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78

第78章 闻鸡起舞(18)

杜牧入仕后,授官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不久即随江西观察使沈传师赴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为幕宾,以后又先后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宣歙观察使崔郸的宾客。从公元828年到839年,除了曾一度在长安任监察御史和在东都洛阳作官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宣州、扬州度过。这期间他的生活悠闲而放纵,除了处理公务外,就是饮宴、游赏,尽览歌舞声色。唐朝士子私生活多开化无拘,无论是官府宴宾典礼,还是官员们聚会饮宴,都以妓乐助兴,故宋朝人张端义说“唐人尚文好狎”。杜牧在宣、扬时正值精力旺盛之青年、与其他贵族公子一样纵情于声色、风流放荡。扬州在唐时是著名的繁华都市,所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此间杜牧写下了不少艳情诗作。尽管如此,他仍十分关注国家政治大事,写下了军事论文《罪言》,向朝廷献上解决藩镇的方略。杜牧认为藩镇割据和外族入侵是唐王朝面临的两大祸患,只有除此二患,方能国泰民安。早年朝廷讨伐沧州藩镇李同捷,他赋《感怀诗》慷慨陈词:“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后来回纥南侵,朝廷调兵抵御,他又赋《雪中抒怀》,再度毛遂自荐:“臣实有长策,彼可除鞭笞。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此外还写了诸如《河湟》、《早雁》、《泊秦淮》等针砭时政、忧国忧民的诗篇。

这时期,杜牧也较多地接触了一些社会下层的妇女——歌女和舞女,了解和同情她们的悲惨遭际,著名的《杜秋娘诗》和《张好好诗》就是为她们而写的。杜牧在描述了美貌善歌的民间歌女杜秋娘一生辛酸遭遇后,不由地联想到自古以来士子的坎坷命运,感叹“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命运变化莫测,人生无常,岁月蹉跎,“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扬州十年,杜牧已有一种苍凉的忧患感。

公元839年春,杜牧结束了扬州十年的放外任官生活,涉汉江、过南阳,水陆兼程回到京师长安,内迁左补阙、史馆修撰。但在长安只任职3年,又由比部员外郎放为黄州刺史,后转池州、睦州,历时7年,这是朝内牛李党争、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所致。他在《祭周相公文》中愤愤不平地写道:“会昌之政,柄者为谁?忿忍阴汙,多逐良善。牧实忝幸,亦在遭中。”对权相李德裕的排挤深感愤懑。李德裕是晚唐上层集团中李党的代表人物,杜牧虽没直接参与“牛李党争”,却做过牛党代表人物牛僧孺的幕宾,两人私交很好。加之杜牧性格刚直疏阔,不拘细节,也为李所讨厌,故颇受冷落,很快就被赶出长安。杜牧深知自己仕途困蹇的原因在于不会趋炎附势、明哲保身而遭嫉恨,但也无怨无愧、谈笑出京,“都门带酒,笑别亲戚”,来到远离帝京,偏远荒凉的小郡黄州。

杜牧在黄州关心民间疾苦,任职内多施善政,如取消黄州府衙逢年节祭祀,向农商索要酒肉疏果的陋规,奖励、提升奉公守法,勤于职守的下属官员;鞭笞和裁汰贪官污吏,规定府衙购买市集物品必须公平合理。平均徭役,不使劳苦不均。为此他还自置薄籍、登记服役者姓名,每年亲自按州校点。审判案件时,细加勘查、公正慎刑,任职内未出一次冤案,深得民心,政绩斐然。

然而,杜牧所处时代,毕竟已是唐王朝江河日下,百弊丛生的衰落阶段,吏制弛坏、世风浑浊,即使在一郡力振清明,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杜牧常伤悼国家多事,悲叹怀才不遇,每每以酒浇愁,赋诗自遣。他希冀依然能有所作为、国泰民安:“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洛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但是正如古代许多壮怀激烈而又无从施展的志士一样,杜牧的理想在朝政腐败、举国黑昏的社会里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沉痛地自嘲:“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或纵酒自娱、以忘忧患:“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当然,壮志未泯,世事难忘,只是借酒以浇胸中块垒而已。当朝廷准备讨伐泽潞之乱时,或异族入侵,边防传警时,他依然不断上书,慷慨陈辞,不计前嫌向宰相李德裕献计献策。

