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76

第76章 闻鸡起舞(16)

张旭很快就不愿循规守矩地临习前人书法,而决心有所创新,开始在草书方面锐意探索,为此下了许多苦功夫。唐代大文豪韩愈曾记载说:张旭善写草书,放弃了其它爱好,一心投入,他曾经跋山涉水,“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喜怒哀乐,一同溶入书艺。所以张旭的草书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并因此而名扬后世。大诗人杜甫在著名的《饮中八仙歌》里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他陶醉于点画之间,进行书法艺术创造时那种如痴如迷的狂态。张旭草书文字时,“酒酣不羁”,信手挥洒,势如疾风骤雨,完全沉浸在书法艺术的玄妙境界之中。从流传至今的张旭手迹《肚痛帖》可以看出,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罕见程度,喜怒哀乐漾溢在字里行间。张旭草书用笔顿锉承转、刚柔相间、千变万化、荡气回肠。他的字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墨趣,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在书法艺术中,他把形象思维、艺术联想这些艺术创作的特殊思维方式运用得非常成功。他自己曾经见到皇室公主与樵夫争道、咄咄逼人而得其意,观看公孙大娘舞剑的跳跃劈刺而感知神韵,并且将这些意境与草书联在一起。“意”在刚柔相济,“神”在气韵连贯,以点线传神。张旭草书的颠狂怪绝不是毫无根据、随心所欲地糊抹乱涂,而是符合草书章法的。北宋《宣和书谱》评价说:张旭的字虽然千奇百怪,但考察它的源流所出,没有一处点画不符合规矩,所以又有人说他的草书既颠狂又不颠狂。可见张旭的草书貌似狂奇而不怪诞,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的书法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个性,而在书体方面又有成功创造的一代草书大师,其纵逸豪放的风格远远超过了魏晋以来的行草书家,具有富于时代的特征的盛唐气象。

张旭是开一代风气的书法大家,风格之新、造诣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前无古人。同时代许多人拜他为师,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邬彤都曾直接受过他的指导。特别是颜真卿,为了向他求教学书,数次专程从长安赶到洛阳,拜师学艺。他所总结、传授的包括用笔、结字、章法、境界等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和书法理论,在颜真卿的《十二意笔法》中有详尽记录。后来颜真卿也成为唐代书法史上一代大师,与张旭的指导和影响有很大关系。

怀素,俗姓钱,湖南长沙人。少时家贫,出家为僧,怀素即其法名。后来徙居京兆,以非同凡响的草书书法名噪一时,与中唐许多文人学士、达官显贵都有交往。怀素虽是出家僧人,但性情狂放,不守佛教清规戒律、既饮酒又吃肉,喜欢醉后狂草,故与张旭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是唐代继张旭之后又一大草书家。相传少时家庭贫寒,无钱买纸,于是在门前屋后种了万株芭蕉,摘下肥大的叶子挥洒笔墨。另外,他还用漆盘练字,竟把盘子都磨穿了,因为自幼刻苦学书,书艺长进很快。出家为僧后,在寺庙里仍然经常秉烛夜书,锲而不舍,为此感化了寺内方丈,特辟一禅房供他所用。为了投拜名师,他不远千里自楚地来到长安,向住在京城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邬彤拜师求教。颜、邬都曾受过张旭指点,系张氏亲传弟子。当邬彤用自然现象作比喻给他讲授草书的道理时,他高兴得大叫“得之矣”!他又和颜真卿切嗟笔法,常常谈得眉飞色舞、忘乎所以。颜真卿也很欣赏这个从长沙来的青年和尚。一次,当怀素说自己从“夏云多奇峰”意境领悟落笔奇诡笔意时,颜真卿对此十分赞赏,还专门在自己的著作里记了此事。

怀素认为自己的书法楷书来源于三国时代的钟繇,草书出自二张(张芝、张旭)。他以狂继颠,能学善变,颇得张旭狂草神韵,又有自己独到的风格。他的《东陵圣母帖》、《藏真律帖》,后人评价“匀稳清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唐代草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怀素草书受张旭影响较大,但张草偏肥,怀草细瘦。怀素草书作品真迹传世者尚有好几幅,比较可靠,且又多系精品,如他的《苦笋帖》、《千字文》、《自叙帖》、《食鱼帖》等,都是狂怪怒张、笔墨飞舞的狂草书。特别是其代表作《自叙帖》写得波谲云诡,气势逼人。是真正的“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的抒情佳作。《自叙帖》当系怀素晚年作品,前人评述已不减张旭,虽是“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却不离规矩。《自叙帖》包括宋人苏舜钦补的前六行在内,前半段叙述他的学书过程以及受到的鼓励,写得较为舒缓飘逸;写到别人对他的赞美时就狂态毕具。终篇二十行龙飞风舞、愈加狂放,最后到高潮后嘎然而止。这幅作品既可以说是泼墨大写意长卷画,也是一组感情奔放激越的抒情曲。用抽象的点画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达到了中国书法表情达意的美学境界,为后世书法创作留下了至为珍贵的传世手迹。

