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61

第61章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代诗人欧阳修,一生与酒结缘,号醉翁,得意时与酒共欢,失意时借酒浇愁。留下千古佳作。

人们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虽然出身于贫寒之家,终因学而优则仕,步入仕途。但为官不久,遭遇诬陷,于宋仁宗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官到滁州做太守。命运的转折,仕途的不顺让欧阳修更加倾慕于酒,每每借酒抒怀,皆成佳作。欧阳修善饮酒,所著《醉翁亭记》一文,酒意甚酣。

传世雄文

一天,欧阳修带着酒食游山,途中遇到几位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书先生。欧阳修邀他们一同到新修建的醉翁亭歇息闲谈,畅饮抒怀。几杯酒下肚,欧阳公己醉意朦胧,诗兴大发。欧阳修《醉翁亭记》记叙,醉翁亭周围山美水秀,美景如画。在欧阳公看来,欣赏山水的乐趣,只能心领神会,喝酒只是一种寄托而己。欧阳修所设太守宴,皆为临渊而渔,酿泉为酒,加之附近拔了些野菜,简单之中不乏惬意。与友人聚到一起饮酒,悠闲自得,众来宾欢呼沸腾,欧公却醉然其中。

遭受诬陷

为什么欧阳修明明酒量不佳,“饮少辄醉”,却偏偏喜欢喝酒;又自称“醉翁”,将新建的亭子命名为“醉翁亭”?

原来,欧阳修之所以到滁州当太守,是因“帷薄不修”的罪名吃了一场冤枉官司,被贬滴到这儿的。庆历五年(1045年)夏秋之交,河北转运按察使欧阳修被逮捕人狱,下到开封府审讯,一时朝野震动。欧阳修是著名词臣,文学成就卓著,誉满海内,偏偏案涉风流而又扑逆迷离,自然引起四方注目。欧阳修外甥女张氏是欧阳修姐夫的前妻所生,从小失去双亲,由欧阳修扶养成人,后嫁给侄儿欧阳展为妻。这位张氏耐不住寂寞,趁欧阳展当官外出之际与欧阳展的仆人陈谏通奸,事发交开封府右军巡院审判。张氏受审期间,为减轻罪名,解脱自己,胡乱招供,攀扯欧阳修。

右军巡院的判官孙摸,只上报了张氏与陈谏通奸之事,宰相陈执中大怒,他从亲信那里获知张氏的“供词”,认为大有妙用,就命令太常博士苏安世再去勘察,将张氏的供词肆意夸张,记录在案。为了慑服人心,他又派一位与欧阳修有矛盾的宦官王昭明前去监督。因为当初欧阳修出任河北转运使时,仁宗令王昭明同往,辅助欧阳修治理河北。欧阳修立即上书申说,严词拒绝宦官同往,迫使朝廷收回成命。陈执中以为王昭明一定会怀恨在心,伺机对欧阳修打击报复。不想王昭明是位有良知的宦官,他认为自己与欧阳修的矛盾纯属公务,并无任何私仇,王昭明进行深人调查,发现供词纯属捏造,都是“锻炼”所致,亦即严刑拷打的产物。最终案件不了了之,表面上看这是一起单纯的污蔑案,其实背后隐藏着一场严酷的政治迫害。

作文鸣不平

庆历四年(1044年)4月,正当范仲淹的“新政”蓬勃开展时,那些贪恋权势、昏庸不堪的元老派不愿意退出朝廷,诬陷范仲淹、欧阳修、尹沫、余靖等人结党营私。欧阳修愤而作《朋党论》,伸张正义。他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但真正的朋友,只有君子。文章针锋相对地批驳了朋党论。为此,欧阳修出贬河北。但是,欧阳修仍然不肯退缩,决心坚持操守、进退不敬,以自己的生命、前程去殉自己的事业、理想。因此,河北转运使任上,他又写下了《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已罢官的范仲淹等人鸣冤叫屈,据理力争。

陈执中、夏蝶等保守昏耳贵的老官僚,对欧阳修怀恨在心,趁机借所谓“桃色案件”报复。案件虽子虚乌有,但欧阳修却被革去现职,再贬为滁州太守。当年清秋9月,欧阳修怀着愤嚣的心情,策马离开了汴京。

延伸阅读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

山麓,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琅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

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鸟鸣不绝。更有唐建琅寺、宋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