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1)
6178300000102

第102章 以少胜多采石战(14)

唐伯虎诗、书、画三绝,在当时很有名气。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绘画。他擅长山水,也画人物、花鸟等。他的山水画不但继承了宋人对大自然严谨精细的观察与表现力,同时也继承了元明等文挖画家提倡的主观情趣的表现力,技法上大斧劈皴,常与细劲的长线条相结合,既有粗放的水墨画,又有工细着色的“院体”,工笔、写意都很出色。他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是《骑驴归思图》,画的是噶个寒士在秋风瑟瑟、峰峦奇曲的溪山深处,骑着疲驴而归的场面,揉合了他的生活经历,带有一种忧郁的情调。比较著名的山水画还有《山路松声图》、《清溪松荫图》、《抱琴归去图》等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花鸟画有《孟蜀宫使图》、《秋风执扇图》、《枯槎鸜鹆图》等。

唐寅的晚年很凄凉,他衰老多病,没有力气作画,有时竟没有米下锅,不得不向邻居借米度日。嘉靖二年(1523年),夏历十二月初二,唐寅54岁时,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临走时留下一首绝笔:“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相识如相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唐伯虎的传奇故事,如三笑姻缘等。事实上,唐寅的生活经历坎坷,是没有“三笑”、“九美”之类的风流艳事的。

明代四大画家中,年龄最小的是仇英。他比文征明、唐寅约小二十多岁。

仇英,字实文,号十洲,祖籍太仓(今江苏),他本人常居苏州。

仇英出生在一个较为清贫的家庭里,为生活所迫,他很小的时候就到苏州的一家漆店里当了学徒。13岁时,据说是唐伯虎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就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老师周臣,经周臣的悉心培养,严格训练,使仇英很快脱颖而出,只几年功夫,他的画就小有名气了。十六七岁时,就和当时已有大名的画家沈石田、文征明、周东邨、唐伯虎合作画了《桃渚图卷》,再后来,他的名声竟超过了老师周臣。

仇英成名以后,结识了许多名人、画家,其中有一个叫项元忭的大书画收藏家。项元忭是明代鉴赏家项予京的孙子,家里收藏着许多世代名画家真迹,项元忭极为欣赏和敬重仇英的才华。就主动邀请仇英住到他家临摹古画,进行创作。仇英也极为珍视这次机会,对项家藏画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并细心揣摩,他力学苦练,埋头作画,一干就是五年,在画艺上大有长进,成为一名临摹古画的高手,“摹唐宋人画皆能乱真”。

仇英的画“或独创或改绘旧本”,题材大多来自民间,画他最熟悉的人和事,以民间艺人的方式进行创作,深受大众喜爱。同时由于他接触过许多古画真迹,受文人绘画的熏陶,作品中也有相当部分能满足士大夫阶层的趣味。

仇英的画以“秀雅纤丽”的院体著称,受老师周臣、师兄唐伯虎水墨一体的影响较深,并具独创精神。于繁华富丽中含飘逸优雅,精巧丽密中含蓬勃欢乐。画工严谨各具意态,既有艳丽工细的画,又有细笔与较为粗放的白描画法。仇英最擅长的是人物画,他画的人物仕女是“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具有明朝特色。

仇英作画非常专心。相传有一次有支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地从他家门前走过,家里人都去看热闹,唯独他什么也没听见,后来闲聊中家人谈及此事,他却诧异地问:“我怎么不知道?”

仇英一生短促,他的绘画成熟期不过二十多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却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有《兰亭修楔图》、《春夜宴桃李图》、《金谷图》、《清明上河图》、《子虚上林图》、《绪夷职贡图》等。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这四位明代著名画家,创立了“吴门画派”,自明代中叶至清代初期,一直有着广泛的声誉及影响,是明代著名的一个画派,他们对我国古代画坛的贡献是巨大的。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从太祖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那天算起,到思宗朱由检缢死煤山那天为止,大明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267年。在此期间,不知涌现出多少风流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年辈最晚者要属宋应星,多才多艺者也首推宋应星。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宋应星诞生在江西奉新县一个几代人都在朝中做官的大家族里。父母给他起名应星,字长庚。

夏风吹拂,树木繁阴,赣江两岸,居庐相望。一块块稻田,象鱼鳞一样,有次序地排列着。三三五五的农夫正在稻田里拔水稗。已到了而立之年的宋应星,不慌不忙地走近一位中年汉子的身边,非常有礼貌地说:“大哥,听说你们这里的人,用骨灰、石灰改良稻田土壤。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说罢,便从衣兜里掏出纸和笔来。那汉子直起腰,掀起衣襟,擦了擦脸上的汗珠,高兴地说:“难得你们这些读书人听这方面的经验介绍。”接着,他便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宋应星一边听,一边飞快地记录着。

