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111

第111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23)

这一下可惹恼了河务大员,一个小小的七品官,竟然不把他放在眼里。于是他罗列了一些罪名,上疏弹劾孙蕙。宝应县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为知县鸣不平。自孙蕙来到宝应,体恤民苦,为民请赈,革除旧有的各种名目的杂捐,深得民心。这一次,百姓决意护主。大家自动地聚集河上,奋力苦干,仅用6天,数十里的长河就疏通了。这件事对蒲松龄的影响不小,重又燃起他步入仕途的雄心。在帮助孙蕙处理文牍之余,他坚持写诗,身所经历,都成为笔下所咏,并仍然对狐鬼故事抱有浓厚的兴趣。也时常和孙蕙谈起科举之事,孙蕙理解乡友的苦衷,所以,蒲松龄一年后返乡,孙蕙写了一封长长的推荐信,希望能在考试中助他一臂之力。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返乡后的第二年,他又参加了乡试,并呈上了孙蕙的推荐书。但是这一次又没有成功,推荐书也没起作用,他痛苦已极,家中境况越来越坏,又加上大旱,妻子又生下了一个男孩,生活更加穷困艰窘。

六月的天气,骄阳似火。蒲松龄家中无米,只能煮一点麦粥,不待粥凉,大儿子便狼吞虎咽,呼噜呼噜地喝起来,二儿子还没有多少力气,只能大呼小叫地争嚷要吃,小儿子刚刚学步,也饿得翻盆倒碗,女儿望着父母愁苦的脸色,不知该怎么办。蒲松龄心里更加难过,身为五尺男儿,竟养活不了一家老小!

为了家庭的生活,他只好到大户人家去做塾师了。

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1673-1675年)蒲松龄在本邑半泉乡王家坐馆,任塾师。王家是淄川名门大族。在王氏兄弟中,王观正与蒲松龄最相投,又同是科举失意者,所以两人交情甚厚。蒲松龄家母病逝,无以营葬,王观正慷慨解囊相助。

从王家撤馆后,蒲松龄又到罢职归田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家做了西宾,唐梦赉很器重他。最令蒲松龄感动不已的是唐梦赉对他写鬼狐神怪,创作《聊斋志异》大加褒奖,并在几年后,为《聊斋志异》写了序言。

康熙十七年(1678年),蒲松龄乡试又名落孙山。这一年,他到刑部侍郎高珩家坐馆。高家也是当地的名门大族。高珩对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也极感兴趣,在康熙十八年春,《聊斋志异》初次结成集子时,高珩也写了一篇序,阐述志异的特点和功用,以相推奖。这些都无疑是一种鼓励,对蒲松龄来说也是很大的动力。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又到了淄川西鄙西铺村的毕家坐馆。毕家也是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请蒲松龄来家教几个孙子读书,也把他当作清谈的伴友,文字的代笔,应酬的替身。蒲松龄才华出众,措词得体,文笔优美,谈吐风雅,给毕家增色不少。

毕际有也比较开明,蒲松龄来到毕家后,仍然利用授业之余写狐鬼小说,毕际有对此不但不反感,反而也兴致勃勃,还为他提供了不少创作素材,蒲松龄很感动。在当时,读经、研经,准备科考才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经事,而写鬼狐小说常被世人视为邪道。即使是自己敬重的孙蕙也曾写信劝他集中精力治举业,不要再把精力放在写狐鬼小说上。

蒲松龄还算幸运,作馆的几家,基本上都不歧视小说家,不加干涉,所以他才得以执著写作。毕际有更令他所敬,二人时常谈诗论文说聊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当时非常有名望的大诗人王士祯来到毕家,毕王两家世代联姻,毕际有的夫人是王土祯的从姑母。蒲松龄有机会作陪,能这么幸运地见到王士祯,蒲松龄非常高兴,二人谈诗论文,很投机。王士祯看过蒲松龄的部分《聊斋志异》手稿,诚心诚意地称誉了一番,这使他非常激动。能得到有名望的大诗人的公开表扬称赞,也算是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辛苦创作即将得到社会承认。他一生与王士祯仅见了这一次面,但却结成了文友,有书刻成,互相寄赠。王士祯后来读完《聊斋志异》,还作了评点,写了一首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诗:

