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65

第65章 闻鸡起舞(5)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南梁郡太守(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带的地方官)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他当年跟随宋武帝刘裕北伐,立过不少战功。可是,他为人粗暴,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堆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

宋文帝这样重视农民,注意人才的选拔,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当时有人记载说: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粮食垛在地里,没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觉,不用关门闭户。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是也说明当时的形势比以前好。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时候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

冯太后临朝称制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死了。按照鲜卑人的风俗习惯,人在死后的第三天,要举行火化仪式。那一天,文武百官在哀乐声中来到皇宫前的一块空场上,侍从们把皇帝的遗体和他生前使用的器具衣物,架在一个高台上,然后点起火。正当火越烧越旺的时候,突然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人哭叫着扑向火堆。人们一看原采是冯皇后,赶快把她拦住。冯皇后对文成帝的死太悲伤了,她想为丈夫殉葬。人们劝阻了她,希望她保重身体,协助继位的皇帝治理天下。

年轻的献文帝拓跋弘即位以后,冯皇后成了皇太后。献文帝把大权交给了丞相乙浑。乙浑欺侮献文帝年轻,乘机独揽大权。他假传圣旨,杀了一批朝廷大臣,还强迫掌管封赏大权的贾秀封他的妻子为公主。贾秀拒绝说:“公主的称号非常尊贵,只授给皇帝的姐妹和女儿,不能轻易给别人!”乙浑为了这件事恨透了贾秀,想方设法要害他。

冯太后看到乙浑这样专横,很是不满。这时候又接到东阳王拓跋丕揭发乙浑准备谋反的报告,她就暗地里和一些大臣商议,派禁卫军杀了乙浑。从此,冯太后就代替献文帝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献文帝在位没几年,就把皇位传给了五岁的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孝文帝。后来,冯太后毒死献文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即行使皇帝的权力),治理国家。

这时候,北魏的社会危机已经十分严重,税收一天天减少,国库越来越空虚,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冯太后看到这些危机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决心进行社会改革,以便扭转这种局面。

北魏的官吏一直都没有俸禄,靠贪污和掠夺来满足他们奢侈腐化的生活,官吏们贪赃枉法,加深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冯太后决定实行俸禄制度,即按照官职大小,给他们数量不等的禄米、田地、布帛和当差的劳动力,不许他们再贪污勒索。有个名叫李洪之的刺史,倚仗自己是皇帝的亲戚,无视朝廷的法令,领了俸禄以后,照旧贪污勒索,残害百姓。冯太后下令逮捕李洪之,押回平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公布李洪之的罪状,罢免了他的官职,判了刑。从此以后,官吏们才有些害怕,贪污的风气慢慢得到了扭转。

北魏前期,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很大,他们兼并农民的土地,强迫农民做他们的“荫户”,供他们剥削。荫户没有户籍,不向朝廷交赋税,服徭役,这就肥了大地主,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清查这些荫户,把他们编人国家的户籍,大臣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就是五家组成一邻,五邻组成一里,五里组成一党,邻有邻长,里有里长,党有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如果实行这种办法,就能清查出许多隐瞒的户口,增加国家赋税和人力来源,充实国家的力量。

冯太后召集大臣们进行讨论。有人表示反对,说百姓不会赞成。李冲说:“只要让百姓得到实行三长制的好处,尝到了徭役均匀、赋税减轻的甜头,他们就一定会拥护。”又有人威胁说,老习惯不容易改,如果硬要改,恐怕会出乱子。冯太后果断地说:“老习惯为什么不能改?抱残守缺,已经使仓库空虚,国力衰弱,实行三长制,征收赋税有了标准,还可以把逃避租税的人清查出来。这样做对百姓有好处,对国家也有利,我看应当实行!”冯太后一说,那些大臣就不敢再反对了。果然,三长制一实行,许多隐瞒的户口被清查出来了,国家的税收大大增加了。

不久,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又实行了均田制,就是把政府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规定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分到国家授给的田地。每个男子可以领到种庄稼的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人死了以后要还给政府。每个男子还可以领到桑田二十亩,死后可以传给子孙。不宜种桑养蚕而适宜种麻的地方,每个男子可领到麻田十亩,女子五亩,死后也要交还政府。实行均田制,农民有土地可种,有衣食来源;交得出赋税,国家有财政收入;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了。

冯太后是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孝文帝定计迁都

钨太后二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继续实行政治改革。

孝文帝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便于进攻南朝,统一中国,他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迁都,定下了一条妙计。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秋,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万南征。队伍到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西晋宫殿的遗址,他指着那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不好好管理国家,国家灭亡,宫殿荒废,看了真让人伤感。”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黍”是谷子,“离”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háo)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都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黍离》这首诗。孝文帝朗诵完毕,还掉了几滴眼泪。

那时候,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担心这次南征的结果也像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收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仲的时候,孝文帝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他来到军前,文武大臣们见孝文帝真的要南进,都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安定王拓跋休代表大家向孝文帝诉说了南进的利害。孝文帝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成功或失败,影响甚大,这点我是清楚的。你们既然不愿意南下,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里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南安王拓跋桢赶忙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洛阳。”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了。

孝文帝怕留在平城的大臣们反对迁都,就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去做说服工作,又派贵族于烈留守平城。