和稻田里的那汉子告别之后,宋应星乘舟渡过赣江,来到家乡附近的最大都市南昌府。他走进一家造纸厂的门口,正好遇到一位老造纸工。他弯腰施礼道:“师傅!晚辈专程来向您请教造纸技术。”说完,又从衣兜里掏出纸和笔。那老者见他一身书生打扮,又见他态度如此谦逊,就慢条斯理地说:“我们这里共造两种纸:竹纸和皮纸。俺先谈竹纸的制造过程,我们每年在芒种前后,到山上砍竹。第一步,即将竹子一律截成五到七尺左右长。第二步,将截好的竹子放到池水里浸泡一百天。第三步,将浸泡好的竹子取出来,加以捶打、筛选,除掉青壳和粗皮。第四步,搅拌石灰化汁。第五步,将其放入握桶中蒸煮八昼夜之后,停火一天。第六步,将其从檀桶中取出,用清水漂洗。第七步,将其用草木灰水浆过。第八步,将其再放入釜内蒸煮,并用灰水淋渍。使其在10多天内,自然腐烂。第九步,将其放人臼内,舂捣成稀泥片。第十步,制浆造纸。俺再谈皮纸的制造过程……”那老者讲完,宋应星也将其全部记录下来。

鄱阳湖畔,有个很有名气的小地方一窑村。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烧制砖、瓦、陶瓷器为业。他们的杰作——五彩瓷器,畅销远近。宋应星离开繁华的都市南昌,走向偏僻的山庄窑村。当他走进村口一看,那里三面环山,山下的许多黄土窑洞紧相连,窑洞前,黑牛般的大石卧遍,黑牛石旁冒出股股清泉,清泉边的白杨扬枝披翠。宋应星不禁暗道:“黄土窑、黑石、清泉、白杨,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

其实,这里不仅景致美,这里的人们的心灵也美。随着一阵“汪汪”的狗叫声响起,宋应星已被热情好客的一位窑村老大爷领进窑洞里。老大爷叫孙女端上一碗茶水,又命老伴准备饭菜。宋应星连忙道:“晚辈要参观贵处的烧制砖、瓦、陶瓷器的工地。”老大爷道:“请贵客不要着慌,我儿子正带领人马在工地上干活,等咱们吃过饭,我带你去工地找他,让他好好向您讲一讲烧制五彩瓷器的经过。”

天黑了,工地上火光冲天。宋应星和老大爷吃过饭,他们一同朝着火光冲天的地方走去。

一晃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一日,宋应星正在书房里读书,哥哥宋应升走进来,指着贴在墙壁上写有“家食之问堂”的横幅,笑着对宋应星说:“这是你给书房所题的名吧?”宋应星放下书本答道:“对!”宋应升问道:“其含义是什么?”宋应星解释道;“‘家食之问’,就是有关家常生活的学问。我一直在研究这门学问。将来,我准备写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一言以蔽之,此书的内容全与家常生活有关。”宋应升连忙道:“你继续研究你的学问,哥哥不再打搅你!”说完,迈步走出书房。

浓重晶莹的甘露,驱走掌管寒冬季节之神,崇祯七年(1634年)的春天来临了。到任不久的分宜县教谕宋应星,对全县各类学堂巡视了一番之后,趁闲暇之际,走出任所,来到野外,倾听那高下皆成调的山歌,观赏那纵横自成塘的野水。他突然停住脚步,心里想:多年来,自己通过到各地调查、访问,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又获得了可观的第二手材料。写作《天工开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对这些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将其写进《天工开物》内。想到这里,宋应星不再游玩,毫不犹豫地走回住所。

夜晚,风送泉声,动听极了。宋应星住所里的灯光特别明亮,他伏在案几上,紧握笔管,仍然在构思。他想列出《天工开物》的写作提纲,然而,总是理不出一个头绪。他眉头一皱,想起晁错《论贵粟疏》中的“贵五谷而贱金玉”之句,心里突然一亮,暗道,“有了!首编首卷写五谷的种植,棉麻的栽培技术,末编末卷写金玉的开采、加工过程。”于是,他大笔一挥,很快列出全书的写作提纲:

第一编

乃粒第一:讲五谷的种植方法;

乃服第二:讲养蚕、缫丝、织布技术;

彰施第三:讲染色技术;

粹精第四:讲粮谷、食品加工技术;