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栅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此后,蒲松龄信心倍增,更加努力地创作,他的名声连同他的《聊斋志异》在没有最后完成的时候,就已远扬,广为社会所知了。

女科学家王贞仪

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清代,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家。在众多的科学家中,有一位女科学家十分令人瞩目,她就是当时有名的才女王贞仪。

王贞仪,字德卿,清高宗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于江苏江宁(今南京)一个士大夫阶层家庭里,祖父曾任过宣化(今河北宣化)知府。

王贞仪自幼喜欢读书,所幸的是,她家拥有丰富的藏书,她由浅入深,把家里的藏书一一读遍,渐渐对自然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非常崇拜当代大科学家梅文鼎,对梅氏的天文算学著作读了又读,她也很崇拜父亲,向父亲学习医学卜术方面的知识。

王贞仪聪明敏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除了热爱自然科学外,她还能诗善画,琴、棋、骑、射无所不能。在与她同年龄的女孩子中,她可算得上是一个小小才女了。她人虽小却志向远大,想象着自己将来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王贞仪虽然是个女孩子,但她很幸运,在封建礼教的传统下,家里人从未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套在她身上,而是支持她读书学习。祖父和父亲还常带她出门远游,她曾到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安徽等地,这使她眼界大开,对她日后的发展有所神益。

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王贞仪还喜欢带着问题动手做试验。比如她把水晶灯挂在房梁上当太阳,小圆桌放在灯下当地球,自己手拿一面镜子当月亮。脑中思索着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手上不停地移动这些东西反复试验,借以研究月食等天文现象,然后把观察的结果写成文章,阐述她的心得体会及见解。她还经常在傍晚的时候坐在院中观察天文、气象,反复仔细观察天空中大小星辰的变化、各种云层的色彩、形态及流动状况等。常常一看就是几个时辰,甚至观看一整夜直到天明。第二天再把头天观察的结果、心得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研究,写成文章。久而久之,她就掌握了丰富的天文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她可以根据云彩的变化,预测短期内天气的阴晴和雨雾的变化,她也可以根据对旱、涝、晴、雨的分析,估计出当地当年农村的农业状况。

有一年,王贞仪观测到天空经常出现鱼鳞状的云彩,而圆锥形的雨云则总也不出现,因此她推断:“今年定是大旱之年。”她就对当地农民说:“今年会有旱灾,你们最好种些早熟的农作物。”后来的实践证明,她的推断是十分正确的。

又有一年,王贞仪观察到大批的蚂蚁群纷纷从低洼的地方转移到比较高的地方,她根据经验推测今年必有涝灾。王贞仪就对农民说:“今年可能会出现涝灾,你们应该改种高杆作物。”她的话又应验了,果然就出现了涝灾。农民们说王贞仪真神,能掐会算,都伸出大拇指夸奖她,以后有的人在出远门的时候也找王贞仪请教天气情况。可他们哪里知道,王贞仪为此曾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王贞仪著有《地圆说》,书中指出了人所居住的地球是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洞之中,在宇宙中是没有绝对的上下左右之分的。地圆说这一论述是针对人们当时所普遍存在的疑问而解答的。那是在祖父朋友们的一次聚会上,有一花甲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现在中西方天文学都已表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形状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也是一个球体。既然是球体,如果我们居住在上方,那么,居住在离我们较远的地方的人不就是在斜站着了吗?而居住在圆球下面的人不就要跌倒了?这一疑难问题让我思索了许久,可始终不能理解,趁现在大家正在谈天说地,特意提出来,愿意请教。”他的问题使在座的人,或面面相觑,或七嘴八舌,可谁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年仅19岁的王贞仪站出来,看了看大家,然后说:“我读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古今书籍,略知一些。”在座的人赶忙说:“贞仪姑娘快快讲给我们听。”王贞仪说:“人居地上应该以所居住之方为正。你所说的离我们较远的人都斜立着,居下方的人就要跌倒,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实际情况是我们头顶上都是天,脚底下都是地。”人们又问:“如果像你所说,那么在地球两侧和下面的人为什么能直立行走而不是侧卧在地上呢?”王贞仪笑了笑,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球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为,而这吸引力是从地心一点出发的。地面上的人和动物都受这一巨大吸引力支配。所以人的头都向上,脚都向下。”在座的人听后纷纷点头似有所悟,并称赞王贞仪的学问。

