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89

第89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1)

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迁到燕京后,就开始为攻打南宋做准备。公元1161年春,海陵王把政府迁到开封。这一年9月,海陵王出动40万大军,分兵4路,向南宋进攻,他自己带着一支军队向淮西进攻,海陵王的这次行动,是想一下子把南宋消灭掉,他好做中国的大皇帝。

这时候,秦桧、万俟禹一帮大奸臣都已经死去了。当宰相的汤思还是秦桧的帮凶,他没有做好抵抗金军的准备。很多大臣都反对他,宋高宗只好罢免了他的官。同时,宋高宗让老将刘锖在淮东指挥和金军打仗,让王权指挥淮西的战争。南宋和金国的一场战争就开始了。这时候,刘锖正在生病。

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将领。他以为这次出征肯定回不来了,就整天抱着他老婆大哭,别人都已经出发了,王权还赖在建康不走。刘锖催促他好几次,他才到达安徽的庐州,根本不敢去淮河边和金军打仗。这样,金军很快就渡过淮河,向南逼来。王权吓坏了,马上就往南逃到长江边上的采石这地方。金军没有碰到南宋军队的抵抗,就很快地追到了长江边上。临安的官员一听金军马上就到了,都吓坏了,纷纷逃出了临安。这时,刘椅正在淮东抗击金兵。宋高宗让他退守长江,他只好向扬州退兵。

前线的失败把宋高宗吓坏了。他暗中叫人准备好船只,如果宋军打输了,他就从海上逃跑。宋高宗又派了一个名叫叶义向的官员到建康去指挥战斗,派虞允文给他出谋划策,也就是做他的副手。这叶义向是个没有半点带兵打仗经验的人。他到建康后,也不懂该怎样做好防御工作。

幸好虞允文是个有胆略又懂点带兵打仗的人,他坚决主张狠狠地抗击金军。这一回,他就主动带领土兵做好抗金军的准备,他对士兵说:“大家都来出力保卫咱们的国家,朝廷一定会赏赐那些有功劳的人。”士兵们一听都非常高兴,只要有人带领他们打金军,不要赏赐也可以。他们发誓要勇敢杀敌,为国立功,虞允文就把军队加以整编,天天进行操练,军队的战斗力很快就提高了。可是有人却对虞允文说:“你是担任军事参谋的副手。如果你去带兵打仗失败了,不是要你自己负责了吗?”虞允文一听这话,生气极了,他大声地责备那人说:“国家都危急到了这个地步,你应该支持我奋勇杀敌,怎么能说出叫我逃避责任的话呢!”

虞允文坚定地挑起重任,带领士兵们做好防卫工作,一点都不敢马虎,只等着和金军决战的时刻到来。这时候,完颜亮的金军正在长江北岸注视着南宋军队的动静。

10月里,海陵王带领的金军就已经驻扎在长江北岸的和州(现在的安徽省和县)。他命令金兵拆掉老百姓的房屋,把拆下来的木料用来制造大船,准备渡过长江向南进攻。现在,他们已经准备好和南宋军队打仗了。

这时候,守卫在长江南岸的南宋军队只有1.8万人,金军比他们多了好几倍。但是,南宋军队一点都不怕金军,虞允文下令大营要死守住老地方,不允许他们乱动。他又把兵船分成5个小队,两队在大营两旁,保护大营以免受到金军的进攻;最厉害的一支船队驻扎长江中流,里面有勇猛善战的兵士;另外两支船队就埋伏在附近的小港中,需要的时候就让他们出来打金军。

决战的时刻到了。完颜亮亲自指挥金兵向长江南岸冲过来,虞允文指挥宋军沉着地和金兵作战。他看见金兵气势汹汹地冲过来,就让宋军船队往后退了一些。这时候,宋军中一位非常勇猛名叫时俊的大将军率领着一队士兵冲向金兵中间,他们挥动着大刀,勇猛地杀敌,一会儿金兵就被杀死了很多。

驻扎在长江中流的那支宋军船队一看战斗开始了,就顺流冲向敌人的船队。这支船队的船都是海鳅船,是仿照脚踏车船制造的,非常快又非常坚固。金兵的船都是用老百姓屋子上的木料做成的平底船,又笨又烂,宋军的船只一冲下来,就把他们都撞翻了,很多金兵被淹死在水里,有一些游回江北去,不能参加战斗。

