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49

第49章 焚书坑儒(12)

萧何虽然年轻时就和高祖过从甚密,高祖还是一般平民时,萧何曾多次救护过他。后来高祖担任亭长,更经常在一起。高祖起兵后,他一直担任重要工作,成为高祖的左右手。但是高祖对他也不是没有猜疑的。比如公元前204年,高祖和项羽在京、索之间激战的时候,曾连续几次派使者去慰劳萧何。这个情况就有些反常。当时有个姓鲍的对萧何说:“汉王正在野外艰苦奋战,还几次派使者来慰劳你,是对你产生怀疑了。我替你设想,不如把你的子孙兄弟中所能够作战的都送到前线去,表示你无二心,这样,汉王就会更信任你了。”萧何采纳了这个意见,汉王果然非常高兴。又如还有一次,那是在公元前196年高祖亲自带兵去平定陈稀叛乱的时候,他刚到邯郸,就听说韩信在关中阴谋造反而被吕后所杀的事,于是派遣使者回去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又派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去做萧何的警卫。这可说是很高的荣誉了,所以很多亲戚、朋友、同事都来向他道贺,但独有召平为他忧虑。召平对萧何说:“你的祸端就在这里了。皇上出去平叛,天天在野外辛苦奔波,苦心筹划,而你却安安逸逸居住在官府之中,并没有去打仗立功,倒反而加封你,派部队保护你,这无非是因为最近淮阴侯刚在关中阴谋发动过叛乱,皇上对你也有猜忌之心了。所以派兵保护你,并不是宠爱你。我希望你辞谢了这次的封赏,不要接受,并且把自己的家财统通拿出来补助军饷,那皇上对你就不会疑心了。”萧何照着召平的建议做了,高祖果然很高兴。萧何镇守关中多年,政治清明,深得民心,这点高祖是知道的。公元前195年,黥布反叛,高祖又亲自带兵征讨,在前方曾多次派使者回来询问相国萧何在做些什么事。萧何因为皇上领兵在外,他就尽心抚慰和勉励百姓努力生产,以全部力量支援前线,正像讨伐陈稀时那样。当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你不久就会遭到灭族之祸了。你身为相国,功劳全国第一,还有什么可再升迁的呢?可是你从到关中以后,一切措施都得到百姓的拥护,十多年了,百姓都依附你,亲近你,你经常还是勤勉地工作,使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来问你在做什么,就是担心你在关中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发动叛乱。现在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在收买田地时,故意去利用权势压低价格,又不给现钱,用这样的方式来把自己的名声搞臭呢?皇上听到人民怨恨你了,他才会心安。”于是萧何依照这个办法去做,高祖知道了,果然很高兴。当高祖平定黥布叛乱回军的时候,人民拦在路上告萧何的状,控诉相国萧何如何用低价强买人民田宅几千万的事。高祖回到宫中,萧何去谒见,高祖笑着对他说:“担任相国的人还去夺取人民的田宅以为私利么!”高祖把人民拦在路上所递交的状纸都给他看,并对他说:“你去向人民认错,把田宅退还他们。”萧何虽然如此小心翼翼想尽办法来消除高祖的猜疑,但还是坐过一次牢,幸而有个王卫尉仗义执言,高祖才将他释放了。萧何自家所购置的田地,都是偏僻贫瘠的地方,他也没有修建华丽的高楼大厦。他说:“以后我的子孙如果好,他们会学习我勤俭过日子;他们不好,不要让我辛苦添置的家产被别人夺去。”两千多年前西汉的第一号开国功臣、长期担任丞相的萧何,对子孙就能这样要求,是难能可贵的。

萧何病危,当时孝惠帝即位不久,亲自去看望他,并征求他的意见:以后哪一个可以接替他担任丞相。萧何只推荐了曹参。曹参以前也是沛县的一个小官员,与萧何关系较好,后来一道随同刘邦起兵。等到两人都当了将相,却产生了隔阂,有了成见。但是,萧何并没有因为个人之间的成见而埋没曹参的才能。

曹参接替萧何而为相国,对所有的规章制度等等都没有丝毫的变更,一切都照萧何的老法子去做,而自己终日在相府中饮酒,无所事事。惠帝以为是曹参看不起他,颇有意见。曹参说:“高祖比陛下贤明,萧何比我能干,高祖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的法令已经清清楚楚,现在陛下只要垂衣拱手,不必多操心,天下自然而然的太平了。我只要牢牢守住自己丞相的职务,一切都遵照萧何的办法而不打折扣,这不是也很好吗?”惠帝同意了他的看法。曹参做了三年相国就死了。后来百姓编了一首歌,歌词的意思是这样的:“萧何制订了法律,严明而又齐备。曹参继任丞相,严格遵守,一点也不疏忽。有了他这样宽舒的政策,人民生活安定,没有烦恼。”因此,后来就形成了一个成语:“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尊重前人的经验,注意政策的连贯性,是必要的,但不求进取、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作风,却不值得学习。

