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027

第27章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27)

到那天,范睢上离宫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睢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

范睢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睢还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

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睢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睢。

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睢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十五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指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睢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

当下,秦昭襄王就拜范睢为客卿,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预朝政,正式拜范睢为丞相。

魏王受到秦国的威胁,十分惊慌。相国魏齐听说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打发须贾到秦国去求和。

范睢听到须贾到了秦国,换了一身破旧衣服,到客馆里去见他。

须贾一见范睢还活着,吓了一大跳,说:“你现在在干什么?”

范睢说:“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当个使唤人。”

须贾见他身上穿得单薄,冻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茧绸大褂来,送给范睢,并且留住他一起吃饭。

须贾说:“听说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张禄。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够给我引见?”

范睢说:“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识。大夫要见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见他吧。”

范睢陪须贾到了相府门口,对须贾说,“大夫等一会儿我去通报一下。”

范睢进去不久,里面传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须贾进去。须贾问守门的侍者说:“刚才同我一块儿来的范叔,怎么还不出来?”

守门的说:“哪儿来的范叔,刚才进去的不就是咱们的丞相吗?”

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睢,吓得一身冷汗。他进去后,跪在地上爬到范睢面前,连连磕头,说:“我须贾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请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睢把须贾狠狠地数落了一顿,接着说:“你今天见了我,给我这件绸袍子,总算还有点人味儿。看在这个份上,我饶了你的命。”接着,他又叫须贾捎信给魏王,要魏王杀了魏齐,才允许魏国割地求和。

须贾回到魏国,把范睢的话回报了魏王。魏王情愿割地求和。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魏国求和,秦国就按照范睢远交近攻的计策,先向韩国进攻。

苏秦佩六国相印记

战国时期,各国在外交政策上存在着合纵和连横两条路线的斗争。所谓合纵,简单地说,就是六国联合起来以对抗秦国的威胁。所谓连横,就是各个国家分别与秦保持友好关系以求自保,也就是向秦国投降。这两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他们在各国进行活动的游说词,为当时游说之士所传习,所以合称为纵横家,也算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派别。最近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是研究这一学派的主要著作。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求学,是当时著名纵横家鬼谷先生的学生。他学成以后,到各国去进行游说,但没有得到一个国君的赏识。几年以后,盘缠用完,潦倒而归。家里兄弟嫂妹妻妾看到他回来那狼狈的样子,都暗中讥笑他,说:“我们周地人的习俗,都是经营家产,致力于手工业和商业,只求获得十分之二的利润就满足了。现在你放弃我们的传统谋生方式,而只想凭一张嘴去猎取高官厚禄,最后落得这样窘迫的境地,不也活该吗?”苏秦听了,感到很惭愧,觉得自己真没有用,太不争气了。他决心奋发图强,于是,闭门自学,足不出户,把所有的书全部拿出来仔细地阅读。读完一遍之后,颇有感慨地说:“我已经拜师而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不能以此而获得名誉地位,那即使读得再多些又有什么用呢?”他改变了学习方法,只选择《阴符》这部书来仔细钻研。他伏案精心钻研,有时眼睛实在睁不开了,昏昏欲睡,就拿一个锥子在自己大腿上钻一下,用这样的办法来振奋精神。有时血都流到脚后跟上了还不知道。于是,“锥刺股”后来就成为勤学苦读的范例。一年以后,他认为已经透彻掌握了该书的精神,就打算出去再碰碰运气。这部书的主旨,就是告诉人如何揣摩各个君主的思想动向,投其所好,以达到接近他,从而取得信任的目的。苏秦觉得很有心得,所以很自信地说:“从此,我有把握说服当前的一些国君了。”因为他的家在周的都城洛邑,就去谒见周显王。显王身边的人平时很熟悉他,认为他知识浅薄,见解又不切合实际,所以周显王没有用他。

