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军事知识大闯关(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58791900000007

第7章 F

F-2舰载战斗机

F-2是由麦克唐纳为美国海军生产的舰载战斗机,实际上就是加大尺寸、换装更大推力的发动机的XFD-1“鬼怪”。1947年5月29日,海军订购了首批生产型F2H-1。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间,麦克唐纳共交付了56架“女妖”。除水平尾翼没有上反角之外,它们与原型机完全相同。发动机最初使用两台13.3千牛推力的J34-WE-22,后来更新为14千牛推力的J34-WE-30。F2H-1服役的时间很短,随着更先进的F2H-2投入使用,F2H-1很快就转到了预备役部队。

FT-2000反辐射防空导弹

FT-2000反辐射防空导弹是1998年珠海航展最受注意的产品,但是会场内只有宣传品发放,没有任何模型或实体的展出。它应该是全球第一种“纯反辐射防空导弹”,全长6.8公尺,弹径0.466公尺,长径比14.6,介于S-300PMU1的15.5和爱国者的12.6之间,高速性能应该不错;重量1.3吨,介於S-300PMU1的1.048吨和爱国者的0.75吨之间。射程范围方面,FT-2000、S-300PMU1、爱国者分别是12~100千米、5~150千米以及3~100千米,有效射高分别是3~20千米、0.01~20千米以及0.06~24.2千米,从这里可以发现其最大射程和射高与美俄导弹相若。

因为是反辐射导弹,美军曾认为它能够攻击近地轨道卫星,从上述数据可知这是错误的判断。FT-2000反辐射防空导弹的电磁波,其攻击目标为各型预警机、干扰机、电子侦察机和发出雷达波的飞机,其被动接收机涵盖频率范围仍应扩大。

F-15鹰式战斗机

F-15鹰式战斗机是全天候、高机动性的战术战斗机,是美国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之一。F-15是由1962年展开的F-X(Fighter-Experimen?tal)计划发展出来,1969年由麦道公司得标,1972年7月首次试飞,1974年首架量产机交付美国空军使用,直到现在。在战机世代上,它被归类为第三代战机(这是西方标准,俄国标准则列为第四代),与F-16,美国海军的F-14、F/A-18,欧洲的龙卷风、幻象2000等是同一世代。F-15是美国空军当前的主力制空战斗机,可用于夺取战区制空权,也可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

1965年,作为F-4的后继型号,麦道公司的设计得到批准,它就是F-15单座双发超音速重型喷气战斗机。按要求,它应能作高空高机动飞行和洲转场飞行;能单人操纵投放各种武器;可近距格斗,野战自助能力强。具有雷达下视能力,M数为2.5。1972年7月,原型机试飞。1974年11月开始服役,至今已生产1000多架。日本还进行了仿造,其也采购国还包括沙特和以色列,都是美国最忠实的盟友。

F2000“阿萨路德”步枪

比利时FN公司在1995年就开始着手研制一种新的武器系统,考虑到未来特种作战的需要,FN公司将模块化思想贯穿到这个新产品的开发中,使士兵在战场环境中很容易更换部件来适应不同情况的需求,同时,他们也要求这种武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部件留下接口。2001年3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举行的IDEX展览会上,FN公司第一次公开展示了这种新颖的武器系统,并命名为F2000突击武器系统。

FM-90防空导弹

这是FMM80系列的最新改良型,由于改良幅度很大,因此中国精密进出口公司赋于它新的型号。导引模式采用半自动雷达指挥的红外影像导引系统,雷达的搜索距离25千米,追踪距离20千米,并以资料链持续对导弹更新目标资料。

导弹的有效射高在15~6000米之间,有效射程在00.7~15千米之间,导弹的最高速度为2.3马赫。

此导弹已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可有效对付战机、直升机、无人飞行载具、巡航导弹、空对地战术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多类空中目标。它的标准射击单元由一辆搜索管制车和2~3辆射击导引车组成,整套射击单元拥有8~12枚备用导弹,准备装弹时间由原来的10秒缩短为6秒,单发命中率约为80%。

FC-1枭龙战斗机

FC-1枭龙战斗机是中国研制的一种全天候、单发、单座、轻型超音速战斗机,FC-1枭龙战斗机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用途轻型战斗机,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与巴基斯坦空军共同出资,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开发,FC-1枭龙战斗机2002年5月31日完成设计,2003年8月25日首次试飞。

