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一)
58799700000009

第9章 我国现代道德状况

我国历史可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三纲五常六亲基本架构上的宗法专制社会,其道德观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那么,我国近现代道德发展状态又怎么样呢?

(一)我国近代道德的状况

我国传统道德是以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宗法血缘家庭生活方式为基础,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破坏了传统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却并没有取代后者,在近代我国绝大部分地域和社会生活大部分领域,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重要甚至主导地位,它们是传统道德存在和抵御近代道德的深厚根基。

我国近代道德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尽管学者们力图把它和我国传统道德相结合,但由于没有把它和我国近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对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始终具有外在性。

在“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出现了三大思潮,即西化派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复兴传统的现代新儒学,但却找不到独立的地位,只能附属于西化派或新儒学,这是历史的证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在我国建立起来,近代的社会转型根本没有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这一社会实践相结合,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斗,终于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并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完成了社会转型,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完成了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转型。现代社会主义道德取代我国传统道德,这是历史发展必然,也是对近代道德转型不彻底的历史超越。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状况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社会主体的道德观念流变历程和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道德建设的实践脉搏与必然道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就是从1949年至1965年期间,其特征是政治化。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创造良好思想政治环境,党中央大力开展宣传“延安精神”、“树立标兵”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这段历史时期的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涵盖道德建设,一切是“政治挂帅”。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多种政治运动为主要形式,以郝建秀、草原小姐妹等先进典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树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提高社会道德风尚,为新中国的复兴之路铺垫了坚实的思想价值基础。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指从1966年至1976年期间,其特征是形式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遭受重创,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成为思想政治运动的风标导向。

在极“左”的思想干扰下,社会道德要求和判断偏颇,道德教育是“一刀切”、公式化、形式化,道德秩序十分混乱,这对我国道德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个阶段:就是“文化大革命”后至1986年,指1977年至1986年期间,其特征是经济化。“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党吸取历史教训,将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在道德建设上,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命题,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群众性的道德创建活动。国家和社会对道德建设有了新的全面共识,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包含道德的必然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化倾向使经济工作成为其他工作的强项标杆。利益意识渗透到道德评判的价值环境中,道德建设表现为经济化的特征。

第四个阶段:就是1986年到至今,其特征是体制化。相对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不容乐观。为此,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道德建设”的命题,表明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道德建设。

在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全面论述了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01年1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已正式纳入国家治理方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其中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充分表明我国正朝着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