在东周碰了钉子,就往西到秦。秦当时刚刚杀了商鞅,对游说之士怀有戒心,因此苏秦又受到冷落。他从秦往东到赵,赵相国奉阳君对他不表示欢迎。他由赵又到燕。在燕住了一年多,才得到一个机会会见了燕文侯。他给文侯分析了秦、齐、赵三强国争夺天下的形势,又谈到燕国必须联齐、联赵才能确保安全的道理。燕文侯同意他的观点,对他说:“如果能这样,我任命你为相国。”于是,文侯资助苏秦一些车马和费用,要他出使赵国。这时,赵相奉阳君已死,为苏秦在赵的活动扫除了一个大的障碍,他谒见了赵肃侯。他揣摩了赵肃侯想建立霸王之业的心理,在谈话中,从赵的地理位置,秦、齐、赵的关系,说明合纵是符合赵的利益的。苏秦的这段游说词很长,纵论天下形势,分析精辟,引用大量历史事件作为论据,更加具体有力。这样,终于说服了赵肃侯。肃侯说:“如果能够达到你讲的这个目的,我任命你为相国。”肃侯给他一百辆华丽的车子,千镒黄金(一说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珍贵的白璧一百对,丝绸锦绣千匹,要他到各国去从事合纵的工作。

正在这个时候,秦惠王派大将犀首攻魏,俘虏了魏将龙贾,夺取了魏地雕阴,并有东进的趋势。苏秦担心,如果秦兵东向攻赵,那他的计划将全部落空,他的美梦也将彻底破灭,他必须破坏秦的这一行动。怎样才能阻止秦攻赵呢?他经过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

苏秦有一个同窗好友,名叫张仪,魏国人,同在鬼谷先生那里学习的时候,苏秦知道他学得好,自己远远比不上他。张仪毕业后,到各国游说。在楚国,曾为楚相国的宾客。有一次,他陪楚相饮酒,不知什么原因,楚相的一块白璧忽然不见了。在追查的过程中,有人对楚相说:“张仪这个人家境贫寒,行为也不检点,这块璧必定是他偷了。”楚相将张仪抓来拷问,虽然屁股都打烂了,身上也血肉模糊,但张仪硬是不承认。楚相没有办法,只好将他释放,赶出相府。张仪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很同情他,可怜他,悲愤地对他说:“唉!你如果不读书,不去谋取功名富贵,怎么会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张开口对他的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他的妻子忍不住笑着说:“你是受的笞刑,舌头当然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好了。”

张仪在楚郁郁不得志而又遭到冤屈的情况,苏秦是了解的。于是,他暗地派人到楚国去接近张仪,和他交朋友,并启发他说:“你和苏秦不是年轻时的同窗好友吗?听说现在他在赵身居要职,准备联合其他诸侯以抗秦,你为什么不到他那里去找机会呢?他一定会推荐你担任重要工作,从而实现你施展才能的愿望而飞黄腾达。”张仪一听,顿开茅塞,于是立即整装去赵。一到邯郸,就到相府上书求见苏秦。苏秦事先嘱咐了守门人,不让他马上进来,但又不回绝他,不放他走开。这样,使张仪见又见不着,走又走不了。一连好几天,真是等得心烦死了,不免产生怨恨之意,最后,好不容易才被接见。老同学多年不见,应该是很亲热随和的,哪里知道苏秦当了大官,地位变了,架子十足,根本不念老同学的情谊,不但不出来迎接,坐在堂上身都不起,而且还只让他坐在堂下,像对待一般下级官员一样。张仪感到非常难堪,满肚子不高兴,但又不好马上告辞,费了这么多时间和周折见了面,毕竟还抱有一线希望。谈了几句话之后,正是吃饭的时候了,苏秦留他吃饭,但又不与他同席。苏秦在堂上吃山珍海味,摆满一桌,而送到堂下张仪面前的呢,却是一盘小菜和糙米饭,是一般奴仆吃的伙食。张仪真是肺都气炸了,但还是忍耐着。吃完饭,苏秦带着轻蔑的口气说:“像你这样的才能,想不到竟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我不是不能推荐你,使你得到一个好的工作,但是,你实在不中用,不配我收留。”苏秦就这样毫不客气地回绝了张仪。张仪来赵,满以为苏秦会看在老同学、老朋友的情谊上,给他安排一个优越的位置,想不到竟受到这样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张仪出来,发誓要报仇。但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他想,合纵即将形成,六国都受苏秦的控制,无法去施展他的抱负,只有秦是赵的强劲对手,能给赵以打击和威胁,于是决定去秦。