王贞仪还在《地圆说》中充分论述了地球之所以是圆形的六点理由。(1)人们依照罗盘指示向东方行走,有时在大海上航行,有时在陆地上步行,只要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地走下去,就必然会有一天又回到原先的出发点。(2)人们向南方行走,逐渐感到北极星变低了,走到赤道就会看到北极星在地平线上。人们向北行走又看到北极星逐渐变高,等走到了北极,就会看到北极星在天顶。(3)人们登高就可以望远,登得越高看得越远。(4)人们站在海岸看入港的航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能看见船身,反之首先看到的是船身,然后是桅杆,最后就什么也看不见了。(5)有月蚀的时候,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地影遮住了月球,有时仅遮住一部分,而地球呈现在月球上的是圆影。(6)人们在东方看见日出比西方早,越往西走,就见到的越晚,那么就会有一些地方与东西方向所见到日头的时间会相差十二个小时。正像古人所说:“东方日中,西方夜半。”

王贞仪很有科学头脑。她读的书多了,自然就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她不信风水占卜之类的迷信说法,为此她还写了《葬经辟异序》一文,指出迷信风水的说法“全是骗人的鬼话”。痛斥《葬经》中宣扬的看地葬坟,得风水好地可以让子孙后代得到高官厚禄的谬论,后来她又撰写《星象图解》、《象数窥余》等著作,更加科学而通俗地阐述了大自然的规律、变化等,告诉人们不要相信封建迷信。

王贞仪钻研科学完全到了痴迷的程度,都二十好几了,还不思出嫁,这在当时实在是有悖于社会风俗的。在父母的十再催促下,她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婚事。25岁时嫁给了安徽宜城人詹枚。但不幸的是她才结婚4年,忽身染重病,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起来。临终时她嘱托丈夫把自己的著作刊印出来,而后带着说不尽的遗憾离开了人间。此时她年仅29岁。

王贞仪的生命虽然十分短暂,但由于她的勤奋刻苦,却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述占多数。如《星象图解》2卷、《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证化》、《西洋筹算增删》各1卷、《象数窥余》4卷,《德风亭初集》14卷、《德风亭二集》6卷等。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著作,如《锈鞅余笺》10卷、《文选诗赋参评》、10卷等。

王贞仪常用自己写的一句诗自我勉励:“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似丈夫。”从诗中不难看出王贞仪的雄心大志。王贞仪也的确没有空怀一腔抱负,无论是看她的学术造诣,还是看她的著作数量,被称为女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亭村一户农民家里。名孙文,字逸仙,因后来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所以“中山”就成了他的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拜倒在洋人脚下,放手卖国。岌岌可危的国势使得诸多有志之士开始准备以行动报效祖国。在孙中山的积极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组成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为同盟会制定了著名的十六字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更鲜明地揭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后来,孙中山又把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斗争。连绵不断、此呼彼应的起义动摇着****的根基,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中国的黑暗上空,宣告了清王朝封建庙堂的坍塌。1911年12月底,孙中山从国外归来,立即被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孙中山庄严宣誓就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垮台了,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破天荒地出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大的里程碑。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制定了以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为原则的《临时约法》。这些法令和政策宣判了封建帝制的死刑,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主思想的高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人们以新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