贯高守信

井陉之战以后,刘邦立张耳为赵王。两年以后,张耳去世,张耳的儿子张敖继位,高祖刘邦把大女儿鲁元公主许配给他为王后。公元前200年,高祖因追击匈奴在平城(山西大同东南)被围。后脱围回来经过赵地,在赵地停留了几天,赵王张敖早晚侍候,脱去外衣,亲自端送酒食,非常恭敬,一切都按着女婿对岳父的礼节。但高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坐着的时候,两个膝头一拱起,像个簸箕一样,表现出一种很不礼貌的态度。他还动不动就骂张敖,真是傲慢、轻率到了极点。赵的丞相贯高以及赵午等一班大臣,年纪都是六十多了,原先都是张耳以客礼相待的人,平日讲究气节,看到高祖这种样子,很气愤。他们说:“我们的赵王太懦弱了。”于是企图说服赵王反叛。他们对赵王说:“天下纷乱的时候,各地的英雄豪杰都起兵自立,本领强的就成功了。如今大王侍候皇上非常恭敬,而皇上对你却一点礼貌也没有,请允许我们替大王把他杀掉!”张敖听了,立即咬破自己的手指,让鲜血直流,表示他对高祖的至诚,同时也与他们约誓,千万不能这样干。张敖说:“你们为什么说出这样错误的话来呢!想当初,我父亡了国,靠着皇上的支持才得以复国。我们后辈都受到了皇上的恩德,我的所有一切都是皇上给予的,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说出这样的话来。”事后,贯高、赵午等人私下商量:“是我们错了。我们的王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不肯忘恩背德。只是我们照理是不能忍受侮辱的,今天我们恨皇上侮辱我们的王,所以要杀他,却为什么要牵连和玷污我们的王呢?假使事情成功了,自然归功于我们的王;如果事情失败了,一切罪责由我们自己承担。”第二年,高祖在东垣(河北正定县南)一带扫清韩王信(不是韩信)的叛军残余以后回长安,又经过赵地。贯高这班人就在高祖必经之地的柏人县(河北邢台市东北)暗中进行布置。他们在馆舍的夹墙里埋伏了一些人,准备在高祖停留休息的时候,把他刺杀在床边。高祖来到柏人县这个地方,本来是打算停留休息的,但忽然觉得心里有点不安,他问旁边的人:“这地方的县名叫什么?”旁边的人回答说:“柏人。”高祖自言自语地说:“柏人,是受迫于人啊!”于是,他没有停留就一直走了。

又过了一年,那是公元前198年,贯高有个仇人知道他策划谋杀皇上,就向朝廷告密。于是,高祖下令逮捕赵王张敖和贯高等那一班人。消息传来,那十多个人都纷纷争着要自杀,惟独贯高一人非常生气地骂道:“哪个要你们这样干的!现在,我们的赵王事实上不知道我们策划的一切,却也遭到逮捕,你们全都死了,还有哪个去证明我们的王并没有参与造反呀!”于是,他们被推上像兽笼一般的囚车,囚车四周的板子还用胶密封了,和赵王一起被押解到长安。——在朝廷开始查办赵王张敖谋害皇上这一案件的时候,高祖曾下了一道命令:赵国所有的官员、宾客,有哪个敢跟随赵王的,都满门抄斩。贯高和宾客中的孟舒等十多个人,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利害问题,都自动地按着死囚的规矩,剃掉头发,用铁圈紧紧箍在脖子上,作为赵王家里的奴隶,跟着到了长安。——贯高来到长安以后,接受审讯,他说:“策划叛乱的事,只是我们干的,赵王实在一点不知道。”审问的官员因为他不揭发赵王,就用刑逼供。板子打,鞭子抽,有好几千下,他默不作声;又用锥子刺,刀子割,遍体鳞伤,身上没有一块好肉了,但他始终不改口。吕后多次对高祖说,赵王张敖因为鲁元公主的关系,料想他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高祖听了,气冲冲地说:“如果张敖做了皇帝,要多少女人就有多少女人,他还希罕你的女儿吗!”高祖一定要惩办张敖,不听吕后的意见。后来司法部门审理这个案件的官员,把审讯贯高的情况向高祖作了详细的汇报。高祖听了,说:“这是一条好汉!我们这里有哪个认识他的,私下再去问问他。”中大夫泄公说:“他是我的同乡,我早就了解他,他本来是赵国讲气节、守信用、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人。”于是高祖就要泄公拿了皇帝的特别通行证到监狱里去。这时,贯高已受过酷刑,坐在竹床上,听到有人来,抬起头,瞧了瞧说:“是泄公么?”泄公慰问他,态度像以前那样热情。两人的谈话逐渐谈到那个造反的问题上来了,泄公问他,到底赵王张敖有没有参加阴谋策划。贯高说:“难道有哪一个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吗?这是人之常情啊!现在我的三族都被宣判死刑,难道我要用赵王来换我的亲人吗?但是,因为赵王事实上没有造反,这完全是我们干的,我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不顾事实。”贯高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表明赵王确实是不知道。谈完以后,于是泄公进宫向高祖作了详细汇报,高祖随即下命令,赦免了赵王张敖。