张仪从苏秦那里被气走之后,苏秦对他的一个家臣说:“张仪,是当今最有才干的人,我真的比不上他。今天我幸运地得到机会比他先获得富贵,而将来能够掌握秦大权的,只有张仪了。然而,张仪很贫困,到秦以后,没有活动经费,没有办法见到秦惠王。他这次到我这里来,我不是不了解他的意图,也不是不能安排他适当的工作。我是怕他在这里满足于眼前的安乐,而不去争取实现自己宏伟的目标,所以故意叫他来,又故意侮辱他,用这样的方法激发他奋发图强的意志。你派人为我暗地里去照顾他吧!”苏秦把这件事告诉了赵王,赵王特地拨出车马和经费,派人扮着商人模样,与张仪同行,晚上同住一个客栈,慢慢和张仪接近。在交谈中,商人对张仪的遭遇深表同情,愿意以车马金钱相助。所以一路之上,张仪的吃、住,以及其他一切开支,都由那位商人支付。到秦以后,又帮他进行活动,因此,张仪能够很快就见到了秦惠王。经过几次谈话,惠王对他的学识、才能、见解很欣赏,任命他为客卿。客卿虽然不是正式官职,但地位显赫,往往一言九鼎,与惠王一道共同策划讨伐各国诸侯的大计。

张仪在秦受到重用以后不久,一天,那位商人来向张仪告别。张仪说:“我是完全依靠你的帮助才得到今天这样的地位。我正要报答你的恩德,你为什么就要走呢?”那位商人说:“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苏秦。他担心秦攻赵而破坏合纵,认为非你不能掌握秦的决策大权,所以故意激怒你,而派了我暗地里对你进行照顾。这都是苏君的安排。现在你已经被秦所重用,我的任务完成了,请允许我回去交差。”张仪听了,才恍然大悟,说:“哎哟!我中了他的计还不知道呢!我比不上苏秦是分明的,我又是刚刚被任命担任客卿的职务,怎么可以打算攻打赵国呢,请你替我谢谢苏秦,只要苏秦活着的时候,我还敢说什么呢?况且苏秦存在,我张仪还有什么才能可以表现呢?”不久,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他写了一封文书告诉楚的相国说:“从前我和你一同喝酒,我并没有偷你的璧,你竟用笞刑拷问我,现在你好好地守住你的国家吧,我倒要来偷你的城邑了。”

苏秦把张仪安插到秦以后,对于秦攻赵的顾虑消除了,从而积极进行他的合纵计划。他先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然后去说齐宣王、楚威王,使他们都赞成合纵,同意建立抗秦联盟。他的游说辞,因人而异,花样百出,但都分析精辟,论证周密,能动人之听。其内容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点:一点是恐吓。如果纵约不成而西事秦,有不可幸免的危险,二点是利诱。只要纵约一成,凡是希望得到的东西,均唾手可得。三点是夸张。每到一国,必夸大其辞,说得天花乱坠,使听者心悦诚服。其夸大之点,不外乎地势的优越,武力的雄厚,蓄积的丰富,当局的贤明等等。四点是有周密的计划。对纵约的内容解释得清清楚楚。苏秦用这些方式进行游说,大获成功,六国都赞成纵约。当他最后说服楚威王去回报赵肃侯的时候,得意之状,从经过洛阳时的情景就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