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员工励志版)
5626500000008

第8章 困难面前敢亮剑,做一名职场勇士(1)

只要信心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身处职场当中,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得到老板的赏识,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很多人认为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实,从老板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启发:老板最希望员工做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解决问题。因此,员工只有不断提高技能,勇于挑战自我,完成老板交代的事情,才能成为职场的常青树。但是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员工能胜任一切任务吗?

有一次,拿破仑·希尔问PMA成功之道训练班上的学员:“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员们显得很困惑,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过后,拿破仑·希尔又重复:“你们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30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确信拿破仑·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以后,马上有人出来反驳:“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杀人犯、抢劫犯以及强奸犯全部释放吗?你知道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吗?那样我们就别想得到安宁了。不管怎样,一定要有监狱。”

“社会秩序将会被破坏。”

“有的人生来就是坏坯子。”

“如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监狱。”

拿破仑·希尔接着说:“你们说了各种不能废除的理由。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假设可以废除,我们该如何着手。”

大家有点勉强地把它当成实验,沉静了一会儿,才有人犹豫地说:“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可以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不久,这群在10分钟以前持反对意见的人,开始热心地参与讨论。

“要清除贫穷,大部分的犯罪都源于低收入。”

“要能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

“借手术方法来治疗某些罪犯。”

最后,总共提出了18种构想。

事实证明:当你相信某件事是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便会为你提供种种做不到的理由,进而丧失对工作的激情,而懒于行动,即使行动也是毫无激情的、被动式的行动,其结果则可想而知。但是,倘若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确实是可以做到的时候,你的大脑便会帮你找出解决问题、做得到的各种方法,发掘你内在的激情,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力量,并在行动中释放出来,最终取得胜利。

因此,员工能否胜任一切任务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关键在于你的信心大小。在自信的员工看来,工作中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会像拿破仑一样说道:“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境与挑战,这时候,那些奋斗不息、不畏惧困难的人便成为企业的主心骨了。

简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因为所学专业与她的工作很不对口,看着同事出色的业绩,她十分沮丧,公司各种各样的琐事让她喘不过气来。她感到对工作和生活都失去了激情,整天愁眉苦脸。

终于,简无法忍受,找到老板要求调换工作,老板非常看重简的聪明才智,也深信简是位出色的业务员。于是,他很慎重地和简谈了一次,并把一个对公司非常重要的项目交给简。那个项目的难度很高,即使老业务员也无法完全做好,但老板给了简。

回到家后,简思考、分析着老板的话,她的大脑在不停地思考着,在学校时的种种考试她都走过来了,难道……她感到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就像一座将要爆发的火山,充满力量和斗志。

老板交给她的项目虽然在别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简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她感觉自己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激情万丈,创造力空前高涨,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简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几个月后,她相当漂亮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其实,简就像前文实验中的那些学员一样,起先认为自己做不到,丧失了自信心,进而影响到自己工作的激情与潜能。但是随着心态的调整,她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了,终于做到了自己原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对于老板来说,他也知道任务有轻有重、困难有大有小,员工不可能事事都懂,但是那些充满信心、奋斗不息的人始终是企业最需要的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都是企业不断向前的动力所在。相反,那些不敢主动面对新情况或困难的人,虽然没犯什么大错,但是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他们的结局只能有两种:离职走人,或即将离职走人。

拉尔夫和伍迪都是设计部的设计师。因为交易会的来临,他们都接到了新的任务。这是两个著名企业的展位设计,两个公司都对设计标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老板把两个项目分别交给了拉尔夫和伍迪。

拉尔夫接手之后,感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不同以往,又没有往例可以参考。但另一方面,他又从心里感到高兴,因为他的内心对设计充满了激情,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为了获取新的灵感,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最后,他从海洋世界的纪录片中获得了灵感,并充满激情地设计出美轮美奂的展位。老板和客户都非常满意。

伍迪看到客户的要求,不由得抱怨起来:“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伍迪觉得很烦恼并且失去了对设计工作的激情。他想,反正交给谁做都是一样做不出来。于是,他仍按照以往较低的标准设计了这个展位。客户看到初稿之后,大失所望,并明确表示,他们会考虑换另一家设计公司。这样的结果令伍迪更为沮丧。

这个社会日新月异,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即使你能够对你的明天有所把握,也不能对你的整个环境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其实,在你工作的每一个时刻里,都充满着“不可能完成”的某些任务。像这场不期而遇的金融危机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全球,带给我们许多严峻的考验。

这时候,有没有信心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没信心的人认为这场危机是不可克服的,至少是自己挺不过这场危机;而有信心的人则认为这个冬天虽然寒冷,但终究会有办法度过。在不同的心态影响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激情和能力肯定也是大不相同的。前者只能成为危机的殉葬品,而后者则会成为受人尊敬的“职场勇士”。

别人抱怨困难,我们解决问题

在困难面前,或许有人会说:我也想改变这一切,但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受此思维影响,他们在碰到困难的第一刻不是想着如何分析得失、寻找方法,而是抱怨困难,甚至怨天尤人。这种状态于事无补不说,还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职业形象。

