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在为谁工作(全新升级版)
5624400000023

第23章 完美工作,优秀员工的九项修炼(2)

这个实验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如果有人一定要同时思考或者是关注几件事情的话,他最终很可能得不到真正准确的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他的心理能量就能够更加集中地投入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当中,从而使思维在特定的问题上处于最佳激活状态,最终使人脑能够高效地进行信息加工,并解决问题。

李果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文案。一次,一个著名的洗衣粉制造商委托李果所在的公司做广告宣传,负责这个广告创意的好几位文案创意人员拿出的东西都不能令制造商满意。于是,经理让李果把手中的事务先搁置几天,专心把这个创意文案完成。

连着几天,李果在办公室里摆弄着一整袋洗衣粉在想:“这个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非常畅销了,人家以前的许多广告词也非常富有创意。那么,我该怎么下手才能重新找到一个点,做出一个既与众不同,又令人满意的广告创意呢?”

有一天,她在苦思之余,把手中的洗衣粉袋放在办公桌上,又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突然间灵光闪现,想把这袋洗衣粉打开看一看。于是,她找了一张报纸铺在桌上,然后,撕开洗衣粉袋,倒出了一些洗衣粉,一边用手揉搓着这些粉末,一边轻轻嗅着它的味道,寻找灵感。 突然,在射进办公室的阳光照耀下,她发现了洗衣粉的粉末间遍布着一些特别微小的蓝色晶体。审视了一番后,证实的确不是自己的眼睛看花了。她便立刻起身,亲自跑到制造商那儿问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得知这些蓝色晶体是一些“活力去污因子”。因为有了它们,这一次新推出的洗衣粉才具有了超强洁白的效果。

得知这一信息,李果回去便从这一点下手,绞尽脑汁,寻找最好的文字创意,最后推出了非常成功的广告方案。广告播出后,这个产品的销量急速攀升。

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如果不能全神贯注,不能集中精力,就很容易出差错。

在亚特兰大举行的薜塔奇10公里长跑比赛中,赞助者为健怡可口可乐公司。为了促销产品,健怡可口可乐的商标显著地展示在比赛申请表格、媒体、T恤衫上。

比赛当天早上,大会的荣誉总裁比利格站在台上说:“我们很高兴有这么多的参赛者,同时特别感谢我们的赞助商健怡百事可乐。”站在比利格背后的可口可乐公司代表极为愤怒:“是健怡可口可乐,白痴!”超过1000位的参赛者一片哗然……

当时,比利格感到万分的羞辱和懊悔。他事后说:“我知道是可口可乐,但是我当时分心走神了,结果洋相百出,给人留下笑柄,可口可乐公司也对我不满。就是在那要命的一天,我知道了专注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盖里·斯莫尔博士相信,导致人们工作结果差异的往往是这些人在工作时的注意力集中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因素。只有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你的工作才会变得更有效率,你也更能乐于工作,而且还更容易获得成功。

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水手们背着背包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也出去搜集矿物标本。

一路上,达尔文把各式各样的石头敲下来放进背包,装满石头的背包异常沉重,一会儿累得他出了一身汗,背包带还深深地勒进了他的肩膀里,但是他好像丝毫没有感觉,仍然沉浸在满载而归的喜悦之中。

路经一片树林,达尔文又被一棵老树吸引住了。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下的树皮上有虫子在动。此刻,他的心情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他急急忙忙剥开树皮,捉出两只奇特的甲虫,兴奋地把它们抓在手里,仔细观察。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更兴奋了,就急忙把手中的一只甲虫塞进嘴里藏起来,腾出手来再去捉另外一只甲虫。

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爱不释手,竟把藏在嘴里的那只甲虫给忘记了。那只虫子在他嘴里被憋得实在受不了,就释放出一股毒辣的汁液,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这才让他从那种忘我的兴奋中想起嘴里的那只甲虫,连忙吐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他发现的这种虫子命名为“达尔文”。

因为对生物学的执著,使达尔文在研究时总是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这正是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你全心全意地专注于一件事时,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赢在高效——80/20法则,先做最重要的事

80/20法则,又被称为帕雷托法则、帕雷托定律等。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惊讶地发现了这种现象: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人一边,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而且,这种不平衡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后来,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帕雷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雷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并继续将之推进: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由此可以预测,1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为65%,5%的人拥有的财富为50%。

