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
578200000070

第70章 漫漫逃生路(2)

说罢,刘邦拨转马头,原路奔去。

楚将丁公,听得汉王以“贤”称自己,心中说不出的快活,顺水人情做个大的,竟停住兵马不追,收兵回营了。

刘邦的激将奉承之法,此番再一次奏效。

略施小计,刘邦再次从追兵阵中脱身。思来想去,不知往何处去。

“这里离家不远,不如回家,接上老父娇妻,免得他们落入项羽毒手。”

决计已定,一路急驰来到家中。

家门前,刘邦跳下战马,昔日熟悉的虚掩的大门,此时紧紧关闭着,外面加了铁锁,贴上了封条。

一种不祥之感袭上汉王心头。

为落实起见,敲开几家邻里的家门,查问父、妻的去向,乡邻都言不知。

刘邦心中已经确认,家人定是遭遇了不测。

家门依旧,故人不在。汉王双背两手,踱来踱去,徘徊、踌躇了多时,担忧、失落、怨愤、不服充斥了他的脑海。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日定报此一箭之仇。

眼下,顺其自然吧。

“走!”

汉王一声令下,率先挥鞭而去,其余人等也随后上马。

刘邦一行继续前进。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祸?还是福?都不知,但他们只有前行,而无后路。

暂失家人下落的刘邦,心中空空荡荡。放马缓缓而行,不知不觉中已走出了几十里:

一抹斜阳晃过刘邦的双眼。他微微皱了皱眉,抬头望望渐渐西沉的太阳,突然想起,鞍上逃亡已经快一天了。

一天的失败,搅扰得刘邦心神不宁。疲于奔命时,暂时忘记了饥饿。现在摆脱了追兵,稍松一口气了,才感到腹中空空,竟然一整天滴水未进了。自入彭城以来,夜夜日日珍馐、美酒不断,每次进食,都有厌烦之感。目前的情况下,不消说美酒佳肴,就是有一桌粗茶淡饭,刘邦也会心满意足,连呼“阿弥陀佛”的。

“停下!”

刘邦对随行人员喊道。

“劳顿一天,尔等都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原地休整一下吧。”

身边的一位将官听到此令,赶忙来到刘邦面前。

“汉王,不可!想我君臣,侥幸逃过楚兵的围追,倘若此地多作停留,楚兵尾追而至,你我君臣又将置身险境。请汉王继续前行!”

“此话有理。”

刘邦捻须点头。

一行人继续无可奈何、垂头丧气的往前走。

“这样的逃来逃去,何时是头儿呢!”刘邦心里嘀咕着。

“我和将士们都需要休息,吃饭。”

又行了一段路,天色渐渐暗下来。

“汪!汪!汪!”

几声犬吠从前面不远处传来。

“前面有村庄,食宿可有着落了。”

汉王的头脑中顿时闪过这样的念头。

极目望去,前面一片青青树林。透过树林缝隙,斑斑点点,灯光闪烁。

这灯光点燃了刘邦心中的希望。

“加速前进!”

倦意一下子从刘邦脸上褪去。

一行人一步步接近了希望的村庄。

纵马扬鞭奔至村口,迎头撞上一位白发老者。

“老人家,我等一干人,奔波一天甚是疲劳,请借贵处休息一夜。”诚心的刘邦翻身下马,对着白发老者不停地作揖行礼。

老人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个汉子。虽然尘土蒙面,服装散乱,但仍不失帝王的风度。想必此人一定非同寻常。

“我观将军气宇不凡,请到寒舍一叙。”老人还礼说道。

刘邦也不推辞,径直随着老者来到家中。

主客寒暄请让了一回。老人问起刘邦姓氏来历。

汉王并不避讳,据实相告。

老者闻言,倒身便拜。

“不知汉王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老人家,何必行此大礼,邦实受不起!”

扶起白发老人,刘邦同他再度落座,问起老者家世。

“老朽本姓戚,系定陶县人氏。只因暴秦与项羽交战,为避战乱,才逃至此地。一家人也就此失散,现在只有小女陪在身边,父女俩个相依为命。”

“唉!实在可怜呐!乱世为人,不如太平为犬啊!”

说到痛处,老人声泪俱下。

刘邦听着,也陪下几滴泪来。

实在饿极了,汉王不顾尊贵之躯直接向老者乞食。

“不知老人家此处可有卖酒卖饭之处?”

老人擦了擦双眼,猛然想起未曾招待汉王一行饮食。急忙说道:

“此地乃是穷乡僻壤,并没有大的市镇,好酒好饭办不来,如大王不嫌弃,家中尚有薄酒粗饭可上供。”

不等老人说完,刘邦忙不迭地称好。

“女儿,准备酒饭。有贵客到了。”

“爹,这就来了。”

一句清脆的女儿声传来。刘邦听了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