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恪尽职守(二)
58801000000004

第4章 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随着时代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党中央适时推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已经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包括科学发展的自然观,因此,我们公务员在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一定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那么,树立科学自然观,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把握现实情况

在史前社会、原始社会时期,人与自然还是比较和谐的。自从有了私有制,人们就开始变得贪婪、无耻、不清醒,乃至于疯狂,完全无视于自然的痛苦和反应。特别是西欧进行工业化革命后,人类的工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自然的攫取、破坏、毁灭的速度和程度也随之发生了惊人的巨量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人的初衷和本意。在错误的认识的指导下,在极端自私地追求个人财富的利益驱动下,在技术进步、大生产、人及社会的物质化这三大主要因素的影响下,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消耗、高污染”的折腾,原本美丽的自然受到了惨不忍睹的破坏。换言之,当人类处于野蛮时代时,自然是文明的、是兴盛和谐快乐的;后来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时,自然却渐渐被逼进了野蛮时代,自然开始痛苦、萧条、乃至愤怒了。

(二)树立全新自然观

自然不是没有生命、可以任人宰割的、冰冷的“物质世界”。自然界除了动物、植物等有机生命外,还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和相互作用的。

自然是系统性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思维方式来看。自然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类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组成的有生命的有机世界;另一类是由岩石、水、土壤等物体组成的无生命的无机世界。这两类世界既相对独立存在,又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人与自然也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自然的资源是可以被人类所利用的,但是也存在着限制性条件。这个限制条件就是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自然物质再生的速度、人对自然的破坏速度和程度低于自然自我修复的速度和程度。

自然是有生命力的。人类的进步史就是自然逐步丧失生命力的过程。社会在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就是自然遭受严重破坏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加速器,更加加强了这种破坏的程度和速度。

人类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对自然进行的破坏的过程,只是这种破坏在人类发展初期尚表现得并不那么突出,但是随着到了近代社会,特别是进入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全人类化、各国普遍大工业化的当今后,这种破坏和这个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尖锐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

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地震等各种自然现象都伴随着自然界各种能量的交换和能量方式的转换,同时也都产生了新的物质种类或新的物质运动以及新的物质形态与状态。这些自然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自然在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在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候必然要产生和发生的质变行为与现象。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是温和的、良性的,但当它遭到人类长期的、超大规模的、超高速度的“改造”时,自然的修复能力就会爆发演变成愤怒的、超强度的甚至是恶性的自然灾害事件。并且,自然的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不是无限制的,并不是人类所有的“改造”所造成的恶果都能被自然修复。有些被破坏了就永远也恢复不了了,例如沙漠化、毒化、物种灭绝、农作物减产、极端气候或地质性灾变得频繁性突发性出现等。人类逼迫自然的很多行为已经让自然不堪重负、不能承受之重了。

树立新型的科学的自然观,能进一步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得人们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认识从技术层面、生产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能进一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的社会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使自然的生态保持平衡状态,为人类的长久存在和健康发展铺就环境条件和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科学发展观,使得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

(三)建立和谐关系

我们必须要适应自然。我国古人很早就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适应自然这一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首要的并且无条件的。物质第一、自然第一,人类第二。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对待自然就要如同子女对待母亲一样,要有敬畏之心,要学会“关怀”自然。

我们必须敬畏自然。要把人定胜天的“胜天”观念转变为敬天、畏天的观念。人们必须明白两个原则:第一,自然力无论何时都远超于人力;第二,自然规律的变化总是决定人类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与人相关的各种规律都必须服从于自然的规律。

我们可以适度地利用自然。但绝不能是无条件、无限制的疯狂的、贪婪的行为。“杀鸡取卵”和“竭泽而渔”的过度滥用自然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我们可以适量适度地改造自然。因为人是有能动作用的,有能力改造自然。但绝不能无条件、超高速度、超大规模地改造自然。自然生态系统的“履约率”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那么好。

人是由物质组成的,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如果不限制自己的需求,即便是在解决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后面,人类也马上就要面临生态危机和由生态危机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人的欲望及需求、人口数量、人的消费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等都需要进行限制,而不是片面的膨胀、毫无节制和过于全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不超出自然所能承载的范围。

人的劳动也必须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才不会对自然造成无序地破坏。人类的发展模式需要减速、需要减少内容。当前全球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一种“美式”模式中,以过度依赖外部市场、过度消耗资源、过度浪费产品等为特征。

我们要积极预防恶性迫害自然的事件的再度上演。作好重要防范或进行全球性禁止破坏性的事件的发生,特别是核利用、战争、不知节制的发展性开发等。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新的、科学的自然观的基础上的,即坚持人与自然的相互限定、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容,坚持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可分割和内在统一,以承认自然价值的多样性为基础,对自然资源的消费不仅要支付其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还要支付其生态等其他价值。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自然观才会引导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