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64

第64章 杨贵妃生死之谜

杨贵妃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绝代佳人。她那传奇的一生曾触发无数骚客文人的才情,为之吟诗作赋。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沦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狈地与众臣逃跑,其爱妾杨贵妃死于马嵬坡。

公元75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时,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起义将士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殒于马嵬坡。

据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奇怪的是,去改葬的人回来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杨贵妃流落民间

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指。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坡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以此判断,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坡。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逃亡日本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坡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必死无疑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坡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坡,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

延伸阅读

杨贵妃为什么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民间传说杨贵

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就会被当作褒或者

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的。即使她是人间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令人们在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

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

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