怀素的狂草在当时影响很大,诗人韩偃曾有幸得到过怀素的一幅作品,在一首《题怀素草书屏风》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字恐成龙。”形象地描绘了怀素草书的风神气韵。当代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也以疾草见长,据他自己说过,相当程度上是师承怀素的狂草而又有自己创新的。两相对照,果然有其相似之处。

“茶圣”陆羽

我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各地民间卖茶的茶肆中大多数都供奉一个用陶瓷制成的偶人,这个偶像是谁,民间为什么尊奉他呢?

要揭开这个迷底,必须首先了解我国的茶叶种植情况和饮茶风俗。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种植和采摘茶叶,相传三皇中的神农氏所作的《本草》中就记载了茶叶生津止喝,兴奋提神的功能。这当然是神话传说,因为三皇五帝时期中国还没有文字。神农再神通广大也写不了《本草》一书,实际上这部书出自汉代,但可以看出茶叶起源很早。唐朝以前,茶树种植还不普遍,产量不多,只有少数封建文人和官僚士大夫有饮茶的习惯,民间饮茶之风尚未盛行,而且中国北方人是不饮茶的。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江淮以南地区开始大面积种茶,茶叶产量提高,而且制成的茶叶品种增多。因此,南方饮茶的风气已经由士大夫阶层扩及普通百姓的家庭,饮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饮茶之风不仅遍及江淮以南,而且北方也相当盛行。这是因为唐帝国和中亚、西亚一些游牧国家交往频繁,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气候寒冷,不容易消化,因此有消食益气功用的茶叶非常受他们欢迎,每年都用马匹和其它特产从唐朝换回大量茶叶。我国北方从西晋灭亡以后就迁居大批少数民族人口,唐朝全国统一以后,联系更密切,一些西域政权的使臣大量留居长安等地,商人遍布北方各城市。由于他们需要饮茶,逐渐使北方各族人民都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北方,还和北方佛教盛行有关。我国北方盛行禅学,注重禅定修正,僧人坐禅修练要身正挺直,不动不摇,坐禅通常要数十天。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疲倦欲睡,而僧人又不能吃肉饮酒,于是便把茶叶作为饮料。早在十六国时期,后赵僧人单道开就在北方昭德寺内坐禅,日饮茶苏一一二升。茶苏是把茶叶和姜、桂、桔、枣等掺合煮成的饮料,虽然不是单独饮茶,但可视为北方僧人饮茶之始。唐代北方的坐禅修正发展为禅宗教派,盛极一时,禅宗寺院非常多,普遍讲究饮茶。唐玄宗时期,山东泰山灵岩寺的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僧人学禅不能睡觉,过午以后不许吃饭,但可以吃茶,所以人人都携带茶叶,到处煮茶喝。从此,北方寺院都效法灵岩寺,饮茶之风大开。以山东境邹县、济南、德州,经河北沧州,直到陕西西安,城市都开了许多茶叶店铺,煎茶卖水,不管和尚还是俗人,都可以拿钱买茶水。在寺院僧人的带动下,民间饮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唐代寺院中设堂,是禅僧参禅辩理和招待施主的品茶场所;设有茶鼓,击鼓召集众僧饮茶。寺院中的茶,有些是化缘所得,江南寺院中则僧人自辟茶园种茶制茶。寺院茶最上等的用来供奉佛和僧祖,中等招待施主,下等的僧人们自己饮用。很多僧人都是煎茶品茶的行家,例如善于写诗的皎然和尚就精通茶道,他曾经写诗赞美剡溪茶的香馥馥气味:“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宣宗时期召见洛阳一位僧人,自称120岁,宣宗问他服什么药这样长寿,他说生性好饮茶,平生到处寻找好茶,每天都喝四、五十碗,有时甚至上百碗。