杜牧毕竟是一个敏感善吟的诗人,处理公务之暇,常策马流连于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吊古伤今、思友怀乡,写景抒情的诗篇。如他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再如《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黄州时他的代表作还有《齐安郡中偶题两首》、《赤壁》等有名诗作。这些诗明丽如画,含蓄凝炼,耐人寻味。

公元848年,杜牧重又人京,升任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是六朝胜地,粉黛如云。唐时更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士女荡舟江上,寻欢销魂之地。诗人泊舟秦淮,眼见灯红酒绿,耳闻丝竹艳曲,不禁触景生情,吟成此诗。

重回长安,巧与另一著名诗人李商隐相识。李商隐对杜牧的诗才十分推崇,在一首赠诗里作了这样的赞美:“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齐名的诗坛巨擘,时有“小李杜”之称。两人结识,甚是幸事。在长安,杜牧写下了有名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公元852年,杜牧卧病不起,深感不久于人世,于是将平生几十年诗文作了整理,诗稿烧毁许多,仅剩十分之二三,不久病卒,终年50岁。杜牧死后,他的外甥遵照他生前遗嘱,将杜牧诗文合编成《樊川文集》传世。

杜牧一生忧国忧民、刚直不阿,但一生怀才不遇、屡经坎坷。在晚唐那种政治混乱,党争激烈的年代,内心始终郁结着矛盾和痛苦,未能施抱负。在文学方面,他的诗高绝深远,独树一帜,形成自己豪迈俊爽、遒劲峭拔的艺术风格。

李世民取东都

李渊占领长安的同时,各地起义军也不断发展壮大。除了瓦岗军之外,主要的还有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不断在各地打击隋军。残暴荒淫的隋炀帝自己知道末日来到,索性躲到江都,每天和皇后、妃子喝酒作乐,醉得昏昏沉沉。

他不愿听到失败的消息,但是心里到底发慌,对萧皇后说:“听说外面有不少人想算计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喝酒吧。”

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半晌,说:“好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隋炀帝担心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他身边的一批禁卫军兵士,多数是关中地区的人。他们眼看跟着隋炀帝没有生路,都想开小差回家。将军宇文化及利用兵士想回家的心理,发动兵变。宇文化及带领兵士,攻进行宫,派人把隋炀帝监视起来。

隋炀帝对监视的官员说:“我犯的什么罪?”

官员说:“你发动战争,穷奢极侈;相信奸邪,拒绝忠告;使男子死在战场,妇女儿童走上绝路,百姓流离失所,你还说没罪吗?”

隋炀帝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但是你们这些人也跟着我享受富贵,没对不起你们。今天这样做,是谁带的头?”

官员说:“全国的人都恨透你这昏君,哪儿是一个人带的头!”

隋炀帝这才无话可说,他自己解下巾带交给官员。这个作恶多端的统治者就这样被勒死了。统治中国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宣告灭亡。

隋炀帝死后,东都洛阳还在隋朝的东都留守杨侗(炀帝的孙子)和大臣王世充手里。王世充把杨侗立为皇帝,继续打着隋朝的旗号,对抗起义军。

东都周围本来是瓦岗起义军活动的地区,李密曾经多次打败隋军,但是因为李密骄傲自满,跟将领们互相猜忌,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人马打了一仗之后,力量渐渐削弱。王世充看准李密的弱点,发起一次袭击,打垮了李密大军。李密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长安去投靠唐朝了。