F-117A隐身攻击机

F-117A是美国前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隐身攻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战斗机F-117。而它本身的初步解密也仅仅发生在不久之前,设计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1年6月15日预生产型飞机在绝对保证秘密的情况下试飞成功,1982年8月23日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一架飞机,共向空军交付59架。F-117A服役后一直处于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军才首次公布了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面世。

F-14舰载战斗机

F-14是根据美国海军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舰队防空和护航的要求,由格鲁曼公司研制的双座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战斗机,用来替换海军的F-4战斗机。F-14舰载战斗机是一种双座变后掠翼战斗机,设备先进,性能优越,是目前美国海军的主力机种。可执行护航、舰队防空、遮断和近距支援任务。1969年初,美国海军与格鲁门公司签订12架原型机合同,第一架原型机于1970年12月首次试飞,1972年开始装备舰队。关于F-14舰载战斗机的发展和生产计划经过多次变更。现在的主要型别有F-14A,最初的生产型,至1979年已交付美国海军342架,另有80架卖给了伊朗空军。B、C型已停止发展。D型为A型的改进型,主要改进了雷达、电子设备,并换装了F110发动机,已于1988年交付使用。F-14/TARPS侦察型,可执行战术空中侦察任务,不挂侦察吊舱系统时亦可携带大量武器执行任务。

法国坦克“由轻到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英法是盟友,法国自然成为生产和制造坦克的第二个国家。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法国坦克的发展可以用“由轻到重”来概括。

“轻”意味着,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一直受“以步兵为主体”,“坦克的任务应该是支援步兵”观点的影响,大部分法国坦克仍被编成独立的轻型坦克营,用于近距离支援步兵。

“重”意味着,到了20世纪30年代,法军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强调坦克直接协同步兵作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法国研制出了BM1“索玛”SM35等重型坦克。“索玛”SM35重型坦克,战斗总重量为20吨,以今天的观点看,够不上重型坦克,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反坦克全宽度地雷

当坦克或车辆从地雷上方通过时,不论是否压上地雷都会起爆,既能炸履带,又能炸车底的地雷。它集早期反履带雷和反车底雷优点于一身并有很大发展。反坦克全宽度地雷采用了先进的磁、声响、震动、红外等非触发与复合引信新技术,聚能装药爆炸时药形罩形成的高速弹丸可轻而易举地击穿坦克车底,并以其后效杀伤车内乘员、毁坏设备甚至引起车内油料燃烧或弹药爆炸。

瑞典的反坦克全宽度地雷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该雷为圆型,采用空心装药,装有磁感应引信。在地雷布设好后,当有运动目标通过地雷上方时,地磁场会发生变化,传感器即将这一信息传输给电子装置进行分析与鉴别,当判明是打击目标时,电子装置就会向起爆线路发出信号,使主装药爆炸形成高速弹丸,其威力可击穿50毫米厚的坦克车底。该雷可用人工或机械布雷车布设。从发展趋势看,这种地雷在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向小型、轻型方向发展;在布设方法上,也正由用人工或机械布雷车布设向用火炮、火箭炮、飞机等多种布撒工具实施远距离撒布的方向发展。

反侧甲地雷

反坦克侧甲雷是一种设置在道路一侧或在固定方向上拦击坦克,专从侧面攻击坦克侧甲的神奇地雷。第三代反侧甲地雷,与以往的同类地雷相比,在引信与传感器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主要采用激光、红外,震动、声响、毫米波探测技术和复合式引信,能对目标进行判别以确定是否具有攻击价值,探测距离可达100米,其战斗部在装药结构上采用串联空心装药,最大破甲深度可达70毫米。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军的XM—84型,德军的M3型,英、法、德合作研制的“阿帕杰克斯”和“阿尔让斯”地雷等。该种地雷可在探测距离内主动攻击目标,是封锁隘路、山口、雷场通路、城镇街区及一切不便设置其他反坦克地雷区域的有效武器。由于反坦克侧甲雷具有运用安全、设置隐蔽、难以发现和排除、布设后服役时间长、工作可靠等特点,因而备受欧美国家青睐。

美军的XM—84反坦克侧甲雷,以雷载雷达引信探测移动目标,当目标进入地雷的有效作用范围并确认是坦克或重型装甲车辆后,即起爆战斗部,爆炸形成的自锻破片就会直钻坦克的侧甲,将其击毁。目前,这种地雷正在向体积小型化、弹药系列化和设置简单化方向发展。