当宋军正和金军打得热闹的时候,有一支从河南光州(现在的河南潢州县)撤退下来的宋军正好到达采石。金军以为宋军又来了支持的军队,心中害怕起来,就纷纷往后退。虞允文一看金军后退了,马上命令一些宋军用弓箭射他们,金军又被射死了很多。这一仗,宋军获得了大胜,杀死了金兵4000多人,抓回金兵500多人,还杀死了敌人7个大将军。完颜亮一看吃了败仗,非常生气,把那些逃回江北的金军都杀死了。

第二天,完颜亮又来进攻宋军了。虞允文组织宋兵用火烧掉了敌人3000多艘大船,金国败了回去。

海陵王发动了战争,金国的百姓非常不高兴,都埋怨海陵王。金国的贵族完颜雍一看机会来了,就在东京辽阳府自己宣布即位,做了金国的皇帝,他就是金世宗。很多女真人因为怨恨海陵王发动战争,使他们受苦,就纷纷拥护金世宗,这时候,金军在其他地方的战斗也失败了。海陵王听到这消息后,简直给气坏了。

本来,海陵王要把军队移到东部的瓜州,从那进攻京口。可是,虞允文已经在那做好了准备,海陵王不敢进攻。这可把他气疯了。他命令金军要在3天之内打过长江去,要不就全部杀头。这怎么可能呢?有些金军将领为了活命,就联合起来,把海陵王杀了。然后,他们宣布和宋军议和,不再攻打宋军了。

蒙古联宋灭金

金哀宗名叫完颜守绪,是金朝末年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那时候,金国已经衰弱了,面临着北面蒙古军的人侵。金哀宗继位后,决心用自己的力量来拯救国家。

他任用抗击蒙古军有功的将领担任军中的主帅,不再侵略南宋,并且和西面的邻国西夏和好,一心一意想要集中力量抵抗蒙古军的入侵。

金哀宗把人人痛恨的奸臣坏蛋都赶出朝廷,让那些有才能的人当大官,和他一起来拯救自己的国家。金哀宗还惩罚那些做坏事的贵族和大臣。有个外戚和丞相的儿子无故杀人,金哀宗都毫不犹豫地把杀人犯杀了。

金哀宗还让全国的人都给朝廷提意见,不管说好说坏都不会怪罪他们。有一天,在皇宫的承天门前,来了一个男人。他穿着古代人作为孝服的麻衣,一会儿在哭,一会儿又大笑。在门口守卫皇宫的士兵问他为什么大哭大笑的。那男人说:“我笑一些没有才能的人却在朝廷做大官;我哭金国很快就要灭亡了。”卫士一听,以为他在诅咒金国快灭亡,就把他抓了起来,带到朝廷上。很多大臣都要把他杀掉,可是,金哀宗却把他放了。那人心里非常感谢。

金哀宗还把供皇帝打猎的一大片土地划成二小块,一小块分给旁边的农民,让他们在土地上安心地耕种。

在金哀宗和他的一些贤良的大臣的努力下,金国又有了一些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努力地生产。可是,金国的国力还是比不上蒙古汗国。金国终于抵挡不住蒙古军的大规模进攻,不断地败退下来。

公元1227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带领着一支蒙古大军向金国进攻。他们很快就占领了金国的大片土地。到了1223年,蒙古军就打到了金国的都城开封城下。金哀宗只好派人去向蒙古军求和。蒙古军不答应,继续攻打开封城,幸亏开封城很坚固,金国人民又奋力抵抗,才没被攻破。蒙古军只好答应和金国和谈:可是,有一个金国人暗中杀掉了蒙古军派来和谈的使者。蒙古人气坏了,再次派兵攻打开封城,金哀宗只好逃出开封城,命令元帅崔立守卫开封城。

可是,崔立发动了叛乱,把开封城的大权把持在自己手中。他派人到处去抓民间的美女,关在他家中供自己享用,不许老百姓结婚。不久,蒙古大军攻到了城下。崔立就投降了蒙古军,把金哀宗的母亲、妻子和皇宫中的其他女人全都送给了蒙古人。蒙古军开进了开封城。但是,蒙古人不喜欢崔立,他们冲进崔立的家中,把他的妻子和很多金银财宝都抢走了。蒙古军还想杀掉很多开封城的人,幸亏大臣耶律楚材极力劝说,才免了这场大屠杀。

金哀宗逃出开封府后,先来到了归德。忠孝军统领富察固纳把他关了起来。金哀宗就和一位大臣设计把固纳杀掉,赶快逃到了蔡州。守卫蔡州的完颜仲德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要扶助金哀宗重新振兴金国。可是,金哀宗已经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了,不理睬完颜仲德的建议。