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说迁都洛阳的事,鲜卑贵族们都纷纷表示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开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释迁都的好处,仍然有少数人反对。第二年,孝文帝亲自回平城去说服他们,才使得多数人服从迁都的决定。

迁都后,孝文帝着手改革鲜卑的旧风俗,从各方面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他发动了约一百万人迁到洛阳附近地区,开辟新的牧场和耕地,采用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他下令废除鲜卑姓氏,采用汉姓,并且带头把拓跋改为元,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一些鲜卑贵族的姓,被改为长孙、穆、奚、陆、贺等,穆、陆等姓被定为北魏的国姓,跟汉族大姓崔、卢、郑、王享受同样的待遇。孝文帝还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大地主通婚,自己带头选了汉族大姓的女子作妃子,给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女子为妻,公主也下嫁给汉族的大姓。他又叫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学习说汉语,还向南方的齐朝借来四书五经等书籍,派人抄写,供鲜卑贵族子弟学习。他规定,所有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都算作洛阳人,死了以后就葬在洛阳的北邙山(máng),不许送回平城埋葬。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xún)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有些大臣替元恂求情,孝文帝回答说;“古语说:‘大义灭亲’我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决不徇私情。”他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

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目的是改革鲜卑族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黄河流域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跟汉族逐渐融合起来,使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受汉族的影响,迅速地发展起来,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魏孝文帝对我国民族大融合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是一位值得赞扬的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

伶人做官

朱温建立梁朝的时候,在北方还有两个较大的割据势力。一个是幽州的刘仁恭,一个是河东的晋王李克用。这时候,北方的契丹族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首领耶律阿保机(耶律是姓)统一了契丹的各部,建立政权。公元907年,阿保机带领三十万人马,攻入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李克用想利用契丹兵力,对付朱温,就跟阿保机联络,双方在云州东城见了面,结为兄弟,还约定日子一起攻梁。但是阿保机一回到契丹,看到朱温势大,就反悔了,另外派人跟朱温结成同盟。

李克用听到这消息,气得差点昏过去。到第二年春天,他连气带累,背上长了毒疮,病倒了。他自己知道再也起不来,就把儿子李存勖(音xù)叫到床边,叮嘱说:“朱温是咱家的冤家,这不说你也知道;刘仁恭是我保举上去的,后来他反复无常,投靠朱温;契丹曾经跟我结为兄弟,结果撕毁盟约,翻脸不认人。这几口气没出,我死了也闭不上眼睛。”

说着,他吩咐侍从去拿三支箭来,亲手交给李存勖说:“这三支箭留给你,你要记住三个仇人,给咱家报仇。”

李存勖跪在床边含着眼泪,接过箭,表示一定牢记父亲的嘱咐。李克用听了,才阖上眼睛死了。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接替他父亲做了晋王,他用心训练兵士,整顿军纪,把散漫的沙陀族兵士训练成一支精锐善战的队伍。

李存勖决心消灭仇人,把他父亲留给他的三支箭十分郑重地供奉在他的家庙里。每次出征的时候,他先派个官员到家庙里把箭取了出来,放在一个精致的丝套套里,带着上阵去;打了胜仗,再送回家庙。

李存勖出兵跟梁兵进行了几次大战,把朱温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打得晕头转向,狼狈逃窜。朱温又羞又气,发病死了。

接着,李存勖又攻破幽州,把刘仁恭和他的儿子刘守光都活捉过来,押回太原。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即位称帝,过了五年,派兵南下。李存勖亲自出兵,大破契丹兵,把阿保机赶回北边去了。

朱温死后,他的儿子梁末帝又跟李存勖打了十来年仗,到了公元923年,李存勖灭了梁朝,统一北方,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建都洛阳。这就是后唐庄宗。

唐庄宗报了他父亲的仇,志满意得,认为敌人已经消灭,中原已经安定,就图起享受来了。他小时候,最喜欢看戏演戏。那时候,晋王府里有一个戏班子,专给王府演戏。唐庄宗小时就跟戏班子里的伶人(旧社会称以唱戏为职业的人为伶人)混得挺熟。后来,他在河北战场上拚死拚活地打仗,把演戏的事搁起来了。到做了皇帝,他又沾上了演戏的癖好,成天跟伶人在一起,穿着戏装,登台表演,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他给自己起了艺名,叫“李天下”。

有一次,他上台演戏,自己叫了两声“李天下”。有个伶人上去给他两个耳刮子,把唐庄宗打得莫名其妙。别的伶人见了也大吃一惊,冲上去揪住那个伶人责问。那个打耳光的伶人笑嘻嘻地说:“理(理和李同音)天下只有皇帝一个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个是谁呢?”唐庄宗听他一说,才知道是跟他开玩笑,挨了打也不生气。

伶人们受到唐庄宗的宠幸,在宫里自由进出。他们跟皇帝可以打打闹闹,对一般官员,就更神气活现了。官员们受了他们的欺负,心里气恼,谁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些官员为了要他们在庄宗面前说句好话,还得向他们送礼讨好。有个伶人名叫景进,专门替庄宗刺探外面的情况。谁不讨他的好,他就在庄宗面前说坏话,谁就该倒霉。所以,官员们见了景进,没有不害怕的。

唐庄宗要封两个伶人当刺史。有人劝阻他说:“现在新朝刚建立,跟陛下一起身经百战的将士,还没得到封赏,反倒让伶人当刺史,只怕大家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