反直升机地雷

现代战场上,武装直升机以其机动性高、隐蔽性好、突击力强等特点而备受青睐。特别是它超低空和贴地飞行的本领,更令人防不胜防。如今,古老的地雷成了它的新克星。

为限制直升机在低空和超低空的优势,美国于1986年开始研制反直升机地雷并率先研制出了样雷,使“用地雷打直升机”这一天方夜谭式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此种地雷主要由探测识别系统、近距离瞄准系统、战斗部和控制系统组成,核心部分探测与识别系统采用声传感器阵列为核心部件,探测直升机旋翼发出的独特信号,并能据此分辨出直升机的类型,可靠率在90%以上。战斗部为爆炸成型弹丸,可击穿直升机的底部装甲。控制系统可遥控操作,用于关闭或开启雷场,保证己方直升机的通过,防止误伤。

反隐身技术

反隐身技术是研究如何使隐身措施的效果降低甚至失效的技术。雷达隐身是首先发展和使用的隐身技术,因此反雷达隐身也是当前重点发展的反隐身技术。

目前的雷达隐身措施都是针对厘米波雷达的,改变探测雷达的工作波长,可以使这些隐身措施失效。采用双/多基地雷达,从侧面探测隐身目标;利用预警飞机、预警卫星、预警无人机乃至高空气球、飞艇等,从隐身措施较弱的部位探测目标;提高雷达脉冲能量和雷达信号处理质量,可探测雷达截面积在0.1平方米以上隐身飞行器;采用新体制雷达,例如无载波雷达、双频段或多频段雷达、谐波雷达等,可发现隐身目标;用多部雷达组成雷达网探测隐身目标。

这种技术、武器系统之间的对抗循环不已,推动相关技术和武器系统向更高水平发展。

反潜、扫雷

水面效应艇可凭借其载荷能力强的特点,携载大量的声纳浮标、探测仪器和反潜武器,成为一个有效的反潜平台。出色的水面垂直起降、静态悬停的性能,以及使用吊放声纳反潜,将成为水面效应艇的拿手好戏。前苏联海军曾试验用水面效应艇与普通反潜机协同作战,争取获得最佳的反潜功效。水雷对于几乎全程掠海飞行的水面效应艇完全奈何不得,相反,装上扫雷器的水面效应艇将成为水雷的头号“克星”。

反舰、防空作战

前苏联“雌鹞”水面效应艇可携带6枚SS-N-22反舰导弹,称得上是一种全新独特的反舰平台。它具有航程大,不易被探测等优势,可对敌方实施全方位抵近攻击,突击威力极强。前苏联军方还曾考虑将“雌鹞”与“逆火”和“海盗旗”等轰炸机有效组合,以进一步提高反舰能力。鉴于目前多数飞机下视及下射能力较差,水面效应艇可利用自身的隐蔽性并借海浪作为天然屏障,若再装上舰空导弹,必将使飞机也望而生畏。

反物质武器

反物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但进展缓慢。1986年,在磁陷阶中首次捕获到反质子,从此对反物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研究表明,极少量的物质与它的反物质相互作用(称为“湮没”反应),可迅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足以压缩钚或铀丸产生链式反应。只要几微克的反物质,就可用作热核爆炸的扳机,或者激励出极强的X射线或γ射线激光。反物质在军事上有多种用途,它是目前研究的第四代核武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在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研究所、法国和瑞士合建的欧洲核研究中心以及俄罗斯的高能物质研究所,都在进行反物质的生产和研究。

反弹道导弹

用于拦截敌方来袭弹道导弹的导弹,又称反导弹导弹。它与多种地面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等,组成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武器系统,简称反导系统。它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弹道导弹导弹按拦截空域,分为高空拦截导弹和低空拦截导弹。前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飞行到大气层外时实施拦截;后者用于对来袭弹道导弹进入目标上空时实施拦截。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其中,高空拦截导弹受到普遍重视。实战时,可单独部署使用,也可两者配合部署使用,以提高其拦截概率。反弹道导弹导弹主要由战斗部、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电源系统和弹体等组成。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在坦克与反坦克斗争中应运而生的,是专门用来对付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重要武器之一。

