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70年:大而不倒的阴谋政治
6189100000015

第15章 谁相信诺曼底是个八卦阵? (1)

希特勒早就料到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

“布谷!布谷”!

1944年春天,当布谷鸟的第一声啼叫唤醒英伦三岛的时候,伦敦市民发现今年的春天比往年来的要早一些。积雪刚刚融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脱去棉服,阳光就已经有几分暖意了。伴随着融融的春意,卖面包的商店早早地开了们,《泰晤士报》一摆出来就销售一空。这不奇怪,读报毕竟是人们了解战争的主要途径。除去报纸,电台广播是他们了解世界的另一个窗口。电台里时常播出丘吉尔首相的演说,通过这些演讲,伦敦市民总是觉得自己和这个国家一同呼吸,不少市民迷恋丘吉尔的演讲,有的还患上了丘吉尔恐惧症。只要一天没有首相的声音,他们就觉得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丘吉尔的演讲越来越少,但是国家的情况却越来越好。这个春天,丘吉尔首相不再像以往那样呼吁他们翻出压在箱子底的零用钱交给政府,以购买军需品满足蒙哥马利元帅源源不断的战场需求。相反丘吉尔开始更多地谈论和平,谈论英国的战后重建。作为对和平论点的支持,丘吉尔告诉英国民众说,盟军最高统帅部在伦敦的办公室整天灯火通明,忙忙碌碌的参谋军官们可不是在加班加点地给妻子写信,他们在忙于运筹作战规划,决战的日子就要来了。

按照丘吉尔首相的说法,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就在伦敦市民的身边和他们一起战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自从1943年底的德黑兰会议决定盟军要从法国北部登陆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来,艾森豪威尔就很少出现在伦敦了。只有极少的人知道,艾森豪威尔待在伦敦西南103公里处的朴茨茅斯。

朴茨茅斯濒临英吉利海峡,面积只有40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的英格兰小镇,居住着将近18万英国居民,其人口密度与伦敦并无二致。围绕在城市周围的,是大西洋潮汐冲击而成的砂岩土,肥沃的砂岩土加之空旷的透气性,是榛树生长的天然之地。在一大片榛树林中,掩映着一个富丽堂皇的宅第,这个名叫“索斯维克公馆”的小楼群,才是真正的盟军司令部。在这个公馆的二楼,有一间堆满了地图的办公室,那就是艾森豪威尔的办公室。不过艾森豪威尔本人并不经常待在那里,他真正的办公室在一辆老式的拖车上,拖车则被隐藏在苍翠的榛树林深处,离这座公馆差不多有一英里远。在这辆其貌不扬的拖车里,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设备。其中包括一架红色的电话机,是专供艾森豪威尔与华盛顿直接通话的变频保密电话;另外一架绿色的电话,则直通唐宁街10号的丘吉尔办公室。

根据北非登陆和西西里岛登陆的作战经验,结合盟军欧洲战略的总体部署,盟军在欧洲本土登陆的地点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作战半径内,二是航渡的距离要尽可能短,三是附近要有大的港口。以此条件衡量,自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登陆后的大部队展开,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则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最近,仅33公里,而且靠近德国本土;但是德军在加莱防御力量最强,守军都是精锐部队,而且工事完备坚固。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一方面德军的防御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诺曼底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符合盟军大规模登陆的需要。重要的是,诺曼底距离法国北部最大的港口瑟堡仅80公里,一旦登陆成功,就可以轻易地在法国本土建立桥头堡。于是,把登陆地点选择在诺曼底,就成为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共识。

不过在具体战役上,各军兵种却有不同的要求。陆军要求在涨潮上陆,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海军要求在退潮时上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空军则要求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这些条件完全相左,但必须同时满足。这就要求盟军最高统帅部殚精竭虑,在矛盾中寻求一致。最终盟军统帅部决定,在涨潮与退潮间同时在五个滩头登陆,由于五个滩头的潮汐不尽相同,所以每个滩头登陆的时刻又不尽相同,而空降的时间必须确定在凌晨1时的满月时进行。符合上述全部条件的登陆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两组日子,即6月5日至7日和6月18日至20日。艾森豪威尔反复掂量后,决定选择在第一组日子的第一天,即6月5日。

盟军选定在诺曼底登陆,德军并非被蒙在鼓里。说来也怪,早在盟军还没有确定登陆计划时,希特勒就已经意识到,盟军登陆的地点就在诺曼底。他三番五次在大本营会议上宣称:“毫无疑问,英美军队一定会在西线登陆。在我们漫长的战线上,除了靠近暗礁的部分地区外,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登陆。但有两个地点最具可能,因此所受的威胁最大。这就是诺曼底海岸和布列塔尼半岛,而战略目标是夺取瑟堡。”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垒”

