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54

第54章 王绩:良酒三升使人留

古人提出“立言、立德、立功”,唐朝诗人王绩的一生确实是无功的。他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归隐。他曾三次出来做官,但都不适合他的个性,他终身以魏晋时期的大名士阮籍为偶像,期望天天泡在酒缸里,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过着喝小酒、写小诗的日子。

名士大多是诗人,同时兼酒鬼。古人常常说诗酒酬唱,往往把诗和酒连在一起,这是因为诗和酒是抵御寂寞和无聊的两大武器。

神仙童子

王绩是隋唐交替时代的人,公元585年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隋开皇二十年(600年),15岁的王绩游历了京都长安,还成为一代枭雄杨素的座上宾,他虽年龄小,但是才思敏捷,风姿卓然。满座公卿都禁不住为他喝彩,称他为“神童仙子”。他的五言诗写的非常好,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他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此公非常博学,善弹琴,还会占卜。生来聪慧,处于乱世,不论在个人素质上,还是外在环境上,都使他具备了名士的气质。

养鸟饮酒

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政府发布招考官员的通告,因为王绩才华卓著,被免试录用,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来散漫惯了,受不了官场上的接来送往,作揖打拱那一套。就提出不在朝廷做官,却跑到江苏省西南部的六合县去做县丞。所谓县丞实际上是一个不入流的职务,是县令的副手,典文书及仓狱。不过,不入流没关系,只要有酒喝就行。王绩在任职期间什么也不干,唯一的事情就是喝酒。结果有人在上司那里说他擅自喝酒,玩忽职守。他一看自己呆不下去,就打好铺盖卷走人了。实际上,他根本无所谓当官,曾长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隋末大乱,他和隐士仲长子光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养养鸟,种种花,尤其在养鸟上很有研究。

三升待诏

《新唐书王绩传》记载:王绩曾经在门下省当待诏,按惯例,每天给酒三升。有人问:“待诏何乐邪?”答曰:“待诏俸薄,况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曰:“三升良酝,未足以绊王先生”,特判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这段记载指的是王绩在唐朝做官的事。原来,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后曾经征召隋朝的旧官。唐武德八年(625年)王绩应召,在门下省做了秘书人员。按照当时的习惯,每天有三升好酒喝。王绩的弟弟王静很奇怪,哥哥不是讨厌当官吗。怎么当秘书还当了这么久。于是问王绩:“待诏是不是很快乐啊?”就听王绩说:“薪水又低,又没啥意思,但是每天三升的好酒,还可以让人留恋。”上司陈叔达听到他们的谈话后,说:“三升美酒实在不足以令王先生在此俯就。”就把三升给他加到一斗。这回王绩就没有什么牢骚了,因为有说话的时间不如喝酒,于是获得了:“斗酒学士”的称号。

王绩家附近有块黑色巨石,他把石头劈开,建造了一个祠堂,里面供奉的是酿酒的祖师爷杜康,另外还把焦革也供奉在里面。王焦二人堪称知音。王绩不仅本人是酒鬼,就连他的诗文也都带着浓郁的酒气,他最著名的作品《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都和酒有关。唐朝大名士李淳风赞他是“酒家南董”。南董指的是春秋时期两位不畏强暴,敢于拚命写真实历史的人,即南史和董狐。

贞观十八年(644年),痛苦且清醒的王绩在家中去世,弥留之际遗嘱薄葬。

延伸阅读

饮酒无言

有一个隐士叫于光,是个哑巴,自己耕作,不依赖于任何人,单身居住了30年。王绩听说后,很喜欢这个人的真诚,干脆把家搬过去和那个人一起居住。两个人在一起从来不交谈,只是默默相对,一杯接一杯的喝酒,从早上一直喝到晚上。虽然不说话,但是两人都很痛快,从彼此的眼神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像王绩这样的人,才能心平气静,像面对自己一样面对一个有语言障碍的人,因为他心中根本没有语言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