自从1916年英国在战场上首次使用坦克后,尽管使用了反坦克枪、喷火器或集束手榴弹甚至野战火炮来对付坦克,但还没有专门对付坦克的反坦克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专门对付坦克的反坦克炮。比如在瑞士制成高平地两用20毫米自动炮,但它的口径小,穿甲厚度只有15毫米,威力不足,因此,在1933年又相继出现了多种37毫米反坦克炮。但获得成功、享有盛誉的只有瑞典的博福37毫米火炮和德国的35/36式37毫米火炮。瑞典的37毫米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为德国、英国、波兰、丹麦等交战国家广泛使用。德国的35/36式反坦克炮也被当时的苏、美、意、日等国家仿制或改型,生产数量很大,到1941年,仅德国就生产了1.5万余门。

防化器材

防化器材又称防化装备或“三防”装备,是用于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侦检、防护、洗消、急救的各种器材、装备之总称。

(1)侦察器材通常由报警、侦毒、化验器材和毒剂侦察车等组成。

(2)防护器材分为个人和集体防护器材。前者指用于个人防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体防护器材包括永备工事、特种车辆的集防装置、野战掩蔽部、过滤通风设备等。

(3)洗消器材包括个人洗消设备、小(大)型洗消设备、核生化战场上的供水设备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针、次氯酸钙悬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气等。

防核通信异军突起

自动化指挥通信系统是最高统帅部对各军兵种实施作战指挥的手段,它是否保持稳定可靠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安危。

为了提高自动化指挥系统在核条件下的抗毁和生存能力,世界上不少国家不惜血本采取各种防范措施。这些措施概括地讲是“专”、“动”、“综”、“地”和“选”。“专”是指建立专门的防核自动化指挥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预备指挥控制系统,尤其是通信网络,以保证在遭敌核袭击后,仍能保持稳定可靠的作战指挥。“动”是建立机载等运动中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综”是综合运用多种通信手段,建立起纵横交错的通信网络。“地”是建立地下、半地下的自动化指挥系统。“选”是选用合适的电线电波和电波传输方式。

科学实验表明,工作在毫米波的卫星通信可以有效地防止核爆炸的影响,工作在短波和超短波的流星散射通信能最大限度减轻核爆炸对通信的影响,在核爆炸后,数小时即可重建通信信道。

“复仇者”中低空防空导弹

“复仇者”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是美国1980年代研制并装备的一种新型近程低空防空系统。该系统将2个四联装“毒刺”导弹发射装置,并配有红外及光学探测跟踪系统,具有迎击目标能力,用于摧毁近距离飞机和直升机。1990年代引进后,主要用于增强低空,特别是超低空防空力量。

该系统最大有效射程5.6千米,最小有效射程200米,最大有效射高3.8千米,最小有效射高10米,制导方式为光学跟踪、被动红外寻的。反应时间10秒(无预警)、3秒(有预警)。弹长1.524米,弹径70毫米,翼展90毫米,弹重1013千克。最大速度2.2马赫,发射间隔5秒,再装填时间8分钟。系统全重3900千克,最大速度10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63千米。

伏击战

用伏击战打击运动的敌人,常常可以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伏击战,一般分待伏与诱伏两种。待伏,是在侦察到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先设下埋伏,待机歼敌。诱伏,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设伏,然后用少数部队诱敌上钩,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给予沉重打击;或者佯攻一个点,引诱别的敌人前来增援,在路上伏击敌人的增援部队。伏击的对象,主要是敌战斗人员较少的运输队、汽车、火车、船队和零星小股分队,以及饥饿与疲惫不堪的战斗部队,以便速战全歼。

伏击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把兵力分为侧击、堵击、尾击三部分,以侧击为主,实行堵头、斩腰、截尾的战术。

“蜂雀”吉普车

“蜂雀”吉普车于1984年在美国诞生,至今已有十多个国家装备了这种高机动多用途汽车,它也是最先安装武器的吉普车。“蜂雀”是一个大家庭,它的成员不下几十种。

“蜂雀”搭载机枪、自动枪榴弹发射器等各种武器,就是一辆战斗支援车。车上装有直径81厘米的滑动环架,搭载武器具有360°射角,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开火。如果装上导弹系统就成了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每辆车可装导弹6枚。发射导弹时,操纵手只要以高功率光学瞄准具瞄准目标,电脑便可自动修正导弹的航向,准确命中目标。在海湾战争中,这种导弹发射车大显威风,击毁不少伊拉克的装甲车。