北方居民大量饮茶,茶叶需求量急剧增加,反过来大大刺激了江淮地区的茶叶生产,南北贸易进一步发展。每到采茶季节,北方茶商云集江南,争相购贩。白居易《昆琶行》中就描述了一位茶商急于营利的情形:“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唐代茶叶贸易的繁荣。北方茶叶市场的开辟,吸引了南方大批商贾,从江淮运往北方广大地区的茶运车船相继不断,茶叶堆得象一座座小山一样,各种各样的品种都有,饮茶之风更加普遍。

在蔓延全国各地的饮茶之风和茶叶种植、焙制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了。这部巨著的作者是唐玄宗时期的陆羽。陆羽字鸿渐,祖藉在今天的湖北天门,唐代叫作竟陵县,所以他号竟陵子。陆羽3岁时被父母遗弃,竟陵县智积禅师把他收养下来,在寺内做了一名行者。他天资聪明,为人灵俐,深得智积禅师的喜欢。智积喜欢饮茶,陆羽便天天给他煮茶,在寺内学会了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手艺。后来智积禅师要他皈依佛教,出家为僧,但陆羽本人却不愿出家;潜心立志要走功名仕途之路。他在做行者的时候,尽干些打扫寺院、修盖房屋、清理厕所等赃活累活,但在做完活之后仍然坚持学习,看一些儒家的书籍。他没有钱购买墨。只能靠背诵记忆,有时画地写字。长大成人以后,他离开了智积禅师,四处流浪,闯荡江湖,一度在河南太守李齐物幕下。唐肃宗时期移居浙江吴兴,隐居苕溪,闭门著书,自称桑苎翁,甘于寂寞,淡泊为生。

陆羽生活的湖北竟陵一带,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茶叶产地,不但茶叶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制茶种类很多,社会上饮茶风气一直很浓厚。他少年时代又和智积禅师学习了制茶和煮茶技术,对茶叶的种植技术、制茶方法和煮茶品茶原理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为他从事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移居的吴兴一带也是著名的产茶之乡,唐朝以前啄木岭就盛产名茶,每年当地官吏都在岭上采茶宴会。到唐代,这一地区出产的紫笋茶更是闻名遐迩,每年都采制大批优质名茶,并且作为贡品献给朝廷。陆羽长期居住在茶乡,积累了大量各方面的茶叶知识和材料,为撰著《茶经》做了准备。

陆羽在茶方面不仅有感性认识,而且有实地考察研究作基础。他一生遍游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都实地采茶制茶。据史书记载,他旅行的足迹遍布长江中游地区,和上流社会人士交往密切。例如颜真卿、张志远、皎然、皇甫曾等人都是品茶行家,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制茶煮茶工艺、各地茶的特性等方面的问题。陆羽和皎然关系尤为密切,皎然非常熟悉茶道,两人常常聚在一起评论切磋,所有这一切,都对他增广见闻起了促进作用。皇甫曾对他不慕荣华富贵而山野自娱的生活非常羡慕,在《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中说:“千峰待逋客,春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从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陆羽内心恬淡功名,只忙于风餐露宿、翻山越岭采茶的身影。

陆羽在亲自实践的基础之上,历时10多年,写成《茶经》一书。《茶经》共分3卷,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一是茶的起源,饮茶历史和风俗。二是茶的功效,指出茶具有清热解渴、祛除胸闷、缓解脑痛、明眼清目、清除疲劳、舒筋活血、醒酒荡昏等功效。三是采茶制茶所使用的15种工具以及采制茶叶的方法、品种。四是煮茶饮茶所用的24种器具以及各地瓷质茶其优劣。唐代器具有茶釜、茶铛、茶碗等,其中越州的瓷茶器第一,鼎州瓷茶器第二,婺州瓷茶器第三,岳州瓷茶器第四,寿州瓷茶器第五,洪州瓷茶器第六。另外北方邢州瓷茶器也不错,但不如越州瓷茶器好。五是煮茶的方法和各地煎茶水的优劣。对用水及煮茶火候都有讲究,用山上的泉水煮茶最好,江河水煮茶就差些,井水煮茶最差。煮茶叶时水微微有响声为第一沸,这时加入少量盐;茶具边缘冒出水泡时为第二沸,这时舀出一碗水备用,然后把茶叶放入;水波翻腾时为第三沸,这时把备用的水倒回煮器内,使水开变缓,防止煮老,等水面出现汤沫时就可以饮用了。六是唐代名茶产地和质量情况。可以看出,《茶经》对有关茶的知识从种植到饮用都作了详细记载,不愧为是我国茶文化的权威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