王世充赶跑了李密,自以为力量强大,把杨侗废了,自立为帝,国号叫郑。

这时候,唐军已经削平了西北的几个豪强割据势力,稳定了后方。公元620年,唐高祖派李世民统率大军进攻东都。李世民大军一出关,河南许多州县纷纷投降,很快就把东都包围起来。

李世民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从原瓦岗军和别的割据势力的降将中,收留了一批人,象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尉迟是姓,尉音yù),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带了五百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发现,发动一万多步兵骑兵突然围上来,郑军大将单雄信冲到李世民身边,用长矛直刺过来。李世民后面的尉迟敬德飞马赶上,大喝一声,把单雄信刺下马来。尉迟敬德保护李世民突出包围,两个人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郑军阵地来回冲杀,吓得郑兵不敢阻挡。接着,后面的唐军源源不绝地上来,把郑军打得一败涂地。

从这年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军把东都越围越紧,日夜不停地攻城。王世充在城里严密防守,不断用石炮、弩箭袭击城外唐军。日子一久,唐军将士也感到疲劳,有人向李世民建议暂时停止进攻,回长安休整后再打。

李世民说:“现在四周各州都已经投降,洛阳成了一座孤城,迟早可以攻下,怎么能半途停下来。”接着就向将士发出命令说:“不攻下东都,决不退兵。”

王世充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偷偷地出城,赶到河北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领导的起义军是河北一支强大的力量。王世充自称郑帝以后,窦建德也自称皇帝,国号叫夏,攻占了唐军许多土地。他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一面带领三十万人马,水陆并进,援救东都;一面派出使者给李世民送去一封信,要李世民退回关中。

唐军许多将领都被夏军的强大兵力吓得害怕了,主张暂时离开东都。但是有人认为王世充兵力还很强,缺少的是粮食。如果让窦建德跟王世充两军会合,用河北的粮食接济东都,那末胜利就没有希望了。所以,一定要把南下的窦建德大军堵住。

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意见,把李元吉留在东都继续围攻王世充,自己带三千多精兵北上,扼守武牢关(就是虎牢关,在今河南荣阳汜水镇)。

窦建德大军到了武牢关,被唐兵拦住,夏军发起几次进攻都没成功,李世民却派轻骑兵抄小路,把夏军的粮道切断了。

窦建德认为自己兵力强大,不怕攻不下武牢关。他拒绝了他部下和妻子的劝阻,命令全军出动,摆开阵势,鼓噪着冲了过来。

李世民上高地观察了夏军的阵势,说:“窦建德没有遇到过强大的敌手,从他的阵势,就可以看出他骄傲轻敌。我们只要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兵士疲劳的时候,一举出击,一定能打败他们。”

夏军兵士摆开阵势,准备交锋。但是,从早上到中午,还没有见唐军出来交战,兵士们又疲劳,又饥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到河滩上舀水喝。李世民一见时机已到,就命令将士渡过汜水,直冲窦建德大营。

窦建德正和他的将帅在大营聚会,听到唐军骑兵突然冲来,赶忙指挥骑兵应战。双方发生了激战,阵地上尘土飞扬,箭如雨落。

李世民乘夏军不防备,带领一支队伍猛插到夏军阵后,举起了唐军的大旗。夏军将士回头一看,以为唐军已经占领大营,没有心思再战,争先恐后地逃散。窦建德在混战中受了伤,被唐军俘虏了。

窦建德失败后,李世民再回兵围攻东都。王世充还想突围,将土们说:“现在夏王已经失败,我们就是突围出去,也没有用。”王世充眼看大势已去,只好向唐军投降了。

窦建德被送到长安,不久就被杀害,他的部将刘黑闼(音tà)率领河北夏军,继续和唐军作战。唐军又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公元623年,唐统一中国的战争基本结束。但是,唐朝皇室内部的矛盾却尖锐起来。

狄仁杰桃李满门

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牢监。来俊臣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坦然说:“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么事都重新开始。象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我招认就是了。”

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你如果供出别人来,还可以从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