基于希特勒这样的判断,早在1942年年初,当德军在东线的苏联战场上受挫时,希特勒就开始构筑他的“大西洋防线”,以防止盟军从西线登陆。到了1943年11月,当隆美尔被盟军从非洲赶回到突尼斯时,希特勒就派隆美尔到西线检查和强化“大西洋防线”。隆美尔首先巡视了丹麦的一段海岸,接着观察了法国的一段防线,结果令他大为震惊。因为所谓的“大西洋防线”,不过是在少数几个海滩修筑的若干防守工事而已,既没有可以阻击敌人登陆的碉堡,也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支撑点,更谈不上固若金汤。但是戈培尔那帮人却把这些零零星星的碉堡群称为“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垒”。

戈培尔的吹嘘固然让希特勒难堪,但是他并没因此制裁戈培尔,他命令隆美尔立即把“大西洋壁垒”建成名副其实的“大西洋壁垒”。在隆美尔的亲自督促下,在南起荷兰符利辛根港,北到法国瑟堡港之间长达480公里海岸线上,德军布置了三道沟壑相连的钢铁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海岸的纵深处,防御手段是在海底斜着设置木桩和铁桩。这样的好处是涨潮时这些桩子是被淹没在海里的,而敌人一定会在涨潮时进攻,这些暗桩就会成为敌人登陆舰艇的暗箭;第二道防线在滩头,德军部署了连成一片的地雷带,就算敌人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刚刚上岸的敌人也会被地雷炸飞;第三道防线则在地雷带后面,设置碉堡和坦克陷阱,将越过地雷带的敌人阻击在滩头阵地上。这三道防线连成一片,互相支撑。而像芦笋一样斜插入海的防登陆隔离桩,因为平时被海水淹没,对敌人来讲可谓是看不到的独门暗器。戈培尔那帮人虽然不喜欢隆美尔,但是对隆美尔的防线却由衷地敬佩,所以他们毫不吝啬地把斜插入海防止敌军登陆的暗桩称为“隆美尔芦笋”。

仅从这些方面看,隆美尔的防守可谓无懈可击,但问题是隆美尔的这些防守计划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部署,之前戈培尔那帮人已经耽误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等隆美尔意识到问题需要部署时,时间已经不等人了。所以,在1944年的这个登陆季节,隆美尔的计划只完成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已经完成的这一部分防线绝对固若金汤,可谓名不虚传。

但是希特勒仍然不放心。5月1日,希特勒打电话到隆美尔的司令部,要他汇报诺曼底的防守情况。当时隆美尔不在司令部,隆美尔的参谋长在接到元首电话后如履薄冰,赶紧让负责诺曼底守备的84军指挥官去向希特勒当面汇报。第二天,还未等隆美尔提出增兵要求,希特勒就已经把一个军空降到诺曼底的阵地上。这让隆美尔感到不解,他打电话向最高统帅部询问原因,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告诉隆美尔,元首有“确切情报”,瑟堡是第一个战略目标。见元首如此重视诺曼底防线,隆美尔元帅不敢怠慢,马上亲临海滩,再次检查防线去了。

希特勒坚信盟军将在诺曼底登陆,盟军必须打破希特勒的判断,否则登陆就会遭到敌人顽强抵抗,甚至是功亏一篑。和北非登陆、西西里岛登陆一样,盟军这次如法炮制,对敌军实施了战略和战术迷惑。不计其数的特工,在不同的战线上以不同的方式散布各种袭扰德军的言论,这都拿不上桌面,因为连巴顿和蒙哥马利这样的高级将领也都赤膊上阵,扮演欺骗敌人的种种角色。

“刚毅”计划,解放巴黎

在登陆开始前一周,巴顿还煞有介事地跑到伦敦去访问,发表了一个毫无新意的广播讲话。蒙哥马利的欺骗则有点搞笑,他在非洲作战时无意中碰到一个和自己长得很像的人,当时本想枪毙了这个家伙,这下也派上了用场。蒙哥马利让他在非洲四处活动,还指挥一些军队到处袭扰,给德军造成蒙哥马利仍然在非洲的假象。但是这些所谓的欺骗与伪装,在这场世纪战役面前简直是小儿科。如此之大的战役,欺骗措施本身其实就是一场更大规模,更为周全的战役。整个战役,由丘吉尔首相和艾森豪威尔亲自过问,一位英国将军和几位出色的电子科学家都被秘密引进到战场上。这个被命名为“刚毅”的欺骗行动,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电子战试验场,为了完成这个战役而产生的新发明层出不穷,战后成为科学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