诚然,在工作中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甚至是无从下手的困难,但我们在抱怨之前不妨先想一想:那些已经有方法的人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他们是一开始就想到方法的吗?恐怕不见得,关键在于他们充满信心,勤于思考。在有信心的人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可克服的困难,只要我们勤于思考,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解决之道。因此,我们与其抱怨困难,不如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不像埃及有金字塔,不像中国有长城,不像日本有富士山,不像夏威夷有十几米高的海浪,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要发展旅游事业,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李光耀看过报告,非常生气。据说,他在报告上批了这么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利用那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种花植草,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旅游收入连续多年位列亚洲第三。

在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发展旅游,有的人觉得这是一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李光耀这种充满信心的人看来,“不可能”只是弱者逃避困难的借口。只要肯思考,方法总比困难多。因此,在困难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失去信心,而要一如既往地迎难而上,用智慧的头脑与勤劳的双手去解决一切难题。别人抱怨困难,而我们解决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充满信心、勤于思考的员工永远是最有价值的人。一个充满自信、勤于思考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是受老板青睐的人,因为他能真正解决问题。

美国实业家罗宾·维勒的成功秘诀是“永远做一个不向现实妥协的叛逆者”,他使无数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以前他经营一家小皮鞋厂时,曾用奖励的办法让工人们提供创意设计新款的鞋样。产品上市后,颇受欢迎,他的厂子也多了起来。

没过多久,危机出现了,当皮鞋工厂一多起来,做皮鞋的技工便显得供不应求了。其他的工厂都出重资挽留自己的工人,即使罗宾提高工资,也很难把工人从其他工厂拉过来。没有工人,工厂将难以维持,这是最令罗宾头疼的事了。他接了不少订单,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不了货,那么他将赔偿巨额的违约金。

罗宾为此大费脑筋。

他召集18家皮鞋工厂的工人开了一次会议。他坚信,众人协力,定能把问题解决。

罗宾把缺少人手的难题告知大家,并宣布了动脑筋有奖的办法。

会场陷入了寂静,人们都在埋头苦想,有不少人甚至悲观地认为,只能暂时停工,等到工人多起来的时候再开工。

过了片刻,一个不起眼的小伙子举起了右手,在罗宾应允后,他站起来发言:“罗宾先生,没有工人,我们可以用机器来造皮鞋。”

罗宾还未表态,底下就有人嘲讽说:“小伙子,用什么机器造鞋呀?你能给我们造台这样的机器吗?”

那小伙子听了,红着脸坐回了原位。

这时罗宾却走到他的身旁,然后把他拉到了主席台上,朗声向大家宣布:

“诸位,这小伙子说得很对,虽然他还造不出这种机器,但这个想法很重要,很有用处。只要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问题肯定会很快解决的。

“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不能把思维局限于一定的框架之中,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创新。现在,我宣布这个小伙子可获得500美元奖金。”

通过4个多月的大量研究和实验,罗宾的皮鞋工厂中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被机器取代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困难实在太大,大得无法解决的时候,原因可能并不在于困难本身,而在于我们思考得还不够多,或者说根本没有解决困难的信心。从某种程度来说,信心的缺乏会导致一个人的思想变得狭隘,想到解决办法了也弃之不用。

但充满信心的人不一样,他们是困难面前的强者,勤于思考,敢想敢做,保持着主动寻找方法、勇于创新实践的好习惯。这样的人永远是企业之福,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克服危机,找到出路。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失去信心,都不要丢掉勤于思考的习惯。套用诗人但丁的话就是,解决我们的问题,让别人抱怨去吧!

蔑视困难,让你一往无前

一个人在工作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遂心的,难免会遭遇困难,甚至是失败。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每个在职场上奋斗的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有的人心理素质较差,意志力薄弱,经不起挫折,在碰到困难之初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天到晚愁眉不展,怨天尤人,根本无法振作精神,即使事情出现转机,也被这拉长的苦脸吓跑了。相比之下,优秀的员工在困难来临时,总是信心满怀,努力寻找方法,寻求新的突破。在事业的道路上,这样的人是不可阻挡,一往无前的。

施罗德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就战死在罗马尼亚。母亲当清洁工,带着他们姐弟二人,生活十分艰难。由于入不敷出,母亲欠下许多债。一天,债主逼上门来,母亲抱头痛哭。年幼的施罗德拍着母亲的肩膀安慰着:“别着急,妈妈,总有一天我会开着奔驰车来接你的!”40年后,施罗德担任了下萨克森州总理,开着奔驰车把母亲接到一家大饭店,为老人家庆祝80岁生日。

1950年,施罗德上学了,因交不起学费,初中毕业他就到一家零售店当了学徒。贫穷带来的屈辱,并没有使他自暴自弃,反而使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在自信的施罗德看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在努力地寻找机会。1962年,他辞去了店员一职,到一家夜校学习。学习之余,他还到建筑工地当清洁工。这样一来,他不仅有了收入,而且实现了上学的愿望。

1966年,施罗德结束了4年的夜校生活,进入哥廷根大学夜校学习法律,圆了上大学的梦。在学有所成之后,他当了律师。32岁时,他成为汉诺威霍尔特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回顾自己的经历,施罗德说每个人都会碰到许多困难,但是永远不要灰心,不要寄希望于父母的帮助,而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取得成功,这才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