高祖很欣赏贯高这种说一不二的做人态度,叫泄公去通知贯高说:“赵王张敖已经释放。”同时还告诉贯高,高祖也赦免了他。贯高高兴地说:“我们的赵王确实已经释放了吗?”泄公说:“确实的!”泄公又说:“皇上很称赞你,所以也赦免了你。”贯高说:“我之所以不死,要留着这条命,为的是证明赵王没有造反。现在我们的赵王已经被释放,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了,死已无恨。而且做臣子的背着篡位和谋杀皇上的名声,还有什么面目再在皇上手下工作呢?纵然皇上不杀我,我心里不感到惭愧吗?”于是,他仰起头,自己切断喉咙而死。这时,他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司马迁在《张耳陈余列传》后部分所附的张敖的事迹,事实上是表彰贯高那种明辨是非,主持正义,说一不二,决不推卸自己的责任而苟且偷生、嫁祸于人的高尚品德。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我国古代的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要想确切知道究竟有多少,恐怕现在也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目。有人初步推算,大约有8万种左右,而历代毁于兵燹战乱的又不计其数。

人们不仅会问,这么多的书籍古人是怎么印制出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书籍分为抄本和印本两种流派。在印刷技术发明以前,人们主要是靠手工抄写传播文化,正式的书籍都是手写。我国正式的书籍是周人的简策,把文字刻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然后把一片片的简用绳子穿在一起,这就是最早的书籍。传说孔子很喜欢《易经》,由于经常翻看,把穿简册的绳子磨断了好几次呢!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使用缣帛写字,丝帛轻薄柔软,便于携带,文字书写长短又不受限制,在纸发明以前,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书写材料。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帛书《老子》,就是证明。汉代纸发明以后,成本较低,书写和携带更方便,逐渐取代了缣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六朝隋唐时期,大多用黄纸书写以防蠹。敦煌发现的佛经卷子绝大多数都是用黄纸写的。从商周到隋唐。正式的书籍主要是靠手工抄写,或者著书的人自己写,或雇人抄写。写书极其辛苦,现存敦煌写本中就保留着一首抱怨佣金不高的打油诗:“今日写书了,合有五斗米。高代不可得,还是自身灾。”还有一首诗抱怨雇主饭食不好:“写书不饮酒,几回笔头干。”由于写本代价高,数量少,不容易普及流传,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了。

我国的印本书可以溯源到秦汉时期的石经。公元175年,东汉蔡邕因经书传抄讹误,请求校定刻石,把《易》、《书》、《诗》、《礼》、《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刻到在石头上,立在首都洛阳太学门外,作为法定教科书。因为汉代石经刊刻于汉灵帝熹平年间,所以称为“熹平石经。”据说石经刊刻以后,各地赶往洛阳去抄写经书和校对文字的人很多,太学门前车水马龙,洛阳城内交通都被堵塞了。此后曹魏、唐、辽、宋、清历代都曾刻经。不但刊刻儒经,佛、道两家也都把自己的经典刊刻在石头上。如果把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摹拓下来,就是一篇篇文章。可以说石刻拓本就是雕版印书的前驱。到公元八九世纪,印本书籍在我国已经出现,从此以后,印刷术成为印制书籍的主要方法,并从我国传播到世界各国。

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代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有汉代发明说、北朝发明说、隋朝发明说、唐朝发明说、五代发明说等等。从大量文献记载和实物可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的说法是较为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