作咸第五:讲食盐生产过程;

甘嗜第六:讲制糖工艺。

第二编

陶埏第七:讲砖瓦、陶瓷制造技术;

冶铸第八:讲各种金属的铸炼技术;

舟车第九:讲各种舟车的构造及性能;

锤锻第十:讲各种器具的锻造技术;

燔石第十一:讲各种矿石的采炼技术;

膏液第十二;讲榨油、制烛技术;

杀青第十三:讲造纸、造币方法。

第三编

五金第十四;讲金属矿藏的开采技术;

佳兵第十五:讲兵器、火药制造技术;

丹青第十六:讲各种颜料的配制方法;

曲蘖第十七:讲酿酒、酵母剂制造技术;

珠玉第十八:讲珠玉开采、加工技术。

崇祯十年(1637年)秋天,宋应星终于写完《天工开物》一书。当即,好友涂伯聚出资刊印了此书。这一年,宋应星正好50岁。

《天工开物》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它象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向四面八方撒播开去。

说书艺人柳敬亭

故事发生在明朝。有个15岁的少年为“避仇流落江湖”一日,他流浪到安徽敬亭山下,又困又乏,就躺下睡着了。朦胧中,少年似乎觉得有人在追赶他,又似乎感到母亲在轻抚他的双颊,他顿时惊醒,却原来是几枝柳条随风飘拂着他的脸,再细看周围,是满眼的绿柳。他突发奇想:“为摆脱仇人的追捕,我何不更名改姓呢?就姓这遍地柳树的柳吧。”于是,少年慨然长叹一声:“咳,从今天开始我改姓柳了,号就叫敬亭山的敬亭吧!”后来,这个改名叫柳敬亭的少年为了谋生,向艺人学习说书技艺,再后来,他成了著名的说书艺人。

柳敬亭,本姓曹,名逢春,江苏苏北泰州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18岁学习说书,先后到过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擅长说《隋唐》、《水浒》等,有很高的声望。曾同明末复社中的人相往来,后为左良玉幕客,明亡后,随清漕运总督蔡士英北上。

柳敬亭的说书生涯开始于江北的一个叫盱眙(xù yí续宜)的小镇(今江苏省)。那时他从家乡逃出来已有三年。盱眙这地方虽小,但还算热闹,当时已有艺人在这里说书,柳敬亭对此很感兴趣,只要有艺人作场献艺,他都要在旁边聚精会神地听,专心致志地看,并用心揣摩书中人物的刻画及艺人的表演。看的时间长了,他也能照猫画虎地说上一两段。对说书艺术的爱好,也是为了生存而谋得一技之长,柳敬亭暗下决心做个说书艺人。

开始时,柳敬亭只是自己偷偷地练,自己说给自己听,到后来,他就硬着头皮到市面上去说,没想到竟赢得了许多听众。他说书不仅绘声绘色,更主要的是内容新颖不落俗套。

初步的成功使他有了信心,因而越说越好,但他已不满足盱眙这个小地方了,他渴望有名师指点。于是,他跨过长江,到了江南。在这里,他邂逅了一位老先生名叫莫后光。

莫后光是云间(今江苏松江)的一个儒者,他虽然不是说书艺人,但却对说书艺术有独到的见解,对说书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兴趣来了也能说段《西游记》、《水浒传》之类。有一次他无意间听柳敬亭说书,被他妙趣横生、新鲜别致的表演所吸引。莫后光暗忖:“这个后生是个难得的说书人才,儒子可教啊。”于是就主动收了柳敬亭这个学生。柳敬亭运气不错,他能结识莫老先生,也实在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莫后光谆谆告诫柳敬亭:如果想把说书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要熟悉各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并要对它们进行认真观察,细心揣摩。其次是把观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选择适用的,扔掉不适用的,选好题材。

说书艺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故事说得动听吸引人。说书技艺多种多样,有时可以从容铺叙,一路引来,直达胜境;有时可以说得简捷明快,穿插恰到好处;有时则不妨故意露出点破绽,让听众恍恍惚惚,直盼最后结局。总体说来,说书要掌握轻重、缓急,件件事都有交待,使听众首尾了然,欢喜赞叹而去。

莫后光还教导柳敬亭,说书艺人最理想的境界应达到。献艺时要忘记自己的事,忘记自己的貌,忘记座上的宾客,忘记时在今日,忘记自己姓甚名谁,做到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古人笑,我也笑,古人哭,我也哭。要和书中人物打成一片,使听众也忘记自己是谁,忘记是在书场听书,也和书中人物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