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88

第88章 诸葛亮躬耕之地在哪里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

然而,三国中赫赫有名的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到底在哪里?“三顾茅庐”的事情又发生在哪里呢?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

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大概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我很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关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有一个证据。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意思是: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躬耕于襄阳

也有人认为,诸葛亮隐居的隆中草堂,在今湖北襄樊市(东汉末年的襄阳)城西20里处。在《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然而《出师表》一文中所指的南阳为东汉的南阳郡,非今天的南阳市。南阳郡作为帝乡,其面积远比今天的南阳要大,直到襄阳城外。所以尽管隆中就在离襄阳20里的地方,当时仍然属于南阳郡的辖地,所以诸葛亮才自称躬耕于南阳。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驻兵襄阳。当时北方因董卓之乱,文人学士南依刘表的“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这些人帮助刘表“起立学校”、“撰五经章句”。他们都住在襄阳,不在南阳。

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至于诸葛亮究竟躬耕于哪里,现在还无法定论。

“孔明灯”的由来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