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酒文化
6102600000015

第15章 雅俗共赏的瓷酒器

瓷质酒器在所有的酒器中,使用的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也最广。它色彩绚丽夺目,工艺和造型多样,但是从总体上看,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做工和图案都很精细,具有文雅趣味和观赏价值的酒器,另一类则是做工比较粗糙,体现实用价值注重实用的民间酒器。

中国瓷器的发明大约在商代,这时瓷器的制作水平比较低,它们被称为原始青瓷。后来,经过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的发展,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烧出了成熟的瓷器,在这一时期,瓷质酒器也开始出现在生活中。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和北方的瓷器生产得到广泛的发展。三国到西晋时,江浙一带出现了南方瓷器,瓷器比较广泛的进入一些贵族的家庭,瓷器也成为一种财富和权势的象征。

瓷制酒器的普及

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生产扩大到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沿海的福建,这时候瓷质的酒器开始逐渐的普及。在此间,北方开始出现青瓷,并且发明了白瓷和敦厚、朴实豪放的釉中挂彩的酱釉、酱褐釉瓷器。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统一,空前繁荣,国运昌盛,经济、文化、教育都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这时,瓷器的生产也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各地出现了很多瓷窑。在全国范围,还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青是指南方的越窑青瓷和秘色瓷,它们胎体细腻,釉光莹润,唐代诗人曾以“嫩荷含露”、“千峰翠色”、“古镜破胎”来形容它的美。南方除有越窑之外,还有出产青瓷的金华婺州窑、温州地区的瓯窑、安徽淮南寿州窑、衢州地区的衢州窑、德清窑、湖南湘阴的岳州窑和长沙窑、江西地区的洪州窑、四川的邛窑等。北白指的是以邢窑和曲阳窑为代表的白瓷,此外巩县窑、陕西咸阳窑还生产了很有特色的三彩釉陶。这时候陶瓷也由青瓷和白瓷的单一色调,逐渐的变成青瓷、白瓷、黑瓷、花瓷、茶叶末釉瓷、釉下褐、绿、红彩及三彩釉陶等多种形式。瓷器种类的增多和产量的增大,也促使了酒器的普及。

瓷制酒器的兴盛

宋代,由于封建商品经济的活跃,文化教育的昌盛,有着丰富技术和经验的官窑、民窑在各地兴起,它们生产出各类瓷器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仅满足皇室贵族、上层官僚集团的需要,而且满足市民阶层、商人、地主以及庶民百姓的需求。这一时期,瓷酒器已经十分普及了。当时,饮酒、品茶之风在社会兴起,一些文人和士大夫们开始产生对精美瓷器具的追求,青瓷、白瓷的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们也已能够利用含有不同金属氧化物配在釉中,烧成不同颜色的单色釉和彩釉瓷器。同样一种釉,工匠还能巧妙控制窑中焰火,烧出色调各异、光彩夺目的瓷器,于是具有文雅艺术气息的瓷器开始出现。

到了元代,陆上、海上贸易交通线的全面开通,海外贸易获得发展,这也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发展。这时候景德镇逐渐成了全国瓷业中心,而以前的其他窑仍然具有活力,它们创造出许多优良的民用瓷和贸易瓷。景德镇的瓷器已经出现了卵白釉、青白瓷、白瓷、青花、釉里红、蓝釉、蓝釉描金等新品种。

明清时期,青花瓷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上层社会和普通百姓都使用这类瓷器。但是两者的意趣不同,例如上层社会使用的青花瓷酒器做工很细致,造型优美,瓷器上通常描绘有山水画等优美的图案;而普通百姓所使用青花瓷酒器在做工上相对比较粗糙,造型朴素,瓷器上的图案也比较简单,多为一些不精细的图案或花纹。

延伸阅读

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的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是釉下彩的一种。

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