管理学家们也非常看重这一结果所体现的思想,即不平衡关系存在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理查德·科克有一个精彩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80/20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与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先做最重要的事。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是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我们又应如何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80/20法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

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某种对于经济和社会影响巨大的定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80/20法则是反直觉的,我们的直觉常常这样认为:

所有的产品是一样重要的;

所有的顾客是一样重要的;

所有的投入是一样重要的;

所有的原因是一样重要的。

因此,人们很容易作出这样的假设:50%的原因或投入,会造成50%的结果及产出。这种深植人心的“50/50谬误”,与事实往往不符,常常诱导人们误入歧途。80/20法则主张,当我们检查和分析两组因果有关的资料时,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一个不平衡模式。这种不平衡模式可能是65/35、70/30、75/25、80/20、95/5或999/01,或是其他任何一个组合。

但是人们对这种不平衡模式没有清晰的认识。当人们透过表象,了解到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时,往往会被它的不平衡吓一跳。

例如,一位营业经理尽管有自己的种种揣测,意识到某些产品比其他产品更能获利,但当他了解其间真正的差异之后,往往会大吃一惊。

概率理论告诉我们,所有80/20法则所揭示的不平衡不可能都是随机发生的,应该有一些更深奥的规律或原因隐藏于80/20法则背后。为此,帕雷托陷入苦思,想为他的发现找出一套合理的理论解释,但最终也没有发现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后来,混沌理论的发展为80/20法则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混沌理论与80/20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混沌理论指出,在看似紊乱的现象背后,有一种可预测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可预测的非线性关系。经济学者保罗·克鲁曼称之为“神秘”、“怪诞”和“精确得可怕”的东西。

管理大师理查德·科克将混沌理论与80/20法则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试图找出80/20法则更深层次的理论基础,他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不平衡

混沌理论和80/20法则之间的共同点,是不平衡的问题。更精确地说,是不平衡关系的问题。混沌理论和80/20法则都主张宇宙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因果关系很少是对等连接的。两者都强调内在秩序的存在,有些力量总是强过其他力量。经由长时间追踪不平衡现象的发展,混沌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不平衡,以及它如何发生。

2宇宙的发展是非线性的

80/20法则和混沌理论一样,是一种非线性的概念。任何系统都可以做一个80/20法则的非线性测试:我们可以问,20%的原因导致了80%的结果吗?80%的现象真的仅与20%的原因有关吗?这样更有助于引导我们辨识出那些运作中的异常力量。80/20法则与混沌理论揭示了世界的不平衡状态,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支配着这个奇妙的世界。

认识并且运用好80/20法则,先做最重要的事,才能提高做事情的效率,也会帮你节省时间,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赢在协作——像一个巨人那样去战斗

有一家软件公司招聘优秀编程人员,有12名优秀应聘者过关斩将,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人事经理看过这12个人详细的资料和初试成绩后,相当满意。但此次招聘只能录取三个人,最后由老总拍板定夺。

所以最后又加了一道看似和编程毫不相关的测试:老总把这12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丁四组,指定甲组的三个人去调查本市自行车市场,乙组的三个人调查机动车市场,丙组的三个人调查摩托车市场,丁组的人去调查本市汽车市场。老总解释说:“为避免大家盲目开展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相关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

到了规定日期,12个人都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人事经理那里,人事经理看完后,站起身来,走向甲组的三个人,向他们祝贺:“恭喜三位,你们已经被本公司录取了!”人事经理看着乙、丙、丁三组并不服气的表情,呵呵一笑,说:“请大家打开我叫秘书给你们的资料,彼此交换着看一下。”

原来,每个人得到的资料都不一样,甲组的三个人得到的分别是本市自行车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析,其他三组的也类似。人事经理说:“甲组的三个人很聪明,互相借用了对方的资料,补全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而乙、丙、丁三组的9个人却分别行事,抛开队友,自己做自己的。我们出这样一个题目,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考察一下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乙、丙、丁三组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协作意识,忽视了队友的存在!要知道,团队协作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我们才能像一个巨人那样去战斗!”

企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更取决于团队协作力量的强大。一个团队中个人的力量可能是薄弱的,每一个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德国足球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足球队之一,被誉为“日耳曼战车”,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在这样一支传统的优秀球队里,却极少有个人技术超群的球星。和意大利、英国、巴西等国家的球队相比,德国的球员都显得平凡而默默无闻,有些德国国家队的球员竟然还不是职业运动员!