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工业4.0与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7686000000001

第1章 背景与趋势:工业0引领新一轮产业格局演变

第一节 工业4.0的战略背景

一、去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反思

(一)金融危机中的增长阶段演变

世界经济在20世纪经历了50至60年代的长周期增长以后,在70年代出现了一个转折,两次石油危机导致西方经济陷入了80年代的经济萧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投入巨资,试图寻求替代能源和替代原材料,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结果在80年代中后期引发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信息传递技术的突破。

(二)去工业化反思中的制造业振兴战略

信息革命的出现,挽救当时的发达国家于水火之中。然而,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刺激发达国家制造业再次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以金融业为首的服务业依托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得以膨胀,并成为经济总量的重要“贡献者”。除少数发达国家依然重视制造业发展以外,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奉行”去工业化,使得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

二、新产业革命的战略引领

(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突破

以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有机结合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为发达国家的新一轮制造业战略提供了技术准备。一方面是信息技术本身加速发展,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信息技术和手段作为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成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得以突破,新的产业不断涌现。

(二)产业形态模式创新引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是产业形态模式创新引领技术创新:不是新的技术突破形成新的产业领域主导产业发展,而是技术整合、产业链整合基础上形成新业态和新模式主导产业竞争。原有制造业发展方向是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新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是一种技术引领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三个一体化成为新产业变革的趋势特征

1.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一体化

2.产品链环节的一体化,主要是研发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

3.产业间的融合一体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一体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

三、新型产业领导力的战略提升

(一)对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发达国家服务经济主导的后工业化阶段,主要不是效率驱动型增长,而是把其他国家的要素驱动增长潜力转化为后工业化的增长动力。原有的服务经济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模式包括两方面的核心内容:

1.把后发国家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潜力,转化为发达国家的增长动力,后发国家工业化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要素潜力,通过加工贸易和产业链分工,支撑发达国家增长。

2.以生产服务环节控制产业链,保持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

(二)网络平台分工中的产业领导力

美国等发达国家推动工业4.0战略,是要在新产业革命形成的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下,以新的产业分工模式构建引领智能化生产方式,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在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布局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中,培育构建网络平台型产业分工的产业基础,重新确立产业领导力。美国积极推进制造业复兴,不仅仅是为了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更是美国重塑制造业领导地位的战略调整。依托自身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美国开始积极探索制造与服务一体化布局的网络平台型产业分工模式,依托网络平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和横向产业关联,通过网络平台掌控和主导产业链,推动从服务环节控制向网络平台控制的转变。

第二节 工业4.0的内涵特征

工业4.0是产业革命演进的新阶段。以蒸汽机为基础的工业1.0时代,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效率。以电气化为基础的工业2.0的时代,实现了大规模制造和流水线生产。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业3.0时代,实现了自动化生产集成。

一、工业4.0的重点方向

工业4.0既包括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智能生产和智能工厂,也包括实现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网络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网络互连推动产业形态模式创新,成为工业4.0的重要趋势特征。

二、工业4.0的发展阶段演变特征

第一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在此期间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产业革命演进主要依靠机械化的1.0和电气化的2.0实现。

第二阶段,20世纪70至90年代。这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中后期,产业革命的演进是2.0的高端化和3.0的起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到金融危机前。这是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阶段。产业革命演进是以自动化与信息化的3.0为主导。

第四阶段: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模式面临危机,以再工业化探索新的后工业化模式。产业革命演进是从3.0向4.0的产业变革。

第三节 发达国家工业4.0战略

一、发达国家工业4.0路径模式

当前,发达国家工业4.0战略的路径模式,以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日本的机器人革命和英国的高价值战略为重点内容。不同国家和不同模式的制造业战略重点在实施背景、实施主体、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模式比较与概念辨析

(一)发达国家工业4.0路径模式比较

1.在战略意义方面,制造业发展战略均为“国家战略”,其目标多是实现本国制造业复兴、强化本国制造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以及重塑本国制造业竞争力。

2.在组织形式方面,德国和日本都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所不同的是,德国以企业直接参与为主,而日本则是以产业协会(如机器人协会、零部件协会)参与为主要形式。

3.在技术方面,各个国家从战略上对于制造业技术的研发和竞争在许多经济领域达到白热化程度。

4.在主要影响方面,除了技术变革本身之外,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其成果将可能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标准或新平台。

(二)相关概念辨析

1.工业革命

根据一般定义,工业革命是指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带来生产力大幅提升的转变。

2.工业4.0背景下的重要发展理念

(1)“互联网加”

该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众创经济

众创经济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动力之源形成的经济发展新态势。

(3)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与制造业服务化

智能制造是相对于传统制造而言的,强调在制造过程中,通过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交换,实现机器“自动”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以智能机器替代人工劳动。服务型制造是相对生产型制造而言的,强调服务与制造的融合。制造业服务化则强调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过程,是一个动态概念。

(4)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5)“四新”经济

“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