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59

第59章 石曼卿:高歌长吟插花饮

石曼卿,名延年。以字行于世。北宋宋城人(今安徽阜阳),生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其酒量和饮酒风度,都堪称“酒徒”中的翘楚。

名士之中善于饮酒的人很多,简直可以车载斗量。但是像石曼卿那么大酒量,那么善于玩弄花样的人却比较罕见。他不像一般的名士缺乏政治天分,而是很有作为,可惜却英年早逝。

酒家佚事

石曼卿喜欢饮酒,并且酒量惊人。他和大侠刘潜是好朋友,两个人常常吹嘘自己酒量大。有一次,他们听说京城新开了一家王氏酒楼,因此相约去喝酒,两人到了酒楼后,要了几碟简单的下酒菜,就让酒家拿最好的酒出来。酒楼掌柜一看两人气度不凡,不敢怠慢。赶紧叫酒保为每人沽了两角花雕,没想到二人根本不使用酒杯,直接拿起量酒的酒角子把酒喝了。石曼卿望着掌柜的说:“酒是好酒,只可惜太少了”掌柜的一看,知道不能把二人当凡俗之人看待,立刻叫酒保搬来了一坛花雕。石曼卿用手摸着坛子上的泥封,笑着对酒家说:“这就对了。”

他说完了这句话,就不再多说一句。小心翼翼的启开泥封,然后和刘潜喝起酒来。这两人喝酒,既不行酒令,也不搞分曹射覆那一套,而是不停的喝。正如李太白诗中所言,一杯一杯复一杯。两人从早上开始,一直喝到傍晚,一坛花雕喝完,又接着喝了几坛竹叶青。看着天黑了,石曼卿这才站起来付了酒钱,面不改色的对刘潜拱拱手说:“今日喝酒甚欢,改日再叙。”次日,整个京城都传说王氏酒家去了两位酒仙,喝了一天的酒。

以酒会远客

石曼卿在海州担任通判时,有一天刘潜来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老友,他十分高兴。当即邀请刘潜上船,原来他的船上藏有佳酿和四时果品,这让刘潜大喜。两人坐定后,立刻开始豪饮,一直喝到半夜,眼看船上的酒都要喝光了。石曼卿发现船上有一斗醋,就把醋倒进剩下的酒中,两人接着喝起来,一直把混合了醋的那坛酒也喝光,二人才罢休。这时候天已大亮了,原来两人喝了整整一夜。古人说,酒中识英雄,月下看美人。石曼卿真可谓酒中豪雄。

宋仁宗执政后,石曼卿被提升为秘阁校理,这个职位虽然不显赫,但却在皇帝的秘书机构任职,属于皇帝的“智囊团”成员。当时,契丹人和党项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了辽、宋、夏共存的局面。不但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常常威胁宋朝,西夏政权更是惊扰宋政权。石曼卿对辽国和西夏的威胁非常担心,曾提出了一套很专业的防御策略(二边之备),可惜不为皇帝接受。

石曼卿不但喝酒好,胸中也确实有非常之志。史载他为人以气自豪,读书通大略,不专治章句,特别钦佩古人的大英雄气度和不世功勋。他的文章刚劲雄健,效法韩愈和柳宗元,有古意,大气磅礴。

北宋景祜五年(1038年),西夏王改称皇帝,定国号为大夏,意思是与北宋政权处于同等地位。从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每年对北宋都要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宋军常常战败。满朝文武这才重视起石曼卿的言论。他临危受命,负责起了西北的军事防御。这一次,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短时间内就从河北、河东、陕西等地征召了几十万大军,有效地起到了防御作用。宋朝廷对他的功绩非常看重,特别赐给他绯衣银鱼,可就在这时他却病倒了,不久去世,仅四十八岁。

在宋代,石曼卿的诗文就已经成为人们传唱的作品,他的名作《寄尹师鲁》被赞誉“词意深美”。

延伸阅读

酒怪

石曼卿被称为“酒怪”,他喝酒的时候披头散发,赤裸双脚,还在双手上戴上枷锁,称之为“囚饮”;有时候晚上也不点灯,自己摸黑喝酒,而且要求一起喝酒的客人也这么做,称之为“鬼饮”;有时候爬到树上去饮酒,称之为“巢饮”;有时候和客人一起喝酒,他突然爬到树上,过一会儿又跳下来,如此反复,称之为“鹤饮”;有时候用麻绳把稻草捆在自己身上,直捆的像子一般,而且连一起喝酒的客人都捆上,只伸出脑袋喝酒,称之为“鳖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