培育和打造一批拥有强大影响力的知名媒体栏目和精品节目,准确把握世界文化脉动,增强文化号召力和文化输出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方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变革生产和传播方式,大力发展全媒体、融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在这方面,深圳卫视开办的《直播港澳台》《决胜制高点》《军情直播间》《关键洞察力》等一批栏目,在中国热播,深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在全国32家省级卫视中,深圳卫视不仅晚间新闻节目播出量名列第一,而且收视率、影响力均名列前茅,在省级卫视中形成了电视新闻的“深圳现象”,是深圳新闻传播的一面旗帜。特别是以《直播港澳台》为代表的系列时事节目,长期关注中国外交动态,汇聚了海内外知名国际问题研究者,紧跟中国对外事务第一线。由于内容深刻、时效性强、不断创新,已成为深圳卫视极具特色的“拳头产品”,收视率长期居于同类节目之首。其之所以成功,正是源于从节目定位、表现形式到制作方式等多方面的创新,以持续创新和精彩创意“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深圳卫视尽力提升公民素质养成、推动社会进步,保持着在全国观众中不俗的号召力。随着卫星频道全球覆盖、互联网打破国界,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等节目在海外也有相当的知名度,成为不少外交机构和国际智库关注的对象。这档节目播出10年来,对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声音”在这里得到放大和加强。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直说:中国在发声》,由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工作团队编写,汇集国内外著名国际问题学者、评论家的思想性论著。本书集中展示了他们关于国际热点问题,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东问题等的精彩观点和独到思考,体现了国际关系学界的学术素养和全球视野。他们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不仅值得国内一般读者一观,同时对于国际问题研究者而言,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努力中,《直说:中国在发声》的出版,无疑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事件。特别是有海外学者、政要加入,比如《江泽民传》作者、美国学者库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他们作为资深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站在西方学者视角对中国价值观作了深入观察,并表达了认可。通过《直播港澳台》的平台,他们也成为“中国声音”的塑造者。

构建国家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在军事崛起、经济崛起中同样需要重视的重大战略任务。本书也是各种战略思想的集合体,是“全球视野、时代精神、民族立场、深圳表达”的成功探索,既是深圳学派的主张,也是深圳媒体增强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责任。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正迎来一个文化繁荣的伟大时代,“中国声音”已经前所未有地响起,世界将会听到越来越铿锵雄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声。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原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