这时候,一直受到金国侵略的南宋看到金国不断失败,就想乘机报复。南宋派人和蒙古人结成联盟,要从南北夹攻金国。盟约说,等到把金国灭掉了,黄河以南的土地归南宋,黄河以北归蒙古。

金哀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急忙派人去向南宋求和。他在求和的信中说:“蒙古人已经灭掉了几个国家,现在正在攻打我们金国。我们金国一灭亡,下一个就要轮到你们南宋了。咱们还是议和结盟吧,这对咱们两国都是有利的。”可是,南宋正想乘机收复中原的土地,不肯议和。金哀宗很失望,只好等着老天爷的安排。蒙古军和宋军开始进攻蔡州了。金哀宗整日哭得满面都是泪水,大臣们也都面对面大哭。

公元1234年正月,蔡州已经被围困3个多月了,眼看金国就要灭亡了。这一天,金哀宗到城上巡视了一周,连声叹气,晚上,他把东面元帅承麟叫到身边,要把皇位传给他。承麟不肯接受。金哀宗说:“我是逃脱不了的。你身体矫健灵活,也许能冲出去。我把皇位传给你,如果你真冲出去了,那金国就不会灭亡了。”第二天,承麟在举行即位仪式的时候,宋军和蒙古军攻进了蔡州城。完颜仲德出去作战,但抵挡不住,回来的时候,看见金哀宗已经上吊自杀了。完颜仲德就和其他将士500多人跳水自杀了。承麟听说金哀宗自杀了,就对大臣们说:“死去的君主做了10年皇帝,却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终于死在一片兵灾中,难道不是很值得悲哀吗?咱们应该给他一个哀的谥号!”历史上就把完颜守绪叫做金哀宗。

这时候,宋军和蒙古军又攻进了内城,做皇帝还不到一天的承麟就被乱刀砍死了。宋蒙军队占领了蔡州,金国终于灭亡了。宋军和蒙古军把获得的战果都对等分开,各分得一份。

蒙古灭掉金国以后,马上就又进攻南宋,到公元1271年,南宋也灭亡了。

北宋文坛巨擘——苏轼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都属唐宋“八大家”,世人合称“三苏”。

苏轼的母亲程氏,贤惠多才。苏轼从小就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弟弟苏辙一起诵习诗文,博览经史。少年时的苏轼才华过人,十来岁就写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警句。

年轻时苏轼更是才思敏捷,千言立就,随物赋形,洒洒洋洋。嘉祜二年(1057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给予高度的评价,“惊喜以为异人”,苏氏父子文名在京城广为传播。此后苏轼历任风翔府推官、开封府推官,正式步入仕途。

神宗初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大臣的激烈反对。苏轼虽然不像守旧派那样以为新法概不可行,但在如何改革的具体问题上与王安石产生分歧,对变法做了全面批评。他写了《上神宗皇帝书》以及《再上皇帝书》和《拟进士对御试策》,抨击新党求治太急,并借试进士策之机讥讽时政。因此,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以后又徙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豁达的苏轼对匆匆人生早已看透,对于宦海浮沉,他宠辱不惊,潇洒看待。他每到一地,不追求奢华的铺张,只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在任上,苏轼嫉恶如仇,同情民间疾苦,民众由此得享太平。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一片赤诚写《湖州谢表》,忠告神宗要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就是这种忠直之言也使他卷入了一场排斥和打击异己的文祸之中。苏轼被御史台(又称“乌台”)诬陷为大不敬而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州团练副使,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五年,苏轼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大丰收。他以如椽之笔,把自己忧郁与放达、人世与脱俗的矛盾心境一一寄于诗文,写下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酒仙歌》等千古奇文。

哲宗继位后,旧党上台,苏轼被重新起用,一直升至翰林学士。但是耿直的苏轼认为王安石新法中也有一些合理部分,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一次开罪了旧党。

苏轼历朝都在唱反调,既得罪新党,也疏远了旧党,结果被排挤和打击。苏轼只得连上章疏,请求外放,终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

第二次任官杭州的苏轼率领军民修水利、掘水井,改善人民生活,他还治理西湖,将清理出的湖底淤泥筑成西湖岸边的长堤,植柳其上,后人称为“苏堤”。

此后,苏轼宦海浮沉,出京入京,十分频繁。旧党当权,他转任颖州、扬州;新党上台,他为官英州、惠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儋耳。苏轼遭到新旧两党排挤,但他达观高雅,并不为之屈服。苏轼贬官岭南整七年,终获准北归,不幸在途中染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