经过改装它还可以变型为通信车、武器运输车、救护车、载重车使用。无论“蜂雀”车怎样改型,万变不离其宗,它的特点主要有这样3点:

(1)马力大,最大达150马力,可以自动变速,大大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荷,在作战时,即使一只脚及一只手负伤,仍可正常驾驶。蜂雀车最大路速可达113千米/小时,由0千米加速到48千米/小时只需7秒钟。载重可达1.25吨。

(2)采用四轮独立悬吊系统,可通过任何崎岖地形而不会损伤传动轴及差速器。油箱被巧妙地置于两根方形车身钢梁中央,可减轻轮胎触雷时对油箱的伤害。

(3)车轮胎内装有特制的镁合金环,在爆胎后仍可以48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大约1小时。这在战场上有很大意义,可以迅速脱离险境,避免在战火下“抛锚”。同时,由于这种特殊性能,“蜂雀”车不必携带备胎,不必安装备胎架,从而减轻了车体重量。

在海湾战争中,“蜂雀”吉普车披挂上阵,受到前线的指挥官们的喜爱。

飞龙7号

飞龙7号(FL-7)和FL-2/SY-2一样,该型弹也没有实物的公开展示,但有宣传。FL-7是以FL-2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全新反舰导弹,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它是一种用于攻击大中型舰船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实际上它只是SY-2Y改良,除弹翼设计不同且弹体较为修长之外,两者非常相似。FL-7以固态燃料助推器把导弹加速至超音速,然后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维持超音速飞行直至命中目标。该弹采用类似FL-2的聚能穿甲爆破弹头,即使有重装甲防护的巨舰亦能轻易贯穿,并有强大的EC?CM能力,可以单发或者连发进行扇面射击。

FL-7最大射程32千米,和其他超音速反舰导弹相似的地方,在于其巡航高度较高,达50至100公尺,最大速度1.4马赫,单发命中率大于75%,发射重量达1.8吨,弹径和FL-2一样是0.54公尺,弹长则增加至6.6公尺,江湖级的发射箱需要修改才能容纳它(SY-1系列单长6.42公尺,SY-2系列为6公尺)。FL-7迄今仍未加入中国海军,也许弹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FL-7作为中国第三种超音速反舰导弹,有其存在意义。

飞行马赫数

马赫数也称“马氏数”、“MM数”,因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而得名。飞行器在空气中的运动速度与该高度未受扰动的空气中的音速的比值,称飞行马赫数。气流速度与音速的比值,称气流马赫数。如果流场中的各点速度不同,那么某一点的流速与该点音速的比值称为当地马赫数(局部马赫数)。马赫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数。马赫数越大,介质的压缩性的影响越显著。当飞行器当地马赫数M达到1时,形成激波,造成所谓“音障”。当地马赫数M小于1而接近1称“亚音速”,当地马赫数M大于1称“超音速”。

音速,也称“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它同介质的性质和状态(如温度)有关。在0℃时,海平面空气中音速为每小时1 192.9千米,每升高1℃音速约增加每小时2.16千米。水中音速约为每小时5 184千米。钢铁中音速约为每小时1.8万千米。

飞艇

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与气球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位于艇体下面的吊舱,起稳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进装置组成。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吊舱供人员乘坐和装载货物。尾面用来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稳定。

飞艇属于浮空器的一种,也是利用轻于空气的气体来提供升力的航空器。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浮空器可分为飞艇、系留气球和热气球等,其中飞艇和系留气球是军事利用价值最高的浮空器。飞艇和系留气球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比后者多了自带的动力系统,可以自行飞行。飞艇分有人和无人两类,也有拴系和未拴系之别。

飞艇获得的升力主要来自其内部充满的比空气轻的气体,如氢气、氦气等。现代飞艇一般都使用安全性更好的氦气来提供升力,另外飞艇上安装的发动机提供部分的升力。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主要用在飞艇水平移动以及艇载设备的供电上,所以飞艇相对于现代喷气飞机来说节能性能较好,而且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较小。

一般从结构上看,飞艇可分为三种类型:硬式飞艇、半硬式飞艇和软式飞艇。硬式飞艇是由其内部骨架(金属或木材等制成)保持形状和刚性的飞艇,外表覆盖着蒙皮,骨架内部则装有许多为飞艇提供升力的充满气体的独立气囊。半硬式飞艇要保持其形状主要是通过气囊中的气体压力,另外部分也要依靠刚性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