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考古发现探秘
6103800000018

第18章 《霓裳羽衣曲》的创作之谜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堪称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中叶的一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晚年李隆基为奸相杨国忠蒙蔽,不理国事,但他对音乐艺术还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李隆基酷爱音乐,在历朝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的研究和热情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

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他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于是他努力地回忆梦中的仙乐,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怀里都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摆弄玉笛,寻找曲调,最后终于把曲子谱好了。

李隆基迫不及待地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专门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并在一个盛大的节日进行了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但杨玉环的舞裙被梅妃踩到,使整只舞功亏一篑。

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于是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中唐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他认为《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望女儿山仙女庙后有感而作。

关于此曲的来历最为大众接受的一种观点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太乐属将“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婆罗门即天竺,婆罗门曲为天竺舞曲。唐玄宗以太常刻石的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还有一种观点不同意那些传说。北宋王灼认为,音乐不可能是做梦梦到的。他在《碧鸡漫志》卷三说:“《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他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按他的说法,此曲是西凉的曲子,李隆基仅仅是加以润色改名而已。这种说法得到了元代胡三省等许多人的支持。

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延伸阅读

唐玄宗扮乐工

唐玄宗酷爱文艺,擅长音律,写过《霓裳羽衣曲》、《紫云曲》、《凌波曲》,每回作曲都说是描述梦中见闻。杨贵更不得了,把《霓裳羽衣曲》改编成《霓裳羽衣舞》,长袖一扬,回雪流风,每次都把玄宗的心情拉到阳春三月。有一天,他们的歌舞团在清元小殿演出,玄宗敲鼓,杨贵

弹琵琶,有人吹玉笛,有人吹簧管,有人打板,有人弹,有人奏方响,从早到午,自娱自乐,观众只有一个,就是杨贵的八

“秦国夫人”。玄宗演奏完毕,还乐颠颠地跑到秦国夫人面前讨赏钱:“我是一个乐工,今天有幸为夫人演奏,请夫人打赏!”可见,一代“风流天子”对于音乐艺术的爱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